第27章
从八里河风景区出来后,三人的肚子早已咕咕叫了起来。他们来到了当地一家有名的餐馆,准备品尝阜阳的特色美食。一走进餐馆,浓郁的香味便扑鼻而来,让他们的食欲大增。
“哇,这里的菜闻起来好香啊,不知道味道怎么样。”李潇说道。
张悦东笑着说:“肯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的,阜阳的美食可是很有名的。”
林一飞则迫不及待地翻开菜单,说:“我看看有什么好吃的,我要大吃一顿。”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点了格拉条、太和板面、阜阳粉鸡、插花牛肉汤等几道阜阳的特色美食。不一会儿,菜就陆续上桌了。首先端上来的是格拉条,只见碗里的面条粗细均匀,筋道爽滑,上面浇着一层特制的香辣酱料,还点缀着一些豆芽、黄瓜丝等配菜,看起来十分诱人。
“这就是格拉条啊,看起来就很有食欲。”李潇说着,便拿起筷子尝了一口,“嗯,这面条好劲道,酱料也很香,味道真不错。”
张悦东也尝了一口,点头表示赞同:“是啊,这格拉条吃起来既有意大利面的嚼劲,又带有独特的麦香味,果然名不虚传。”
林一飞则一边吃一边说:“太好吃了,我还要再来一碗。”
接着,太和板面也端上来了。板面的面条润滑清白,搭配上嫩绿的菜叶、鲜红的臊子和各种调料,让人看了就垂涎欲滴。三人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只见他们大口大口地吸着面条,嘴里还不时发出赞叹声。
“这太和板面的味道真是太正宗了,面条筋道有嚼劲,臊子香辣可口,吃起来太过瘾了。”李潇赞不绝口。
张悦东也说:“是啊,这太和板面不愧是阜阳的特色美食,和我以前吃过的面条都不一样。”
林一飞则一边吃一边说:“我觉得这太和板面和格拉条各有各的特色,都非常好吃。”
除了格拉条和太和板面,阜阳粉鸡和插花牛肉汤也让三人赞不绝口。阜阳粉鸡外观软绵,内里红嫩,搭配上特制的微辣略麻的酱料,让人一吃难忘。插花牛肉汤则以其纯正的口感和悠长的回味而着称,牛肉的鲜香和牛骨的醇厚完美融合,让人喝了一碗还想再喝一碗。
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三人还向老板了解了这些美食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他们对阜阳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也更加感受到了阜阳美食的魅力。这一顿丰盛的美食,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味蕾,也让他们对阜阳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喜爱之情。
吃饱喝足后,三人来到了当地的一个广场,准备观看颍上花鼓灯表演。颍上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之一,是一种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人舞和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被誉为“东方芭蕾”。
广场上早已聚集了许多观众,大家都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表演的开始。李潇、张悦东和林一飞找了个位置坐下,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舞台上,布置得简洁而富有特色,背景是一幅展现淮河风光的画卷,两侧悬挂着红色的灯笼,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气息。
不一会儿,表演开始了。随着一阵清脆的鼓声响起,身着鲜艳服装的花鼓灯演员们踩着鼓点,成对扭晃着出场。他们的舞蹈动感十足,节奏紧促有力,动作韵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锐,架势变换频繁,表演场面炽热欢腾。演员们的情绪欢快激昂,唱腔粗犷高亢,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颍上花鼓灯真的太精彩了,演员们的表演太到位了。”李潇兴奋地说道。
张悦东也点头表示赞同:“是啊,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没想到现场观看这么震撼。这舞蹈、唱腔和锣鼓声完美结合,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林一飞则一边看一边说:“我觉得这颍上花鼓灯的服装也很有特色,色彩鲜艳,款式独特,和舞蹈动作相得益彰。”
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三人还了解到颍上花鼓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颍上花鼓灯源于宋代,经过历代发展,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 20多个县、市的分布区。近年来,颍上花鼓灯不断推陈出新,多次受邀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将淮河流域的民间文化呈现在世界舞台上。
“没想到颍上花鼓灯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李潇感慨地说。
张悦东也说:“是啊,这非物质文化遗产果然名不虚传。我们应该多关注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能够传承下去。”
林一飞则调皮地说:“说不定以后我也能学会跳颍上花鼓灯,回去给大家露一手。”
表演结束后,三人久久不愿离去,他们还沉浸在颍上花鼓灯的精彩表演中。颍上花鼓灯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对阜阳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意,也为他们的安徽之旅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色彩。
在阜阳的最后一天,三人决定去购买一些当地的特产,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他们来到了当地的一个特产市场,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阜阳特产,让人眼花缭乱。
“这里的特产好多啊,我们该买些什么呢?”李潇看着琳琅满目的特产,有些不知所措。
张悦东想了想,说:“我觉得阜阳枕头馍和临泉芥菜不错,这两种特产都很有特色,而且便于保存和携带。”
林一飞也点头表示赞同:“对,我也听说过这两种特产,买一些回去给家人尝尝。”
于是,他们来到了卖阜阳枕头馍的摊位前。只见一个个枕头馍形状像枕头,每个长约 30厘米、宽约 15厘米,重 1 - 1.5千克,堪称“馍中之王”。馍焦金黄,厚约 1.5厘米,香酥爽口;馍瓣洁白,层层相包,湿润柔筋,干而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李潇拿起一个枕头馍,仔细地看了看,说:“这枕头馍看起来真不错,闻起来也很香,买几个回去吧。”
张悦东也说:“好啊,这枕头馍历史悠久,还有个传说呢,据说和南宋时期的顺昌之战有关。”
林一飞则好奇地问:“什么传说啊?快给我们讲讲。”
张悦东便给他们讲起了枕头馍的传说:“相传南宋初年,顺昌之战时,宋军在阜阳抗击金军。当时正值夏季,城内存粮虽多,但石磨加工能力有限,面粉供应不及,有些部队只得烀麦粒子吃,以致疾病流行。一天晚上,宋军将领刘锜与陈规巡察时,发现一位士兵在啃枕头,走近一看,原来是个大馍。士兵说这是他爹给他带来的,既能枕着睡,又能啃着吃。刘锜尝了尝,觉得味道不错,便派人到城外各村通知,每户都连夜蒸制枕头馍,送进城内劳军。从此,宋军士气大振,最终取得了顺昌之战的胜利。从那以后,做枕头馍便成了阜阳人一门独特的手艺,一直流传至今。”
林一飞听了,不禁感叹道:“没想到这小小的枕头馍还有这么传奇的历史,真是长见识了。”
接着,他们又来到了卖临泉芥菜的摊位前。临泉芥菜是FY市临泉县远近闻名的特色小吃,芥菜形似萝卜,叶子可做干菜吃,根部可以用来腌制,爽口香脆,辛辣芳香,有很好的润肺清肺降火功效。李潇拿起一包临泉芥菜,闻了闻,说:“这芥菜的味道好特别啊,闻起来就很开胃。”
张悦东也说:“是啊,这临泉芥菜腌制得恰到好处,口感爽脆,非常下饭。”
林一飞则说:“买几包回去,平时吃饭的时候吃,肯定很不错。”
除了阜阳枕头馍和临泉芥菜,他们还购买了方集馓子、太和贡椿等特产。方集馓子条细含芝麻,口感脆而酥,香满齿颊;太和贡椿肥嫩香味浓、油汁厚、叶柄无木质,清脆可口,营养极为丰富。
三人提着大包小包的特产,满载而归。这些特产不仅是他们对阜阳之旅的美好回忆,也是他们对亲朋好友的一份心意。
在阜阳的日子里,李潇、张悦东和林一飞三人领略了八里河风景区的湖光山色,品尝了阜阳的特色美食,感受了颍上花鼓灯的民俗活力,购买了阜阳的特产。
李潇也点头表示赞同:“是啊,每一个镜头都需要反复拍摄,演员们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呈现出这么精彩的画面。”
林一飞则笑着说:“要是能亲自体验一下拍戏的感觉就好了,说不定我也有当演员的潜质呢。”
离开秦王宫,三人来到了明清宫苑景区。这里是按照北京故宫 1:1比例修建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红墙黄瓦,气势恢宏。进入景区,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的紫禁城,感受着皇家的威严与奢华。他们沿着中轴线前行,依次参观了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主要建筑,每一座宫殿都保存完好,内饰精美,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在游览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群穿着古装的游客,正在拍摄古装写真。这些游客身着华丽的古装,妆容精致,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看到这一幕,林一飞心动了:“咱们也租套古装拍拍照吧,留个纪念。”
李潇和张悦东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三人来到了古装租赁店,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古装。李潇选了一套书生装,手持折扇,风度翩翩;张悦东则穿上了一身官服,威风凛凛;林一飞则挑了一件侠客装,腰佩宝剑,英姿飒爽。换上古装后,三人仿佛变了一个人,走在明清宫苑的石板路上,引得周围游客纷纷侧目。
他们在各个宫殿前拍照留念,摆出各种有趣的姿势,仿佛真的成了古代的人物。一会儿是书生吟诗作画,一会儿是官员上朝议事,一会儿是侠客仗剑天涯,玩得不亦乐乎。
“哈哈,感觉自己就像穿越了一样,这古装拍照可真有意思。”林一飞开心地说道。
张悦东也笑着说:“是啊,这照片拍出来肯定很有感觉,回去可以好好炫耀一下。”
李潇则打趣道:“说不定咱们的照片还能火一把,成为网红呢。”
接着,三人来到了清明上河图景区。
只见螃蟹个个肥硕,壳硬肉鲜;虾儿鲜嫩可口,弹牙十足;鱼的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贝类则鲜香味美,让人回味无穷。
“这海鲜真是太好吃了,新鲜又美味,果然还是海边的海鲜最正宗。”张悦东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
林一飞也吃得津津有味:“是啊,这一趟普陀山之行,不仅领略了美景,感受了佛教文化,还品尝到了这么美味的海鲜,真是太值了。”
李潇笑着说:“大家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力气继续游玩。”
吃完饭后,他们在海边散步,欣赏着海边的风景。夕阳西下,天边被染成了一片橙红色,海水也被映照得通红,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更加朦胧而神秘。
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一家法物流通处。这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佛教纪念品,有佛像、佛珠、香炉、经书等,每一件都制作精美,充满了佛教文化的韵味。他们走进店里,挑选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纪念品,准备带回去送给家人和朋友。李潇选了一串佛珠,希望能给家人带来好运和平安;张悦东买了一个佛像摆件,摆放在家里,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林一飞则挑了一本经书,打算回去后好好学习佛教知识。
“这些纪念品都很有意义,带回去送给家人和朋友,他们一定会很喜欢的。”李潇拿着佛珠,满意地说道。
张悦东也点头表示赞同:“是啊,这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种祝福和寄托。”
林一飞则笑着说:“我要把这本经书好好研读,说不定能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谛呢。”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了普陀山。在回去的船上,三人都沉默不语,各自沉浸在这一天的美好回忆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