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是东汉末期袁绍部下的武将。有威名。颜良与文丑一起作为袁绍军队的勇将而闻名,孔融以颜良、文丑作为袁绍军队的武将代表劝谏曹操小心他们。公元200年(建安四年),袁绍出兵攻打曹操。
曹、袁两军初战白马,曹操使计分散了聚集在黎阳渡河攻白马的袁绍主力,解了白马之围,杀了袁绍负责进攻的将领颜良。曹操认为白马并不适合防御,主动放弃在白马的据点,沿河向西转移人口和物资。袁绍渡河追击曹操的运输车队。但曹操并不情愿把官渡和黄河之间的土地都留给袁军。他想抵抗袁绍进军,在回援官渡前让袁军付出惨重代价。
由于曹操在白马之战中佯攻,袁绍将前锋部队沿河向西面的延津进发。他们很可能在那里渡河且未受曹操军阻拦。此时,袁绍几乎正处在曹操在官渡的防御工事和大本营都城许昌的北面。
曹操军也到了延津,在白马西20里、南50里的南阪下扎了营寨。因曹操营在距离河岸有一段距离的防洪堤坝南侧,当曹操派人哨探袁军动向时,袁绍却看不见曹军。探子起初报告有五六百骑兵在路上,后又报告骑兵稍有增加,步兵不可胜数。曹操不让探子再报,让骑手卸鞍放马。
白马的运输车队出现在堤坝的北侧了,处在了袁绍军的视野内。曹操的一些将官为敌军骑兵众多而不安,建议返回守营。军师荀攸却反对:“这正是我们的诱敌之策!我们怎能离开?”
袁绍的骑兵主将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骑兵相继追来。曹操的军士想上马,曹操不许,直到袁绍的骑兵越来越多并分散开来劫掠物资。这时曹操让军士上马,曹操手下不足600的所有军士跳上马冲击袁军。袁绍军战败,文丑阵亡。
孔融:“颜良、文丑,勇冠三军。”
荀彧:“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陆游:“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等是人间号骁将,太山宁比一毫芒。”
三国是个群星闪耀,名将辈出的年代,在这之中,曾涌现出无数名将。然而大浪淘沙,很多名将却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或者被无限弱化,成为了跳梁小丑,这实在是悲哀。而在演义中,有这样一位名将,他能战平赵云,击败徐晃,甚至差点杀掉张辽。其勇武势不可当,但最后却被关羽斩于马下,这个人就是文丑。
真实的文丑,没有和赵云、徐晃等人对战过,更没有被关羽一刀斩下马,而是死鱼了乱军丛中。
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斩杀了文丑,为曹操解围之后,曹操便做转移了。而袁绍则是派出刘备和文丑前去追击曹操。
而曹操麾下兵士不多,只有六百骑兵,当时袁绍来势汹汹,属下的人都劝曹操避其锋芒,找个地方躲起来。
而曹操却不一般,他不仅不怕,还主动迎战敌军。而当时的文丑大军,并没有向曹操发动进攻,而是跑去抢劫曹操的辎重物品去了。结果便留下文丑一个人,迎战曹操数员大将以及600虎豹骑,文丑自然不敌,于是就被杀了。
由此可见,曹操的智慧可魄力,简直不能用一般的词语来形容。曹操仿佛看透了袁绍的军队,他们都是一群乌合之众,虽然人数众多,但却军纪涣散,不成气候。
除了曹操的英明神武,更多的就是袁绍军队的自身问题了。袁绍三公六世,虽然地位很高,效忠他的人也很多,但是,真正能与他同生共死,死心塌地跟随他的人却不多。旗下军队更是军纪涣散。之前,袁绍手下一个叫崔琰的人,就曾经提醒过袁绍。让他好好的整顿一下军纪,然而袁绍却不以为然,继续纵容手下的这种观念放纵行为。结果导致了文丑被杀,真正害死文丑的,其实就是袁绍!
三国演义迷人眼,史记又有几人知,古往今来皆有义,谁人安能辨真假?
演义中好像是这么写的,颜良同学领令进攻白马,大耳朵亲切无比的拉着他手,悄声对他说:
“我有一个兄弟关羽之前失散了,长着个迷人的红脸蛋、桀骜不驯的丹凤眼、迷倒万千女人的卧蚕眉,平常就喜欢穿绿衣服,骑一匹黄色的马,耍一把青龙大刀,应该就在曹操那里,如果你看到他,打一个招呼,他就来投奔了。”颜同学到了白马,厮杀中遇上关羽,正要打招呼,青龙偃月刀就被召唤过来丢了性命。
再看看正史
袁绍大军压境,为了争取主动,曹操在荀攸的建议下,于延津假装渡黄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分兵救援。曹操亲率轻骑兵奔袭正在进攻白马的颜良,袁军仓促应战,曹军的先锋关羽,冲进万军之中,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
再看看演义版:
文丑同学为了帮好基友颜良报仇,追击曹军,结果中途路中遇到了徐晃,徐晃可不是一般人啊,可文丑英勇无畏,硬是跟人家大战30回合,竟然是徐晃败走了,然后又遇关羽,战不三合就怕了,然后顺理成章被关羽斩于马下...可能关羽在演义中的设定处于武力巅峰的存在
不过,惹人深思的是:他可是河北名将,居然三回合就怕了,还需要费劲跑来报仇吗?
不管如何,都是全取自作者的意愿,也没必要纠结太多,说来说去也是在揣测作者的上帝视角的设定
再看看正史中的描写
曹军600骑,压着粮草辎重从白马撤退,快被文丑的6000骑追上,荀攸认为是诱敌的好机会,建议曹操让士兵们解鞍放马,故意将辎重丢弃在道路上,引袁军纷纷争抢。曹军突然上马突击,击败袁军,文丑死于乱军之中。
可见颜良文丑也并非是演义写的那样窝囊,一个打招呼死,一个胆怯死,而是都被荀攸设计突击被杀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