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
贺翎忽又一笑,赵云不投靠刘备的原因,倒是让自己给疏忽了,历史上公孙瓒跟赵云闹掰之后,刘备这家伙就赶紧去挖墙脚了,可惜人家赵云说要去祭拜家兄,硬是没被这大耳朵给骗走,直到公孙瓒后来死了,赵云才跟刘备再次见面,然后归顺的
如今公孙瓒活的好好的,自己这个时候去挖墙脚,怕是跟刘备一样的下场,赵云是绝对不会背叛公孙瓒的
“这个公孙瓒,没什么大本事,倒是收了个最好的武将啊!”
贺翎感觉有些头疼,如今赵云还算是年轻的很,已经在如今的五虎将中算是不错了,虽说没有关羽,黄忠,张飞这三人那么老成勇猛,但也算是优秀十分了,毕竟能在历史上出名,还收获了一大批三国迷粉丝的武将,可真是不多啊
历史上,
董卓专权以后,将韩馥封为冀州牧,后来韩馥跟袁绍一起参与了讨伐董卓的联盟,并且尊奉袁绍为盟主。董卓西遁长安以后,把关东地区让给了各位诸侯,这时候诸侯内部就开始了群雄割据的斗争,根本顾不上董卓,更顾不上名存实亡的朝廷了。
当时袁绍屈居于渤海地区,大概就是今天河北最东部,山东最北部的那块地方,再往东就是渤海。这块地方很狭小,袁绍也不满足于一个小小的渤海郡,他瞄准了韩馥的冀州,同时北平的公孙瓒也瞄准了这块地方。公孙瓒当时受幽州太守刘虞节制,但是军队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经常违反刘虞的意思。
袁绍和公孙瓒此时都瞄准了冀州,袁绍鬼点子多一点。他先跟公孙瓒联盟,约定一起攻打冀州,但是袁绍私下又让人去给韩馥通风报信,说公孙瓒要攻打冀州。以公孙瓒的实力,韩馥是不可能守住冀州的,破城之日便是韩馥的死期。袁绍派说客去劝韩馥:“不如把冀州献给袁绍,袁家四世三公,你韩馥是袁家的故吏。如果把冀州献给袁绍,对袁绍来说,你韩馥就是功臣,更加上旧吏之情,同盟之义,袁绍以后必定会重用你。”韩馥被说动心了,就想把冀州献给袁绍,以求安身,身边的谋臣都劝他死战,不一定会输,但是韩馥不听。最终袁绍不费吹灰之力拿到了冀州,韩馥虽然名义上是袁绍的功臣,但是袁绍并没有给相应的待遇,韩馥心不自安,最终惶恐自杀。
袁绍拿下冀州以后,冀州的人才大部分都归了袁绍,但是赵云所在真定县的老百姓对袁绍却十分厌恶,认为袁绍是个奸诈的人,并不是明主。当时赵云在真定是出名的帅小伙,身高八尺,长得也帅,武力也不错,就推举他为首领,率领本地的军马投了公孙瓒。当时公孙瓒就非常嘲讽的说:“你们州的人不都是跟了袁绍了吗?为什么只有你弃暗投明投奔我呢?”毕竟当时韩馥这个领导都献降了,州民更是不知所归,公孙瓒说这句话也有点自嘲的意思。赵云不卑不亢的回答:“天下大乱之时,谁对谁错现在还分不清楚,最苦的就是普通百姓,我们州的人民都是要追随仁政所在的地方,而不是因为袁绍或者明公您。”以我观之,当时幽州太守刘虞的确是个明主,且忠于汉室。所以赵云所谓的仁政,应该是指幽州的仁政,而不是公孙瓒本人。
这一年,刘备也来到公孙瓒手下做事,两个人也就是在这里认识的。
之后,赵云以兄长去世为由,回家守丧。离开时,刘备拉着赵云的手不肯松开,因为他知道赵云这一走就不会回来了,值此乱世,下次再相见,也许就是在地下了。赵云就跟刘备说了五个字:“终不背德也!”
而在历史当时,刘虞之子刘和在朝廷为官,汉献帝想东归洛阳,让刘和出关求助于关东诸侯。走到了南阳袁术地盘的时候,袁术把刘和留下了,他让刘和写封信给刘虞,让刘虞派兵来就行了,袁术承诺到时候会派兵和刘和一起勤王。刘虞得书以后,立马派兵支援刘和。当时公孙瓒劝刘虞不要出兵,出了兵以后,这兵肯定就被袁术给吞并了。但是刘虞不听,一方面是为了忠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儿子。被刘虞拒绝以后,公孙瓒怕袁术因为自己劝谏刘虞而怪罪自己。于是他也派从弟公孙越领一千精兵,比刘虞的兵先到袁术那里,并且让袁术把刘和扣押,公孙越把刘虞的兵都收在自己手下。勤王之事也因此而落空。
还有,公孙越后来在袁术手下战死,公孙瓒迁怒于袁绍,于是和袁绍开始了长达两年的交战。最鼎盛的时候,公孙瓒占领青、幽、兖、冀四州,刘备也就是这时候来投靠的公孙瓒,和田楷一起守青州。再之后,袁绍又打败公孙瓒,收回冀州。公元193年,袁绍与公孙瓒暂时达成合议。但是外部矛盾没有了,内部矛盾就开始显现。
公孙瓒因为不听刘虞的命令,总是跟袁绍打,而且经常抢掠百姓,使得民不聊生,刘虞对公孙瓒非常不满。多次邀请公孙瓒见面,但是公孙瓒都称病不肯前来,刘虞的命令对公孙瓒一点用都没有,毕竟公孙瓒的实力已经远远在刘虞之上了。刘虞感觉公孙瓒必定会不受节制,生出祸乱,于是率兵十万征讨公孙瓒。但刘虞是个文弱书生,哪里是公孙瓒的对手。被公孙瓒打败,全家被杀,常山名士孙瑾、张逸、张瓒因为刘虞之事而大骂公孙瓒,也都被公孙瓒都杀了。公孙瓒把刘虞的头砍下来,想送到京城去,但是被刘虞的故吏截了下来,带回幽州本地安葬了。刘虞在幽州名声很好,百姓听闻他的死讯,莫不痛惜!
所有公孙瓒做的一切,都违背了赵云想要追随明主的想法,不过赵云却是等公孙瓒死了之后,才投靠的刘备,也算是有情有义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