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和王秀玉之间的碰头,他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这是他目前具备的一个优势。
王秀玉是个墙头草,他在白石县一直就没有触碰到矿产这一块的利益,他自己没有信心。但是到市里,跟市领导汇报的时候,他的胸脯拍得震天响。
所以这个人曹睿一定要用,而且要用好!
指望王秀玉在白石县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工作不现实,所以曹睿就干脆让他去跑项目,去跑钱。
但是曹睿又还不能直接安排,得让王秀玉自己主动去“选择”,这里面真的很要动脑筋,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曹睿和王秀玉之间有了共识,曹睿又和其他几个常委碰头,基本确定,今年望江县“西北环线”道路升级改造工作要快速的实施。
“西北环线”总里程96公里,横穿五个乡镇,之前规划的是四级公路硬化,现在四级提到三级,直接“白改黑”,总预算资金7000万。
曹睿亲自推进,工作的进展迅速,主要是“西北环线”的道路升级改造早就有方案,方案都压了几年了,主要就是没钱。另外工程动工之后,影响磷矿企业的经营开采,阻力比较大。
但是曹睿到任之后,经过了这么一段时间工作之后,他的风格和个性在白石县已经颇有影响了,在这个时候他提出要对这条路提质改造,县长不反对,常委会就几乎不存在反对的声音。
修路架桥,功德无量,“要致富,先修路”,新任领导要解决重大的老百姓出行困难的问题,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谁也不敢轻易跳出来反对呢!
而在推动这个工程的期间,曹睿也频频出席人大、政协等组织的活动,他的调研工作也做得更细致,更深入。
在政协调研,邵启波主席道:
“曹书记,对政协工作的定位我也是过来之后才学习的!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政治协商,给政府的工作提出一些扎实的意见和建议!
现在有很多人蛊惑我,让我管一些事情!我就用政治协商的规矩反驳他们,告诉他我现在能做的事情……”
曹睿道:
“邵主席!您这话充分体现了您的高政治站位!但是政协里面人才很多,我们要搞发展,要推动白石县的经济进步,人才也要人尽其用!
最近这几天,我一直想去下面乡镇看看,结果只走一条西北环线,易先兵就不太愿意让我继续走了!理由就是道路不安全……”
“在这里我就讲咱们的西北环线,老百姓怎么说来着?说我们白石县最体面的水泥路是不是?不管天晴下雨,这道路上面不是水就是泥!
这样的路况我们怎么搞发展?根本就不可能谈发展嘛!
所以县委和县政府决定,要马上启动这条路的提质改造工作,这个工作由党委决策,政府执行,人大和政协这一边配合!
今天我跟你邵主席明确讲,等项目落地之后,指挥长需要你们政协安排人负责!我看咱们几位副主席都是当初我们白石县各单位的一把手精英,有能力,有资源!
到时候您把关安排一个指挥长!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把这个工程给我快速推进,我希望明年咱们西北环线能够完成改造,到时候我们能够跑上舒服的沥青路!”
曹睿和邵启波谈道路建设,谈得很愉快!从外人看来,两位大佬的交流非常融洽,曹睿对政协工作也非常的重视,而且对政协的人他也能用敢用。
当然,组织的年轻干部活动,曹睿也参与得积极,而且还发表了重要的讲话。
政协的活动搞了,去人大,最后组织部又安排了一个人才疗养的活动,并且拟定搞一个白石县十大优秀人才的所谓评选活动。
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以为曹睿书记到了白石之后,是要大力推进人才战略,但是不得不讲,这么多活动搞起来之后,老百姓的反馈还是很好的。
毕竟干部的选拔任用一直备受关注,大家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挖掘,希望自己能够大展宏图。
白石县一中的教导干事刘伟伟最近非常积极的参加各种活动,他感觉从一中这个小池塘跳出去,到外面跟别人多沟通交流之后,就觉得视野一下开阔了,外面才是海阔天空呢!
所以他越来越想离开一中这个地方,象牙塔里面混一辈子,人越混越迂腐,越混越傻,岂不是白活了一场吗?
但是,他又有些担心,自己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怎么才能跳出去呢?
他很积极的参与县长秘书的竞争,之前经过了笔试,在教育局那边他的个人资料和履历也都通过了!
最近他又把时间放在公文上面,研究了连续几年白石县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和白石县政府工作报告!
“伟伟?你也住这里?”刘伟伟下班回家,在楼梯间冷不丁碰到了熟人。
“额……”
刘伟伟愣了一下,愕然看着对方:“徐局长?”
不错,刘伟伟赫然在自己小区的楼道碰到了徐远红局长。
“局长好!我结婚买房就在这里,您也住这个小区?”
徐远红打了个哈哈,道:“我在隔壁呢!过来串个门,那个啥,你这个青年才俊咱们碰上了也算缘分!咱们要不一起喝一杯茶?聊一聊天?”
“局长,您看我这脑子!我家就在二楼,快请,快请!”
刘伟伟毕竟年轻,虽然说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是基本的待人接物他还是懂!
请局长到家里了,把家里人喊出来做介绍,然后又给局长一包芙蓉王的烟,礼数相当周到。
徐远红今天哪里是偶遇刘伟伟,他就是等着呢!
县委书记秘书的选拔现在已经到了关键紧要的时候,徐远红看中的苗子是刘伟伟,这个时候他必须要认真仔细的确定刘伟伟究竟行不行,所以今天这是一次“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