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五花大绑地送回来
秦书墨派出了人手前去追回兰清笳一行。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兰清笳似是早有预料,那一群高手一出现,兰清笳就送给了他们一份大礼。
他们不敢对兰清笳用强,也没料到兰清笳耍花招使手段,一顿掺了料的饭菜下去,他们全都倒下了。
最后,那一行人被兰清笳派了几人五花大绑地打包送回了燕京,灰头土脸,毫无尊严。
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没有尊严的一次!
他们羞愧得根本无颜面对皇上,秦书墨见到他们这样,也觉得一阵火大。
他再派出另一批人手,但这一回,他们愣是连兰清笳的踪迹都寻不到。
兰清笳与沐白离京的事绝对不能泄露出去,所以他们自然也不能兴师动众地找人,只能暗自排查。
正因如此,大大增加了寻找的难度。
兰清笳显然是不想被他们找到,把自己藏得严严实实的。
两次铩羽而归,秦书墨也终于见识到了兰清笳的狡猾和聪慧。
几番思量,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将她强行带回来的想法。
她这番动作,也已然证明了她态度的坚决。
真的把她强行带回来,说不定她还会想其他办法离开。
而且,为了躲避自己派去的人,他们还要东躲西藏,说不定反而会对他们的安全带来威胁。
那样的话,就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秦书墨心中百般无奈,最后派出了一行人,这次,他们不是去半道拦截,而是直奔昆南封地,在秦淮的府邸等着。
等见了她,那些人便为她所用,供她差遣,再暗中保护。
兰清笳此行,必然会先去秦淮的府邸,她至少要找秦淮的心腹手下细细询问当时的情况。
所以,先赶到他的府邸,定能把兰清笳等来。
霍云姝一边苦哈哈地抄写宫规,一边不忘打探事情的最新进展。
听闻了两批高手都铩羽而归,霍云姝心中也不知道自己该高兴多一点,还是该担忧多一点。
不过,看到秦书墨吃瘪,她还是暗暗有些开心。
看吧,不是她当初不想拦下兰清笳,而是根本就拦不住!
所以,也怪不到她啊!
既然事情已经成了定局,眼下,秦书墨和霍云姝两夫妇自然就只能想办法遮掩善后。
霍云柏那里,必须要让他封口,绝对不能告诉旁人。
这一点,霍临尘就能做到。
对于兰清笳与沐白的去向,霍云柏心中纵然有千百个疑问,在亲爹的威压之下也根本不敢问,也不敢对任何人提起,连他娘亲都不能提。
霍临尘名曰:这是他们两父子之间的秘密。
好吧,他要好好地保守秘密。
而宫里,则是采取了另外一个策略。
兰清笳和沐白太久没有露面,必然会被人所怀疑。
既然如此,索性便直接将映月宫给封了。
秦书墨突然降旨,雷厉风行地封锁了映月宫,所有人都被限制了自由,每日的吃食用度,都只能靠外面的人往里送。
宫里日子枯燥,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成为谈资。
更何况还是这么大的一个变动。
当日传旨太监那副气势汹汹,趾高气昂的模样,不少人都看在眼里。
宫人们顿时纷纷议论,心道莫非淮南王又做了什么惹了皇上的不快,连带着淮南王妃和小世子的待遇也急转直下。
不然为何好端端的,那宫里所有人的自由都被限制了?
跟以往相比,现在才像是真正的软禁。
不仅如此,皇上还下了旨意,除了每日前来送饭菜和其他用品的宫人以外,闲杂人等不能随便靠近映月宫,不然,直接问罪。
出于求生本能,宫人们就算再好奇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也不敢不要命地往前凑。
但越是如此,私底下的议论便越多。
淮南王那样敏感的身份,淮南王妃和世子根本就不可能真的有好日过。
之前皇上对他们客客气气,让他们享受着各种优渥的条件,也只是出于宽厚仁义。
现在皇上突然震怒,定是淮南王又不安分了。
他有所动作,宫里的淮南王妃和小世子可不就遭殃了吗?
那么,淮南王到底做了什么事?
很快,外面就又传出风声了。
这个消息可不简单,不仅牵涉到淮南王,还涉及了摄政王。
原来,淮南王与摄政王一直暗中往来,有一些小动作。
那些小动作究竟是什么,宫人们自然不可能知道,但这其中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隐秘。
不久之前,在京都码头,摄政王还当着众人的面承认,他的确与淮南王有联系,并且还先斩后奏,帮淮南王从昆南运了一堆石头回来。
这件事再次被拿出来做伐子,成为了攻讦摄政王与淮南王同流合污的罪证之意。
此前因门生案,摄政王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现在又多了一桩罪证,事情终于闹大了。
宫人们纷纷恍悟,难怪皇上会突然一改对淮南王妃和小世子的态度,直接派人将映月宫给封了。
大家都不禁把注意力放在了宫中的皇后身上。
之前没注意,现在倒是突然想起,皇后最近似乎也一直待在坤宁宫中,不大带着皇子公主出门溜达了。
莫非,连皇后都要受牵连?难道要废后了?
正在努力抄宫规的皇后:……
她不知道,自己已经在一众宫人的心中被废了无数次。
就在这样暗涛汹涌的非常时刻,摄政王再次提出辞去摄政王之衔,告老还乡。
上次摄政王因为门生案提出隐退的要求,皇上并没有同意,他一力站在摄政王这边,不顾朝臣的非议力保他的清白,让他继续稳坐高位。
但这一次,随着外面关于摄政王与淮南王的流言越来越盛,皇上对摄政王的态度也似乎出现了一丝裂痕。
面对摄政王的主动请辞,皇上没有当场挽留,而是现出了犹豫迟疑之态。
皇上没有当场答应,而是说要考虑一番。
但政治嗅觉敏感的朝臣们,已经从皇上这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态度里品出了不一样的苗头。
皇上对摄政王是真的起了嫌隙。
果然,第二日,皇上就考虑好了,他以摄政王年事渐高,不忍他再劳心劳力为由,准了他的请辞。
从此,大元朝就没有摄政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