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案上,宇文温坐在窗边,就着阳光看着一张素描。

素描画的是君士坦丁堡远景,宇文温看着素描里那宏伟的城池,不由得有些向往,他真想亲眼看一看这座世界名城,但愿望却不可能成真。

仔细看了片刻,宇文温将素描放下,拿起兵部职员外郎孙敬诚的奏章,认真看起来。

明德五年秋,周国使团出使极西之地,走的是海路,现在,使团终于回来了,却已过了四年。

如今,是明德九年秋。

归来的使团,为宇文温带来了一个消息,那就是位于极西之地的罗马国,在两年前明德七年秋冬之际,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年秋冬之际,罗马国的北部边疆,有军队哗变,乱军随后挥师南下,直入国都君士坦丁堡,将罗马皇帝莫里斯一世音译及其家人杀害。

据说只有“皇太子”侥幸逃脱。

而哗变军队的首领,成了罗马皇帝,此人起事时不过是个百人长,即中原军制中的队主。

新君没有为难周国使团,待得来年开春,便礼送使团出境,使团返回波斯,在那里等到秋天,东风起时乘船出海回国,于今年回到中原。

正是有了使团的所见所闻,宇文温才知道罗马国的这场变故。

在位近二十年的罗马皇帝,立下赫赫武功,居然就这么完蛋了,对此宇文温有些愕然。

明明现如今的罗马国明德七年时国力很强,怎么就被一个百人长给改朝换代了?

宇文温觉得这一定是罗马国内矛盾重重,所以才会出现如此局面,而使团成员、兵部职员外郎孙敬诚的奏章,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罗马国发生变故之后的日子里,孙敬诚通过和接待他们的罗马官员及仆人详谈,从只言片语中,以管中窥豹的方式,大概了解了一些此次兵变的原因,将其记录下来,并下了个结论:

立下赫赫武功的莫里斯皇帝,因为穷兵黩武,导致大失人心,以至全家罹难。

连年征战,让国家财政难以为继,而为了打仗,在不断削减各种开支的同时,还增税、大举借债,甚至借新债还旧债。

不满的情绪渐渐积累,平民、军队以致贵族都怨声载道,形成了类似“天下苦秦久矣”的局面。

那年秋天,罗马军队在北部边境又打了大胜仗,按说冬天将近,该班师回朝,待到次年再重返边境讨伐蛮夷。

但莫里斯一世可能是觉得这一来一回太费钱,不如让部分军队就地驻扎在边疆过冬,来年开春继续作战。

这个决定,点燃了熊熊怒火,一个百人长振臂高呼,军队马上哗变,然后呼啦啦往国都而去,要向皇帝要个“说法”。

军队早就对皇帝不满,于是各地驻军坐视乱军逼近国都而无动于衷;债主们对皇帝失去了信心,乐见新皇帝上位来还债,悄悄地打开了城门。

贵族、将军们知道民怨沸腾,便要将皇帝当做牺牲,推出去平息民怨,于是袖手旁观。

平民恨透了克扣救济金的皇帝,欢呼着跟随叛军攻打皇宫,杀皇帝全家,将帝党斩草除根。

于是,一个皇帝就这么陨落了。

这就是孙敬诚通过调查,对那场变故给出的一个大概结论,宇文温看了之后,陷入沉思。

他也是擅长军略,自即位以来连年对外用兵,在国内大兴土木,因为财政紧张,于是接连举债....

会不会...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宇文温喃喃着,为的通“同行”、莫里斯一世皇帝默哀,将奏章合上,起身在房间里走动着。

他虽然连年对外用兵,又在国内大兴土木,还发行公债,可不会像那罗马皇帝一样众叛亲离。

道理很简单: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

两洋贸易公司办海贸办得有声有色,年年给大小股东分红,朝廷手握下金蛋的金鸡,债主们乐得继续借钱,谁吃饱撑了要把债务人干掉?

朝廷一不克扣军饷、抚恤,二来赏罚分明,将士们盼着打仗、争着立军功以改变个人命运,失心疯了才哗变。

永济渠修了四年,通济渠修了三年,两大工程合计花了七年,对于沿途百姓来说,这些年他们没有超期服劳役,反倒趁着农闲来工地做工赚工钱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造反?

宇文温想到这里,转回书案边,拿起那张君士坦丁堡的远景图,看了看,不由得唏嘘。

莫里斯皇帝想要有所作为的心态,他能理解,但一个据说擅长打仗的皇帝,居然连克扣军饷的事情也做得出来,落得个被军队推翻的下场,只能说“不作死就不会死”。

莫里斯皇帝的死,不代表罗马国从此过上太平日子,正相反,内战迟早会爆发。

五十多年前的侯景之乱,萧梁宗室诸王按兵不动、围观侯景攻破建康,借侯景之手杀害皇帝、太子,以为这两位死了,自己就有机会上位了,结果呢?

宗室内讧,国力大衰,为外敌所趁。

宇文温不清楚罗马国国内情况如何,但道理总是不错的,区区百人长居然成了罗马皇帝,试问一下大贵族和将军们谁会服?

财政问题,不是换了个皇帝就能解决的,边患,也不会因为换了皇帝就没了,那些盼着新君继位就能还钱的债主,那些盼着过好日子的平民,迟早会失望。

而坐上皇帝之位的新君,为了坐稳位置,自然会大开杀戒,用屠杀来震慑反对者。

内战不可避免,而外敌...

且不说周边蛮族,莫里斯皇帝的女婿、波斯国的王中王库萨和音译,必然不会无动于衷。

据说莫里斯一世的太子侥幸逃脱,逃到了波斯,找姊姊和姊夫求援,如此大义名分在手,库萨和不动手才是傻瓜。

本来值此纷乱之际,正是浑水摸鱼的好时机,但万里有余的距离,使得周国连观众都当不成。

宇文温看着君士坦丁堡的远景图,觉得有些遗憾:

罗马国内变乱,周国使团正在国都,为什么,为什么就没有奇遇呢?

对此,宇文温把“剧情”都想好了:

按照喜闻乐见的套路,这时候应该有貌美如花的罗马公主,逃到周国使团驻地寻求庇护,然后跟随使团来到中原,恳求英明神武的大周天子发兵复仇。

为表诚意,罗马公主以身相许,成为大周皇妃,得万般宠爱,然后生下皇子。

于是大周天子为了儿子,发兵二十万,走海路浩浩荡荡杀向极西之地,在罗马国的阿非利加行省登陆。

装备着火炮、火枪的周军,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乘船横渡地中海,直抵君士坦丁堡城外,几炮就轰开城门,蜂拥而入。

于是,在火炮和火枪的簇拥下,元老院的元老们全票通过一项议案,让小皇子加冕成为罗马皇帝,而大周天子,就成了罗马国的太上皇.....

这种剧情很俗,却喜闻乐见,但这剧情并没有发生,没有什么罗马公主万里求援,所以宇文温只是想想而已。

他将思绪拉回现实,罗马国生变,那么周国和对方的海贸怕是做不成,不过不要紧,因为国内市场就已经足够了。

预计工期四年,却因为技术进步而提前一年完工的通济渠已全线通航。

至此,借助两条大运河以及其他运河,还有渐渐成型的火轮船船队,中原形成了一个商路通畅的统一市场,大家都期待着美好生活,谁无聊搞造反?

宇文温将素描收好,转出房间,来到外面甲板上,看着两舷秀丽的江景,看着规模庞大的火轮船船队,不由得心情激荡澎湃:

我用九年时间修炼内功,如今神功大成,要陨落的,就只会是敌人!

墨坛书屋推荐阅读:重生之战神吕布医妃惊世大唐第一世家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龙血战神萌妻十八岁临高启明龙魂特种兵帝临鸿蒙重生六零农媳有空间天唐锦绣房俊代嫁弃妃大魏宫廷穿越战国之打造地球村跃马大明爆强宠妃:野火娘子不准逃凤帝九倾龙腾美洲学霸养成小甜妻重生之宋武大帝邪龙狂兵重生刘宏,打造神圣大汉帝国三国:赵云是我弟万域灵神穿越之极限奇兵护国公灭世武修朱由校:朕再也不做木匠皇帝重生1840:从废柴到霸主你是明珠,莫蒙尘特工之回到清朝这驸马当不得,影响造反!唐贼凶悍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美漫丧钟三国:典韦护我,开局截胡邹夫人大宋将门三国曹髦灭晋兴魏兵锋王座寒门状元特种兵之血色獠牙异世开荒称帝北雄带着仓库到大明穿越之从逃婚开始华夏万界为尊天下第一小乞丐大明安国公黑铁之堡英雄恨之帝王雄心
墨坛书屋搜藏榜:大明1805趣味三国传奇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大秦:苟成陆地神仙,被金榜曝光了!家养腹黑龙夫:愿求一纸休书我是正统我怕谁镇西王:天下霸业英雄恨之西楚霸王暗战绝世风华:妖娆驭兽师我被王莽拉着穿越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三国第一霸主重生大明1635以和为贵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唐枭终极妖孽狂兵夫人,请慢走(GL)帝国由中世纪开始我刷的短视频被万朝古人围观了大明之纵横天下抗日之无敌战兵明末:来自未来的金手指红楼之石头新记曹操,梦回赤壁,龙吟千年穿越大唐重整山河重装军火商大明伪君子重生三国:吕布称霸!长缨赋不当堂主好不好爆笑穿越:草包傻王妃亮剑之我成了赵刚我真不想当皇帝啊最吕布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九龙夺嫡:疯批皇子冷宫皇后崛起计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最强军魂秦皇扶苏:赳赳大秦,称霸全球皇家儿媳妇悍卒之异域孤狼双面王爷二货妃大宋小农民原始人攻略三国:摊牌了,吾乃上将邢道荣带着女神闯汉末大唐从签到玄武门开始
墨坛书屋最新小说:乱世饥荒:开局发媳妇,打猎喂饱姐妹花开局退婚后女帝要我做夫君让你当赘婿,谁让你统治朝堂了?隋烽一品狂士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十国风华老爹入赘王府,郡主姐姐宠我如命穿越北荒,我靠打猎养活娇妻美妾堪破三千世相娘化三国双穿门:开局创飞刘备魂穿历代老祖宗,我打造了传奇世家!纨绔世子,以谋夺天下乱世郎中,开局领对千金小姐当媳妇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人在皇宫:女帝让我替婚,皇后麻了!千古一帝,从九个老婆开始人在古代,开局送我七个老婆眼睛一闭一睁,继承七个杀手女仆和亲皇子:女帝逼我去北荒,屯粮练兵我称皇特战队长穿越抗战之风云再起凤凰交错,逆命妖妃寒门布衣,我从打猎到黄袍加身大秦:开局暴揍胡亥,攮死赵高互穿才知道有人图谋我武松的嫂嫂汉水东流我,最牛毒士,群臣骂我太无耻大明:我在永乐当灾星庶民崛起俄罗斯风云录大唐:请陛下称太子!三国马通之是兄弟就来砍我国舅凶猛镇北小卒:开局满级霸王枪边荒枭龙皇朝才百万兵,六皇子他私兵千万水浒:灌口李二郎传大唐:渭水之盟后我决定自立为王无双世子:开局大嫂提剑杀上青楼!完颜阿骨打传神话三国:刘备谋主,火烧洛阳乱世饥荒:我打猎娇养妻女弃子无双:我助女帝一统天下我去明末救义士开局捡媳妇:从布衣杀到九五之尊投诚大清失败,转身工业化纨绔世子觉醒大秦,我在天宗修仙的日子大唐储君请摄政王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