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要是一种既能照顾到各个远离大英帝国本土的海外领地、护卫商船、侦察通信,又可以抛开铁甲舰,独立承担起一般作战任务的快速战舰。
这类所谓的快船,是在风帆战舰时代就已经流行起来的一种只有单层炮甲板的战舰。说到快船的发展进程,大英帝国不仅是首开其先河,还几乎一直就处于领导着快船新潮流的地位。
但是,自从蒸汽机技术被运用到战舰上以来,大英帝国海军部却在快船的发展方面,走了一段的弯路。
与正在发展中的铁甲舰类似,大英帝国海军部最初定调的快船,采用的也是那种船旁列炮的布置法,即把全部的火炮都排列在军舰的两舷,也不管什么口径的大或小,只要是数量能凑足就行。而又与笨重的铁甲舰有所不同的是,为了减轻自重以达到更高的航速的目的,大英帝国海军部装备给皇家海军的这种快船并无装甲。只是后来由于考虑到长期浸泡在海水里的快船船底的锈蚀问题,海军部才又搞了个技术改进,在快船的船底,加包上了一层的铜皮算完。
当然,由于快船采用了尽一切可能加大煤舱容积及风帆的面积的手法,快船的远洋能力那是无可指责的,正因为快船有着这样的特长,使得它与铁甲舰之间也就开始有了一个本质的区别。
很显然,这类快船虽然有着快的优势,同时却又有着很不不抗打的劣势。因此,在那个已经开始崇尚巨舰大炮的年代里,快船这样的战舰,一般都是不会被用来直接去参加什么正规海战的,不过也就是充当充当铁甲舰们的小跟班,去搞搞什么类似护卫商船、侦察通信之类的零散工作而已。
然而,随着大战的爆发,大英帝国海军部的领导者们马上就发现了自己的这种失误。
于是,知错就改的大英帝国海军部雷厉风行,不久,第一艘的新式头等快船“无常”号龙骨,就已经出现在了阿姆斯特朗造船厂的船台上。
按照大英帝国海军部的最新设计理念,“无常”号装甲快船的排水量达到了5872吨,总长102.81米,宽15.31米,吃水深度7.77米,因采用了最新的单螺旋桨、卧式单膨胀发动机技术,航速已经达到了16.2节。
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使得“无常”号比起同期皇家海军所拥有的那些平均航速仅有11.57节的铁甲舰来,其装甲快船的速度优势,那是绝对名副其实的。
而在武备方面,再不像以往给个炮就行的那样了,新式的装甲快船也开始有了自己的高追求。
作为头等快船的“无常”号,除了在主甲板上布置了火炮之外,在船体的内部,同样也设置了炮房,总计拥有着228mm10门,178mm炮6门。以这样的雄厚实力,不要说是去对付那些比自己更小的小家伙护卫舰了,就是遇上了一般的铁甲舰,那“无常”号也是敢迎上去比划两下子的。
对于帝国海军的这些发展规划和发展理念,尽管已经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詹姆斯.布鲁斯,那也是大致地了解的。而对于眼下各列强的海军发展趋势,他同样有所掌握。也正因为如此,当他看到眼前这种太平天国红海军的“昆仑”号战舰时,才会显示出了极大的茫然。
不用细加琢磨,单凭报纸上刊出来的这张并不算是很清晰的军舰照片,詹姆斯就已经能一眼看出,这又是一种至少是披挂上了铁甲的全新战舰。
而再看看下面的介绍,詹姆斯.布鲁斯更是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昆仑”号巡洋舰,排水量4300吨,全舰总长132.3米,宽14.3米,吃水深度6.1米,与早一年出现的“驱逐舰”一样,该舰还是没有风帆,只是依靠所采用的双螺旋桨推进技术,以及舰上的12台锅炉及3台立式三级膨胀往复式蒸汽机,就可以为该舰提供高达马力的强大动力,使得该舰的最大航速达到了24节。
至于武备方面,在介绍中也捎带脚地提了一下,“昆仑”号战舰上除去共装备了各种口径的舰炮二十余门之外,还带有鱼雷发射架五座。
当然,类似詹姆斯这样的人都能看到的军舰介绍,那一定是一种简介,有关“昆仑”号上的更多的东西,报纸上肯定是看不到的。
与前期亮相的“威武”类中的“北京级驱逐舰”不同,作为“战神”类别的红海军的一等远洋主力舰,“昆仑级巡洋舰”和世界上其他各国正在大力发展的铁甲舰类似,还只是一种纯正意义上的装甲舰。只不过,当其他的各海军强国正在挖空心思地为自己的铁甲舰增加外披锻铁装甲的厚度而奔忙的时候,而天朝的镍钢,却已经成了覆盖在“昆仑级巡洋舰”上的穹装甲的首选。
而在武备方面,天朝的军事科研人员们更是“昆仑级巡洋舰”上下了极大的工夫。
“昆仑”号战舰不仅装备上了最新式的40倍口径的210mm主炮3门(舰首2舰尾1),同时还装备有120mm速射炮10门,47mm速射炮12门,以及37mm的机关炮4门。另外,她还拥有红海军一直“独步江湖”的450mm鱼雷发射管5座。
这一回,詹姆斯.布鲁斯不能再用“能远洋的装甲鱼雷炮舰”去应付他的帝国政府了,因为在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琢磨和不耻下问之后,詹姆斯终于整明白了中国人的这场“文字游戏”。
巡洋舰就是装甲快船,而装甲快船就是巡洋舰。
就这样,通过詹姆斯.布鲁斯的不屑努力,“巡洋舰”终于作为一个独立的舰种,正式步入了世界海军装备史的伟大殿堂。
太平天国红海军太平洋舰队的诞生,再加上刘明远的第一骑兵军又突然移防美洲极北的阿拉斯加特别区,大英帝国政府第一个感到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