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劲只是一名武将,手下有的也是猛将,唯独缺少治理地方的人才,他没有门路征辟人才,只好求助于刘义之。
刘义之笑道:“现在各县逐步步入正规,百姓们也不只是求温饱了,所以以前不曾设置的佐吏,现在也要设置起来。如今既然河南郡和洛阳县也要征辟佐吏,我们便统一从治下百姓中招募一批读书人,遴选使用。”
沈劲笑道:“都听说都督治下为官,少配佐吏,官员累得像牲口。”
刘义之叹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里的百姓大多数都是从外郡迁徙来的,来到这里的时候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需要一群办实事的官员,来帮助百姓们站稳脚跟。现在百姓们已经逐步安稳下来了,我们不但需要帮助百姓们在此立业,还要教化百姓,为百姓们解决纠纷,这需要更多的佐吏一起参与。总之,我们需要一批能让百姓安稳过日子,能支持我们守好洛阳的人,可不需要跟着我们作威作福的。”
沈劲点头称是。虽然说到底,这些人都是刘义之自己征辟的,是刘义之的门人。刘义之现在家底不厚,希望这些人能帮着攒家底来着。
“不知都督准备如何遴选人才?”
刘义之道:“当年还在寿春的时候,阿全和我提出过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我想在司州先试行!”
魏晋以来,朝廷凭借“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各州设置“大中正”,根据家世、行状来为各地人才评定品级。“九品中正制”有了选官的标准,比起汉代的“察举制”有了进步。不过九品中正制到了晋代,已经基本凭借家世来选官了,造成阶层固化,寒族士子难有出仕渠道,而高门子弟年纪轻轻就身居清要官职。
吴兴沈氏本是当地豪族,家世不低,奈何沈劲之父沈充曾经参与了王敦叛乱,沦为“刑家”。沈劲散尽家财,不顾一切地领军北上,就是为了提升沈家这一支的家族门户,为子孙后代出仕铺平道路。
沈充疑惑地道:“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知什么是‘考试’?”
刘义之道:“考试就是出一些题目,让招收佐吏的条件很简单,要做主簿,考试的内容就是算术、文书、做账和朝廷政令这些。要做县丞,就考朝廷的律法。教育卫生主任云仁将为众人提供考试需要准备的材料。”
沈充皱眉道:“都督这是准备‘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并非刘家哥两个的初创,当初曹操就曾经用过,不过受到了世家大族的联合抵制。现在司州只有两郡之地,百姓久在战地,臣服在刘义之的军威之下。刘义之想从荥阳大族中征辟基层官员,受到抵制,所以他干脆采用刘牢之的建议,通过考试选取寒门子弟为郡县的佐吏。
“世坚说的不错!就是要唯才是举。我们身处危地,可没有耐性笼络谁。站在我们这一边的人可以在官府任职,享受官府的特权。对官府持不合作态度的,一律踩在脚下,管他家祖上出过什么人物!”刘义之冷冷地道。
沈劲苦笑着摇摇头,这倒是符合刘义之硬朗的作风。在河南郡,刘义之从来不讲以德服人,以军威恐吓之,以钱财引诱之,把各地的大族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像战时征兆豪族部曲出战这种事,陈佑在时就做不到,——根本没人理啊!沈充倒不怕通过考试招募不到人出来,而是怕这种与中央方针相悖的做法,传到江南去,会对刘义之和自己的前途不利。
刘义之察言观色,知道沈劲是心中有所担心,便劝慰道:“世坚不必忧心。朝中上下对我们委以重任,实际上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根本没有抱什么希望。只要守住了洛阳,纵使我们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何况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怕是只能孤军奋战了。”
沈劲神色黯然,点头称是。当初若是陈佑成功地走了,燕军前来围攻洛阳,自己大不了以身殉国,却不必再忧心这些事了。如今嘛,只好继续劳心劳力地为国效力了。
“刚收到消息,前段时间秦国王猛等人率兵南下,从汉阳掳走了万余户民众。秦燕两国这是把我晋国当肥羊了,动不动就掳夺百姓!”刘义之很是忧心。
沈劲暗道:“国家征战,抢得还不就是钱财、土地和人口。你刘义之当年从河内郡抢回来的人难道还少了?”
“国家积弱啊!荆州军一向号称精锐,当年大司马北伐的时候,荆州军曾经打得秦军不敢与之接战,战后大司马还掳走了数万百姓。这才过了多少年,局势就翻了个个,真是令人唏嘘啊!”沈劲随口道。
又谈了谈沈劲需要的佐吏的情况,刘义之嘱咐沈劲需要把河阴、孟津一带的防务做好,之后便把沈劲送走了。
刘牢之来信说过,这沈劲是琅玡王氏的故吏,任命沈劲为河南太守就是琅玡王氏的王彪之出的主意。虽然沈劲忠心体国,一心想着建功立业,却未必能为刘义之所用,刘义之对此深以为然。
陈佑被杀的事发生了之后,沈劲便把商队中的护卫召了回来,借口是北线压力太大,需要补充兵力。如今北线战事已经平息,沈劲依然没有再派人参加商队,说明他对这些护卫已经不放心了。今日刘义之提出商队护卫的事,沈劲竟然说河阴、孟津一线需要大批兵力驻防,需要那批护卫。往秦国易货的事,他沈劲今后便不再参与分成了。
“打得好主意啊!为了看住这些人,他连到手的利益都放弃了。只不过现在他是我的属下,缺乏粮草那是名正言顺地来找我讨要了!”刘义之苦笑了。他对付陈佑是苦心积虑几年,但是对付沈劲,可是从来没想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