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安抚百姓
赵暄踏入咸阳城的那一刻,整座城市仿佛被一层阴郁的氛围所笼罩。风乍起,满城梧桐的叶子沙沙作响,那声音宛如泣血的哭诉。这是公输家精心设计的“赤泪木”,其树汁奇特,一旦与空气接触,瞬间便化为一场如泣如诉的血雨,纷纷扬扬地洒落,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惨烈与伤痛。
赵暄缓缓行走在城中的街道上,目光扫过每一个角落。他看到百姓们眼中流露出的惶恐与不安,这让他心中满是忧虑。他深知,要想让这片土地真正恢复生机,首先要安抚这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
赵暄来到宫墙之下,停下脚步。他微微仰头,目光落在宫柱上,眼中闪过一丝沉思。他缓缓解下自己的佩剑,那佩剑在血雨的映照下闪烁着清冷的光芒。他握住剑柄,轻轻叩击宫柱。每一声叩击,都仿佛敲在这座古老宫殿的心脉之上,发出沉闷的回响,仿佛整个宫殿都在微微颤抖。
随着叩击声不断响起,宫柱上的灰尘开始缓缓抖落,从夹层中竟滚出一个个成筐的黍种。这些黍种颗粒饱满,在血雨的洗刷下,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息。每一粒都仿佛承载着希望与力量,而仔细看去,每粒黍种上都刻着清晰的“楚”字。
“减赋三成,秦楚同税。”赵暄站在宫墙前,深吸一口气,然后将诏令大声宣告在城头。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如同洪钟大吕,回荡在整个咸阳城的上空。
城墙下的百姓们听到诏令,先是一片寂静,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即,人群中开始有小声的讨论,声音逐渐汇聚,如潮水一般涌动。有人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有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有人则依然心存疑虑地望着城头。
就在这时,人群中的一个小角落里,一个老农缓缓地掀开了自己的草笠。他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额间那一枚蜘蛛刺青更是显得神秘而诡异。他抬起头,目光专注地望着城头的方向。在他身边的陶罐里,一个看似普通的童子正趴在地上,正一口一口啃噬着带着“韩”字的木牌。那童子眼神呆滞,动作机械,仿佛失去了灵魂一般。
当夜,军营中,韩信的大帐里烛火摇曳。不知为何,那原本稳定的烛火竟然在没有丝毫风力的情况下,无风自灭了三次。韩信坐在案牍前,手中正在查阅着简牍,烛火的熄灭让他的心中泛起一丝不安。他抬头望向黑暗的大帐,思绪纷飞。他不禁想到今日咸阳城中的种种变故,以及那个老农眼中那奇怪的蜘蛛刺青和童子的诡异行为。
他深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或许隐藏着一场更大的阴谋。那老农和童子,也许只是一个引子,背后可能牵扯到错综复杂的势力纠葛。他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刻,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巨大的波澜。
他起身,在大帐中来回踱步,每一步都充满了沉重的思考。他想起了此前在战场上与秦军、楚军的各种交锋,那些明争暗斗、阴谋诡计仿佛历历在目。他意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仅是武力的对抗,更是人心向背、智慧谋略的较量。
赵暄在城中的行动,韩信在大帐中的猜测,这一切都如同两个无形的齿轮,在悄然转动,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在暗中相互影响着局势的发展。而此时,咸阳城的百姓们,在诏令的影响和奇异现象的交织下,或期待,或疑虑,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
在这血雨纷纷的夜,咸阳城在沉睡中,仿佛也在等待着命运的抉择,等待着明天太阳升起时,一个新的秩序能否真正到来。那赵暄的诏令、楚字的黍种、老人和童子的奇异组合,以及军营中不寻常的变故,都如同神秘的谜团,等待着被解开,而这个夜晚,注定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神秘而动荡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