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再一次重演,契必何力率八百骑兵,向着十余倍于己敌人发起了进攻。
结果是唐军再一次大获全胜。
只不过契必何力的腰也一样未能幸免,被人给戳了一刀。
李世民把戳伤他的人交给他处置,他却说:“大家各为其主,他杀我是应该的,如此义士我岂能杀之。”
于是就把人给放了。
此事传开后众人无不敬佩他的为人,陈景恪也深感佩服。
他还回想起历史上这位异族降将,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情。
当年征讨高昌国,主帅侯君集纵兵劫掠,契必何力却约束军队没有参与进来。
后来他的部落有人裹挟他造反,他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表明对大唐的忠心。
再加上今天的事情,这个人的人品确实没什么可指摘的。
再想想之前负伤的李思摩等人,陈景恪确定了一件事情,这些异族将领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大唐。
这其实是一个好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再一次的民族大融合。
之后陈景恪亲自为契必何力做了检查,并缝合了伤口。
援军被击溃,对城内的守军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没多久白岩城主开城投降。
可以说他的投降完全出乎人的意料,一直在关注战事的陈景恪简直不敢相信。
其实在看到这座城池的时候,他一度以为前世挡住李世民的不是原本想象中的安市城,而是这里。
这座城池实在凶险无比,唐军只能从北面进攻。正常进攻,十倍兵力都拿不下来。
且城里有水源,有粮食,还有人……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完美的据点。
可就是这么完美的防守城池,守将的信心崩溃了,直接就降了。
他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句话:攻心为上。
果然,古人诚不欺我啊。
白岩城拿下,可以说大唐临近最终胜利就差一步之遥,那就是后方的安市城。
此时陈景恪已经百分百确定,挡住李世民的就是这座城。
因为它已经是整条防线上最后一座城了,而它的后方就是一条天然的通道,可以直插高句丽腹地。
李世民可谓是意气风发,说道:“景恪,你还以为我不能拿下高句丽吗?”
陈景恪完全能理解他的心情,毕竟之前太顺了,顺的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辽东强国高句丽。
顺的让人怀疑当年杨广是怎么打仗的。
他也没有给李世民浇冷水,而是赞道:“自古能军无出陛下之右也。”
“哈哈……”李世民大笑起来,谦虚道:“过了过了,岂敢和先贤相媲美。”
但他脸上的得意隔着八条街都能看得出来。
不过李世民马上就展露出了超高的战术素养,收起得意,严肃的道:
“我最近一直在打探安市城的情况,确实如你所言,渊盖苏文和梁万春和解了。”
“梁万春也是一能人,将安市城打造的如铁桶一般,想拿下此地恐非易事。”
陈景恪稍稍放下心来,只要李世民没飘就好。这样就算真的拿不下安市城,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
大军很快来到安市城下,略微修整之后就展开了试探性攻击。
果然如李世民所预料的那样,安市城的守军非常顽强,首次进攻连城墙都没能靠近就被打退了。
李世民倒也没有气馁,召集众将商议之后决定第二日发起强攻。
不过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当天下午就传来紧急情报。
高延寿、高惠真二人率十五万人前来救援。
李世民笑道:“急了,高句丽人急了啊。”
长孙无忌捋须道:“安市城一破后面就是平原,再无能阻挡我大唐天军的关隘,高句丽必然不会坐视不理。”
李世民道:“我等的就是他们的援军,诸位可有办法破此来敌?”
契必何力等人纷纷道,给他们一万人马,可正面杀败敌军。
李世民心下不以为然,但也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问李绩道:“懋功以为当如何做?”
李绩捋须道:“诱而歼之。”
李世民大笑道:“哈哈……英雄所见略同。”
这时李道宗则说道:“高句丽总共有四十万兵力,算上前面被消灭的,这十五万人已经是最后的主力。”
“现他们倾巢而出救援安市城,后方必然空虚,不若给臣五千骑兵绕过安市城直击平壤。”
“若能给臣得了手,那高句丽唾手可定。就算臣不能得手,也可以扰乱他们的后方……”
长孙无忌却摇头道:“此计太过凶险,若战事不顺敌人切断后勤补给,就麻烦了。”
李道宗说道:“若战事不顺,我可以顺势和郧国公合兵一处,从他那里获得补给。”
李世民有些意动,这个方法确实很实用。
然而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众人依然坚持认为不可,在他们看来安安稳稳的打下安市城,顺势席卷高句丽不是比什么都强吗?
何必要冒险?
李世民也有些犹豫了,最终暂时搁置了这个建议。
此事传到陈景恪耳朵里,他叹道:“天策大将军可以兵行险着,贞观圣人不行啊。”
李世民听闻此言沉默不语。
事实上陈景恪其实是支持李道宗的建议的,这支奇兵能成功最好。
就算不成功也可以和张亮汇合,从海上获得补给,乃至从海上撤走。
可是长孙无忌却一力反对,他背后的派系自然也选择了支持他。
要问他反对的原因,陈景恪私下揣测,是不想让李道宗立下这个功勋。
是的,长孙无忌和李道宗的关系并不好,甚至和契必何力等人的关系也不好。
这一点在前世历史上就写了,李治继位后长孙无忌大权独揽。
然后他用一场莫须有的造反把契必何力给杀了,李道宗也被流放最后抑郁而终。
对此陈景恪也毫无办法。
当前情况下,李世民最信任的就是长孙无忌,这是人家几十年结下来的情意。
还有个原因就是李治,这个太子需要亲舅舅来辅助。
所以现在的朝堂很诡异,房玄龄是百官之首,长孙无忌是个挂名的三公。
明面上房玄龄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长孙无忌才是真正说话算话的那一个。
这一切的原因皆源自于皇帝的私心。
是个人都会有私心,皇帝有,大臣也会有。
只是陈景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长孙无忌竟然会在这种时候,以私废公。
看来以后要提防着点这个老狐狸啊,免得哪天被他给卖了。
第二天,李世民先是派阿史那社尔率一千余突厥骑兵,迎战高延寿的先锋军。
打了没几个回合阿史那社尔羊装不敌,引兵撤走。
高延寿大笑道:“我早就说过,李世民年轻的时候打仗确实厉害,但现在他老了,此战我必胜之。”
然后不顾手下劝告,率军来到安市城东南八里处,依山安营扎寨。
李世民装作无奈的样子,遣使去安抚高延寿。
说什么渊盖苏文弑君造反,大唐是来为高建武报仇的,你也是高氏一脉为何要助纣为虐?
高延寿更加得意,对左右说道:“看来李世民是真的老了,换成十年前他早就打过来了,何用如此安抚于我。”
于是他整个人都松懈了下来,连应有的警惕心都下降了。
夜间,李世民命李积领步骑一万五千人于西岭列阵。
命长孙无忌领精兵一万一千人为奇兵,自北山出狭谷,攻延寿侧后。
他自己则领步骑四千,隐蔽于北山上,并告诸军闻鼓角声即齐出奋击。
次日,长孙无忌军开始行动,李世民命鼓角齐鸣,诸军随即并进。
高延寿大惊,昨日你不还好言好语的吗?怎么今天就突然翻脸了?
但此时已经不容他多想,要赶紧应对才是。
他想分兵抵抗,但很快就发现大军阵势已乱,根本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指挥。
天公不作美的是,恰在此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眼看就要降下。
在一侧观战的陈景恪马上对身边的人道:“去让伤兵营烧姜汤,待战后供大军饮用。”
等人走了,他就继续观看起来。
其实这场仗打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悬念可言,高延寿表现的不如一个初学者,十五万大军乱作一团。
就在这时,他看到一个身披白袍的小将,在高句丽援军阵中来回冲杀所向披靡。
一直杀到周围的高句丽人见到他就纷纷躲避,竟无人敢拦在他面前。
陈景恪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句话:千军万马避白袍,是薛仁贵。
对这位历史上充满争议的名将,他非常好奇,不禁仔细观察起来。
为啥说薛仁贵充满争议呢,因为他的名气很大梗也很多,然而他所有功劳都是做副将时候立下的。
自己当统帅没有赢过。
征讨高句丽,他的统帅是李绩、程名振这些名将,他只是领一路大军,完美的执行了统帅的战略战术。
三箭定天山,郑仁泰是主帅,制定战略的那个人,他同样是执行者。
而他自己当统帅,第一次就是兵败大非川,后来这个锅被郭待封给背了。
第二次当统帅是带兵征讨新罗,再次被击败。
关于这一战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语焉不详,甚至都很少提起,反而是新罗那边的史书上记载的比较详细。
第一次大非川之败有郭待封背锅,这一次就没人替他背锅了。
李治对他其实很是喜爱,最终也只是流放,没有把他杀了。
直到六十多岁才重新被启用,创造了脱帽退万敌的梗。
不过这些争议只是对史学家而言的,对陈景恪这样路人来说,他更喜欢的是演义里的薛仁贵。
所以看的是津津有味,期间还不停的拍手叫好。
李世民率诸军勐攻高句丽援军,高延寿眼见不能敌,只能收集余众,依山固守。
李世民一看就大笑起来,对左右言道:“人言高延寿狂妄,我还以为他有多大能耐,现在看来不过一马谡而已。”
然后命人把他团团围住,并下令撤桥梁,断其归路,下一步就是防火烧山了。
不过高延寿没有等到那个时候,眼见进退不能,遂率剩下的三万六千余人请降。
其他地方的高句丽人一看主帅降了,也跟着放下了武器。
这场战争从早上开始,中午就结束了。
恰在此时大雨倾盆而下,冲走了地上的血迹。
战后统计战果,大唐方面连附从军在内共计折损一千二百余,斩杀高句丽人两万余,俘虏近十一万人。
再次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世人,大唐为什么是无敌的。
之后处理这些俘虏的时候,李绩认为可以让他们当炮灰去攻城。
李世民说道:“若我如此做他们的家人必然遭殃,我征讨高句丽乃为正义,又如何能忍心置他们的家人于死地。”
于是他将大部分俘虏释放遣返平壤,而靺鞨的数千援军全部被坑杀。
大唐征讨高句丽,辽东诸多势力要么响应,要么保持中立。
只有靺鞨选择了和高句丽人站在一起,李世民对他们的处罚也最严重,凡是靺鞨俘虏全部杀掉。
以此来警告诸多部落。
听说自己被放走,高句丽俘虏欣喜若狂,高呼天可汗万岁,高延寿等降将彻底归心。
尤其是高延寿,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主动把高句丽的情报和盘托出,并且提出了一个建议。
“现在高句丽内部空虚,且渊盖苏文弑君多有不服者。不若圣人派遣一偏师直击平壤,罪臣愿为先锋。”
这次李世民终于心动了,可依然被长孙无忌给劝住了。
选择先进攻安市城,看看能不能打下来。
陈景恪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再次叹息。
高延寿虽然狂妄,但也不得不承认有一句话他说对了,李世民真的老了。
换成十年前他不但会同意这个计划,甚至还会亲自带兵去执行。
只可惜,没有如果。
高延寿十五万援军高句丽举国皆惊,本来想派遣援军支援安市城的黄城、银城守军连忙退走。
而高句丽国内已经是一片哀嚎,所有人都知道安市城就是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它被攻破高句丽就亡了。
所以天下人的目光都情不自禁的聚焦在了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