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将吏员纳入官员体系,于卿认为是否可行!”
于谦一愣,继而问道:“请皇上详解。”
大明官分九品,一品最高,从九品最低。而在官之下则是吏,吏在各级府衙中都有值事,却不入品级。干一辈子也当不了一个的从九品官。
基层工作事务繁杂,且耗时费力,朝廷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养活庞大的官员队伍,于是便由地方政府招募、雇佣具有一定才能的人员为“吏”。如师爷、衙役、书办、狱吏、捕快、里正等等。
虽然吏员也有考评、升迁、罢黜制度,但是由于官僚机制、个人素质、工作性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吏员想要升任官员踏入仕途,难度是相当大的。例如明代万历年间费县知县杨果,就是吏员出身,当时任命他担任费县知县,引起很大争议。因为按照惯例,吏员不能担任“正印官”(也称“正堂”,即“一把手”)。最后多亏宰相张居正亲自干预,才破格提拔。这种情况比较罕见,绝大多数的吏员,要靠自己的一技之长终老一生。所以古代平民阶层要想混个一官半职,绝大多数要走科举一途。除非有高官延聘入僚,担任职位比较高的吏员,一有机会便前程可待。否则,只有实在没有办法的人(尤其是读书人),才会放下架子去做吏员。
吏员的处境比较尴尬,很难得到提拔的机会,即使工作表现很好,一辈子也只能当个大头兵。有时他们工作的足够认真努力,表现卓越,依旧无法提升官职,
而当官的都是身家丰厚,即便真不当官儿了,他们也有产业,离开了这个地儿,以后活动活动,不定就能去另外一个地方重新当官儿,反正出路有的是。
但吏就不同了,吏都是从本地请的,这些职位就是他们发家致富的捷径,朝廷发放的那点俸禄,少得可怜,让一家人勉强度日尚可,但想过上好日子,可是很难得,所有,贪污克扣,以各种手段收集银两就成了他们发财致富的捷径。
而各级府衙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些官员也参与分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可以,吏员是对大明律法破坏最大的一群人,他们才是腐败贪污受贿的罪魁祸首。
将吏员纳入官员体系,给他们一个公平升迁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俸禄,改变他们的处境,让他们有盼头,将会极大的杜绝这种基层的腐败贪污,改善官场风气。
于谦听完脸都皱成了一团,大事一件接着一件,他很想问一句,能不能缓一缓,让人喘口气。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这样做,改吏为官,纳入官方体系这件事本质上也是对大明如今的官场极为有益的改革。可是前提是,要慢慢来,如今各种改革一件接着一件的,还要不要干别的了。
于谦整理了一下思路,道:“皇上的提议臣万分佩服和赞同,不论是之前的军改,还是后来的机构改革以及之前提到的均田和纳吏员为官。无不是良策,对大明如今以及未来极为有利。可是和之前的一样,纳吏员为官看似问题不大,实则同样不能觑,不能轻易动手。”
“皇上应该知道,不管是朝堂之中还是地方府衙,在动的一直是官员,而吏员则是永远都不会动。他们大都是本地吏员,根深叶茂,在地方之上盘根错节,却掌控者府衙内的所有工作。即便是一些地方父母官,也没有他们对地方的震慑大。他们的一句话往往比官员的十句话还要管用。除了不是官之外,他们干着所有官员该干的事情。”
“可以把持控制地方的不是官员,而是这些吏员。一个到地方新上任的官员,如果不结好当地的吏员,只怕在当地什么也做不了。因为这些吏虽然职位卑微,可是手段聊得,只要他们愿意,架空一地主官可是轻而易举的。”
朱祁钰点头,这个他自然知道的一清二楚。所以,他才要改变这种局面,他不但要让军队动起来,也要让这些盘踞在地方上的吏员动起来,想要在本地任职方便使坏,那可是不可能的。
“各地官吏早已行程默契,且他们之间盘根错节,轻易动手改制,其引发的动乱不弱于均田改制。”
于谦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劝道:“皇上,如今改革事宜已经很多,朝廷也只能一件一件的来。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只能一步一步的推进,等做好了前面的一些改制,在推行均田改革和吏员改革也不迟。”
朱祁钰沉默不语,一番仔细思量后,他认为于谦是对的,贸然动手,各地吏员一旦罢工,后果可也是很严重的,所有府衙立马就会陷入瘫痪状态,整个大明都将进入无管制状态,后果严重。
但是,他又有些不甘心,他冲着于谦道:“既然全面推行吏员入官的改革暂时行不通,我们可以先行试点。有了成效后在慢慢一城一地的推广下去,温水煮青蛙,只要改革合理,吏员身份地位有了提升,俸禄增加了,还能通过努力工作升官,成为正式的官员。相信他们中很多人是愿意这种改革的。到时候有了先例,不怕他们不同意。”
对此,于谦想了想倒也颇为认同。凡是就怕比较。有了好的开始,有良好的审查制度,有成功升官的吏员,吏员拒绝的可能性将会很多。
但是,如此一来,朝中大臣恐怕反对的也将不会再少数。
“这件事情你政事堂要上上心,对于一些饶反对,关注也不要过分关注。凡是都瞻前顾后,如何成事?”
朱祁钰知道他的顾虑,道:“对于朝中一些食古不化的老顽固,朕的意思年级大的就可以荣退了,他们没有进取之心,凡是都只会墨守成规,拖后腿可不校”
于谦一惊,这是要对那些一直持反对意见的官员动手了吗?
“还望皇上慎重,不能因为政见不合就随意罢除官员,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朝局稳定。”于谦有些担心的道;
“放心就是,朕不会如同史书上记载那些帝王一样,无故随意罢免朝廷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的。”朱祁钰知道于谦的担忧,这种事情他也没准备干。但是有人主动请辞,可就不关他的事了。
见朱祁钰确实没有这种想法,于谦放心了不少。他就怕朱祁钰万一脑子一热胡来一通,如今大好的局面可就功亏一篑了。
“对于吏员的改革试点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朱祁钰也没有在官员离退上过多操心,反而就吏治改革向于谦问道;
“皇上心中钟意的是哪里?”于谦没有回答,反而反问道;
“京师。”
朱祁钰干净利随的回答道:“京师代表下表率,做成了成绩下皆知,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于谦嘴角抽搐,这位倒是敢想,也不想想后果,他道:“京师作为大明帝都,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大明最高决策的意志。虽然在京师试点好处颇多,但是缺点也极为明显,万一有什么不利的消息传出去,影响将会被无限扩大,造成的极为恶劣的影响,臣认为还是换一个地方比较好。”
“那就通州吧!”
朱祁钰也没有想要在这个时候将吏治改革闹得下皆知,所以他很是从善如流的听从了于谦的提议,将试点地从京师改到了通州。
而对于皇上如此轻易的听取他的意见,于谦也是颇为意外。他也明白,恐怕试点京师不过是皇上随便提上一句而已,他真正的目的地除了通州最为合适之外也没有别的地方了。
《为喜欢本书的朋友加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