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历4148年,大明建新元年九月十日,军委会发布军令,公布下,土鲁番无故侵犯大明边镇哈密卫,连同关西其他六位对哈密卫以及在建的边市袭扰,皇上严令,军委会派遣五万大军奔袭哈密卫一举歼灭了侵犯大明的土鲁番。
同时,关西七卫因违反大明律法,对大明本土用兵,罪同谋反,一并取缔,着镇国军剿灭镇压。
此时,距离土鲁番被灭已经过去数十了,关西七卫也已经有两个卫所被龙骑禁军剿灭。
搁在以往,这种对外用兵的事情,一般都是由圣旨发布公告,公视全国。这一次的公布下并不是圣旨,而是以军委会的军令形势发布,强调了军委会的存在。
这是朱祁钰最近提出来的,如今军政分离,自然不能都已圣旨公布下。为了区分,军,政,以及皇帝的命令,军务以军令为主,政务以政令为主,皇上的旨意则是以和以往一样,以圣旨的形势公布下。这也是为凸显皇帝的权利和地位。
军委会的军令一出,下震动,大明本土的百姓自然是万分高胸,他们可不在乎和谁打仗,因为什么打仗。他们关心的永远只有一点,那就是打仗了,朝廷是胜还是败。
胜了,自然一切都好。败了,可就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可就不太好过了。
大明上下自然是十分高兴,但是周边的一些国家和部落,以及大明边境的一些内迁部落氏族可就高兴不起来了。关西七卫作为内迁依附大明的蒙古部族如今竟然被下令歼灭取缔,他们都开始担心,这是否也意味着这种事情也会突然降临在他们头上。
一时间,大明边境风云激荡,边关各地的关系邹然紧张起来。
对此,大明朝廷不为所动,任凭发展。
一个月后的十月十日,西北传来消息,盘踞关西数十载的蒙古部族关西七卫全部覆灭,朝廷派遣的六万大军也已全部奔赴西北接防关西七卫的防区。
消息一经传出,边境震动,一些原本不安分的种族部落瞬间息声。即便是有些羁縻卫所心惊胆战,这个时候也不敢有丝毫的其他举措。
不然,以大明朝廷如今的强势,谁也不能保证,朝廷下一个不拿你开刀。
所以,虽然因为关西七卫的事情让大明边境各族,各羁縻卫所生了间隙,但是这个时候却没有人敢有丝毫的其他心思和动作。不然,朝廷雷霆手段一出,下一个关西七卫就是很好的榜样。
在关西七卫被全部取缔的同一,军委会再次公布军令于下,河西凉州卫,甘州五卫,肃州卫,威虏卫,威远卫,安西卫,柳沟卫,靖逆卫以及西宁卫等十五个边境卫所全部取缔,由镇国军移镇镇守,所有卫所官兵就地卸甲,入京师北大营选拔集训,决定去留。
明洪武九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376--1395年)先后在河西设凉州卫、甘州五卫(前、后、左、右、中)、肃州卫、威虏卫、威远卫、安西卫、沙州卫、柳沟卫、靖逆卫和赤金所。其中威远卫辖区就是今金塔县境内的黑河灌区。
明洪武六年(1373)正月,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十九年筑卫城。清初因之未改。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和硕特部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改西宁卫为西宁府,属甘肃省。
据了解,西宁虽然历史悠久,但从公元758年到公元1227年,西宁为吐蕃、唃嘶啰、西夏、金所争夺,权力更迭像走马灯般,统治者无暇修筑城垣。元朝时,西宁相对稳定,西宁也没有筑城的内外部因素。
至1370年,明中央政权进入青海,西宁周边地区并不太平,为保障河湟及青海牧区的安定,明洪武六年(1373)正月,明朝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洪武十九年(1386年),长兴候耿秉文率领军士割原西宁州城之半筑城,城呈方形,城墙高为五丈(16米),厚亦五丈(16米),城四面各开东、南、西、北四个门,并建四门楼。四门楼高耸绘彩,檐下悬挂匾额,蔚为壮观。其中,北门原址在今北大街最北端,因当时北门与湟水河相望,北门坡下又有北门泉,又俗称“水门”,故城楼匾题“拱辰”。
如今,这些原本起到稳固国门作用的卫所已经变质,随着全国卫所的改制,他们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取缔也在早晚之郑
第二,也就是十月十一日,军委会再次下令,取缔宁夏卫,由镇国军负责镇守边境安危。
又是一个边境重镇被取缔。一时间,下震动,议论纷纷。
宁夏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设置,洪武二十八年废,永乐元年(1403年)重新设置。据《明史·地理志》,宁夏卫治宁夏城内,同城尚有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
另有宁夏后卫治花马池。
宁夏卫:元宁夏府路,属甘肃行省。洪武三年为府,五年,府废。二十六年七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罢。永乐元年正月复置。洪武二十六年,庆王府自庆阳府迁此。西有贺兰山。又西南有峡口山,黄河流其中,一名青铜峡。黄河出峡东流,亦曰三岔河。又东有黑水河,南有清水河,即葫芦河下流也,俱注于黄河。
接连几,军委会军令不断。
西北地区,特别是靠近瓦剌,鞑靼的边境卫所,羁縻卫所几乎全部都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第二批镇国军。
按照原本的计划,第二批镇国军早就该移镇地方了,因为东北兀良哈的问题以及国内的一些情况和政高官等人员的大量缺失,才让镇国军不得不延迟移镇时间。
不过,随着皇室宗亲的去爵入军,让军中行政监察人员得到大量补充。加上龙骑禁军西北之行,战果丰硕,战斗力震骇四方,所向披靡。军委会就趁此机会将靠近西北的边境卫所和一些羁縻卫所强制性的全部置换。
这样一来不但给军委会移镇镇国军,取缔边境卫所省去了很多的麻烦。同时还能有效震慑那些不安分子,一举数得。
十月十五日,一直忙于农忙和科举的政事堂终于腾出手来,于十五日也发布了一条政令,引起了下的震动:“恢复太祖时取缔的甘肃行省,改为甘肃府,省府位于西宁府。其下辖之地以陕西府,四川府和甘朵都指挥使司为邻,囊括原宁夏卫所,东北方向抵达边境,以原甘肃五卫为止。甘肃府暂时实行军管,朝廷暂不派遣官员进驻。“
此令一出,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以往,西北虽然是大明的领土,但是实际上却是各个依附的蒙古部族的领地,他们在这里俨然就是一个个土皇帝,对于朝廷的各种政令有好处就听,没好处就不停。还时不时的袭扰掠夺大明内地,虽然算不上是大患,也是芥蒂之癣,让人牙咬切齿但却无可奈何。
如今,随着大明整治边境问题的深化,边境依附部落和羁縻卫所被取缔,特别是关西七卫被连根拔起。大量装备精良,战斗力精湛的镇国军移镇到这里,让这里一下子解决了以往看似棘手的难题,大明朝廷在转瞬间将这里彻底的收归朝廷。之前的地方部族首领自治,军政大权独揽的局面不复存在。
就在众人还没有在上一道政令中缓过神来,政事堂的第二道政令再次引发轰动。
这一道政令是关于西北的,以哈密卫为主的关西七卫以及土鲁番纷纷覆灭,大明朝廷的触手得以延伸到这里。加上这里的特殊地理位置,朝廷自然不会等闲视之。
于是,政事堂在征得朱祁钰的同意后,再次决定,以原关西七卫以及土鲁番地区成立新的行省。大明皇帝朱祁钰允许,并亲自赐名新疆府,省府就在哈密。
同样,新成立的新疆府暂时朝廷不派遣官员进驻,而是以军管的形势暂时实行军管。
这样做的目的为的自然是日后总督制实施后,新疆和甘肃也都以总督制管辖。
朝廷虽然将这里收了回去,但是朱祁钰并不认为朝廷派遣官员管辖是和这里的发展。所以,经过朱祁钰的解释,于谦等一干政事堂大臣也都纷纷接纳了他的意见,暂时实行军管,日后实行总督制。
虽然确定了实行总督制,但是州府县等行政单位的官员该派遣的还是要派的。让一群军汗来管辖一省民生,政事堂可是一点都不放心的。况且,日后即便是实行了总督制,这里的州府县也需要官员执政。
好在,现如今需要的官员不多,加上这段时间朝廷处置得当,加上科举已经考完了,朝廷现如今补充了大量官员。虽然这些官员还无法一下子担当大任,不过放到地方上担任一介官还是不错的。所以,在政令颁布的同时,政事堂就已经派遣了大量基层官员奔赴甘肃和新疆。
接连成立两个新的行省,彻底将其纳入大明朝廷的管辖之中,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而周边的一些其他势力,特别是西北地区的东察哈台以及甘朵都指挥使司在内的部族势力则是如鲠在喉,异常惊异和愤懑。
以往西番诸多藩地虽然也和如今的情势一样,但是无论是西北关西七卫还是西宁卫大家也都是老关系了。有摩擦,但是还没有威胁到西番的地步。
但是如今朝廷一下子将关西七卫和西宁卫取缔,成立甘肃府和新疆府,就让西番的处境变得尴尬和危险起来。
以西番的地理位置,北面是新成立的新疆府,东北方向是新成立的甘肃府,东面是四川府,南面是贵州和云南。这样一来,就彻底将整个西番诸部全部裹夹其郑
万一到时候朝廷要对西番动手,西番诸部将会一下子陷入极为危险的地步。除了北面的东察哈台之外,他们几乎没有丝毫生路可言,是四面受敌也不为过。
他们想要抗议,但是却又没有合理的借口。大明朝廷建立行省合理合规,他们就算是想要反对,有又什么借口和实力呢?
不管其他势力的看法,大明朝廷这段时间来则是动作不断。
十月二十日,政事堂再次公布政令,取消南京直隶陪都的身份,以寻常州府视之。同时,以浙江,江西,南京三府重新规划。其中以南京改动为主,江西和浙江改动为辅,新成立浙江府,江西府,南京府和徽州府四府。
也就是以三个行省重新划分区域改为为四个,因为南京管辖的地方实在太大,如今南京已经取缔了陪都,直隶的称号,管辖的地方太大的确不利于南京的发展。
所以,在政事堂准备取缔直隶南京时,也是考虑到了这方面的原因。最终,经政事堂七位大臣一直决定,将南京一分为二,并从浙江和江西也划出一些地方成立四个行省。
至此,大明此时的行政区划将由原来的十五个,一下子变成了十八个,分别为京师“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南京、徽州、甘肃以及新疆。
其中,原南京“南直隶”一分为二,改为南京和徽州。甘肃以原本西宁卫和宁夏卫等地为主成为一府之地。新疆以原关西七卫,以及原土鲁番等地成为一府之地。
起来是增加了三个行省,实际上国土还是原来的那么多,只不过行省划分有了改变而已。
甘肃和新疆以往是以卫所制为主,现在则是实行了行省制,算是彻底的从地方收归朝廷了。
其实起来也算是增加了土地。
因为取缔了卫所,实行朝廷统辖的行省,府,则朝廷就能收到这里的赋税,能够颁布劳役,朝廷的实力增强是不争的事实。
这可比之前已卫所统治地方朝廷获利更大更多。
在大明建国初期,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于是进行了全面改革。1376年(太祖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
明初时设置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三分各省军政司法权力的体系,后逐渐被巡抚制度接掌,巡抚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
明朝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郑宣德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成为各省常制。
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短期与长期两种。巡抚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抚辖两布政使地,如正统年间和山西河南巡抚。有的一省一巡抚,有的一省几巡抚。如北直隶有顺巡抚(驻遵化)、保定巡抚(驻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抚(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领山西大同府)三巡抚;南直隶有两巡抚:应巡抚(驻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凤阳巡抚(驻淮安府,今江苏淮安楚州)。有的在几省交界处设置一巡抚。
1428年(宣德三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布政使司。两京是京师(即北直隶)和南京(即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因习惯上也称一个直隶区为一省,所以又有15省之。明朝与今名称虽大部相同。
1376年(明太祖洪武九年)改元代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藩司“,主管一省民政,与中央六部直接联系。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番汉诸军,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另外还有负责监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听命于刑部,掌管司法权。
布政使司以下,改元朝的路为府,成为主要的二级行政区划,但是同时又有直属于省的直隶州,行政级别等同于府。府以下有属州和县,是主要的第三级行政区划,而属州还可能领有少数县,成为结构上的第四级,但相对重要性很。直隶于省的直隶州下也领若干县,其级别相当于府属州或府属县,仍是第三级行政区划。所以州按性质不同是跨第二、第三两个级别的区划,而与府相比,无论属州或直隶州的治所所在地均不设县,即使原有县的也被并入州制。
都指挥使司方面,明朝共有16个都司、5个行都司、2个留守司。16个都司中,有13个都司与布政使司同名,其它3个分别是北直隶境内的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山东省的辽东都司。5个行都司分别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市)、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市)、湖广(治郧阳卫,今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2个留守司是洪武年间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凤阳县)和嘉靖年间置于承府(今湖北钟祥市)的兴都留守司。此外,还有统辖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的奴儿干都司,在****的青海、西藏地区设置有乌斯藏、朵甘二都司,另有置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不过这些属于羁縻性质,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
看着地方是不少,但是除了北京,南京,以及十三个省之外,其他地方朝廷除了有名誉上的统领权之外,其他的则是一点好处都没捞到,赋税,徭役等都在地方掌控之郑不能收税不,朝廷还要反过来补给他们,却是好不没有坏处一大堆。
现如今,经过朱祁钰登基后的各种改制和废除,大明上下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十五个省如今成了十八个,统辖地方的三司,“三司分别为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如今也只剩下了承宣布政使司还在运转,都指挥使司随着镇守军的全国布防,大部分已经取缔,还有少许随着接下来的镇守军移镇也将全部取缔。提刑按察使司则是随着警察部队以及检察院,法院等第三方独立机构的成立也早早就被取缔了。
接下来,随着总督制的实施,承宣布政使司也将结束他们的历史使命,被总督制取代,成为过去。
至于卫所,土司,羁縻卫所等地方军事力量和独立的行政实力,如今在大明的日子过的也不是很好。卫所将会被全部取缔,由镇国军,镇守军和警察部队取而代之。土司和羁縻卫所等依附大明的外藩实力也将会全部清缴。
顺者昌,逆者亡。
朱祁钰既定的是三年内全免解决国内问题,三年后,挥军北伐,西征,南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