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的第二天,唐伟东他爹唐建国,带着几个堂兄弟,将大嫲嫲送去了火化。
等大嫲嫲再回来时,已经变成了一捧骨灰,装在了一个小盒中。
——大奶奶这个称呼,被卡了几次,干脆就换成当地的方言“嫲嫲”吧。
第二天傍晚,在大路上烧了纸草,就是纸人、纸扎、甘草、牛车之类的东西,这都是为大嫲嫲“西行”准备的。
——之前提过,男“骑马”,女“乘车”,所以男子去世烧纸草扎的马,女子去世烧纸草扎的牛车。
第三天,出殡之后大嫲嫲就会下葬,从此之后,就天人永别了。
所以这天场面也是最隆重、礼数程序也是最繁琐的,所有的亲戚朋友,该来的、能来的都来了,一起送老太太最后一程。
出殡是个大场面,在家里自然是“摆”不开“阵势”的,所以都有固定的地点,一般是在村口,或者大路上。
于是,大嫲嫲的骨灰盒,被恭恭敬敬的摆放在了一个,三十二人抬的大轿上。
——在以前,这抬的是棺材,后来不是要求火化了嘛,就有的把骨灰盒放在棺材里抬着,有的则是把骨灰盒放在一个“轿子”里抬着。
举行完送殡的仪式,下葬的时候,只需要把骨灰盒放进提前砌好的坟墓中就可以了!
随着司礼着的一声大吼,三米长的大喇叭呜呜的响起,老唐家顿时传出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嚎声。
老唐家的男丁先出门,最前面是唐伟东他爹唐建国,在挎着箢子、撒着纸钱,后面是孝子唐世齐,在后面是抱着老太太遗像的唐世鲁,以及打幡、举伞(华盖)、手拿花圈等等的一众人。
在他们的身后,则是那三十二人抬的、上面放有老太太骨灰盒的“大轿”,老唐家的那些闺女和媳妇,则是扶着轿子(棺材)跟在后面。
由于这趟是去送老太太“西行”的,也就是说,这是大家陪着老太太走的最后一程,现在出了这个门,老太太就不会再“回来”了,所以,亲属们都要表现出最悲痛的姿态来。
——哪怕是装,也要装出来,没有眼泪,那就硬挤,否则,就会被人家给笑话,说那些亲属“不孝”、对逝者不好、不懂得感恩、没有人味儿,……
没有人愿意背上这么个坏名声,所以所有人都尽可能的、表现出自己的哀伤之情来。
跟在叔叔的后面,唐伟东手里举着一个花圈,跟其他人一样,都在呜咽哭泣着。
花圈要打开,将挽联和送花圈的人亮出来,一个是向送花圈者表示感谢,一个是让其他人看看老唐家和逝者的人缘。
——如果年轻人没见过花圈,请参考寒国人结婚时摆放的那玩意儿,就是同样的东西!
“起轿”,随着司礼者一声大喊,三十二个人一起沉腰用力,将那座巨大的轿子给抬了起来,……
就在这时,意外突生,老太太娘家的几个兄弟子侄,忽然站到了“轿子”的前面。
他们并没有拦住“轿子”,不让“轿子”往前走,但却是脚下一步三顿,走的极慢,逼的“轿子”只能走一步停三停,……
所有人都看出来了,老太太的这几个娘家的兄弟子侄,就是刻意的在压着老太太“出门”的速度。
但却没有人上去指责他们,因为做为老太太的娘家人,他们就是有这个权力。
即便是老唐家的人不爽,那也得认着,这个无关财富,无关地位,仅仅“论理”!
“轿子”走不动,那前面老唐家送殡的男丁,就只能一边哭着,一边停下来等。
渐渐的,也有人明白过来了,这就是老太太的娘家人,在替老太太“出气”,在替老太太“鸣不平”,就是故意要让你老唐家难堪,……
我们家的闺女,嫁到你们老唐家的时候,还不到二十岁的年纪,结果嫁过来没几天就开始“守活寡”,这一守就是几十年。
从一个花一样的闺女,生生熬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耄耋老人,甚至连个一儿半女都没落下,而你们老唐家的人,在外面却是子女双全、儿孙满堂。
你说你们老唐家,是不是该给我们娘家人一个交代?
虽说老太太自己没说什么,老太太在的时候,娘家人也不好插手这些事,但现在老太太不在了,那做为娘家人,就要为老太太讨一个“公道”,让老太太在“走”的时候,有一个最后的体面!
老太太的娘家们,并不是要破坏葬礼,就是单纯的要难为一下老唐家,这是符合丧礼规矩的,哪怕是说破天,“理”也在老太太娘家人这边。
老唐家若是想以势压人、用钱砸人、以权逼人,那只会让人家更看不起老唐家,所以,这件事只能依照着老规矩来。
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娘家人,有了娘家人,出嫁的闺女才不会被人欺负,即便的走的时候,娘家人也会让你走的体体面面!
——虽然不是绝对,但大多如此。
送殡的队伍,忽然“停滞”了下来,这引来了大量的围观群众,却并没有人去指责老太太的那些娘家人,因为大家都知道老太太的境遇,所以更多的只是叹息,有些妇女还忍不住在偷偷地抹泪。
为了丧礼能顺利的进行,司礼者先上去劝解了一下老太太的娘家人,可老太太的娘家人却不为所动,依旧缓步慢行。
然后,老唐家的长辈,又出面向老太太的娘家人赔礼道歉,老太太的娘家兄弟子侄,仍然无动于衷。
最后,唐世齐、唐世鲁兄弟俩,在司礼者的指挥下,由老唐家的长辈带着,让兄弟俩过来给老太太的娘家人磕了个头,全当是代父向老太太的娘家人赔礼道歉。
老太太的娘家人,这才让开了路,让“大轿”恢复了正常的速度,让丧礼恢复了本来的进行速率。
“三请”过后就差不多了,老太太的娘家人,意思表达出来了,也为老太太争得了最后的体面,所以也就“见好就收”,接受了老唐家的“赔礼道歉”。
到此为止,是恰当的方式和时机,双方的颜面都保住了,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若是继续“闹”下去,倒不是不行,不过那样的话,此事过后很可能会让两家彻底的翻脸,大概以后亲戚都没得做了,所以,有的事适可而止也就行了。
当然,也有那种闹到底的,不过那大多数都是儿女不孝、老人是“憋屈”死的,或者逝者是被夫家害死的,那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事。
因此,娘家人宁可就不要这门亲戚了,也要豁出去,替自家闺女讨还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