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知道秋娴有了身孕,第一时间就是吩咐宫女去给秋娴准备最好的调养师来给秋娴调养她的一日三餐,更是把自己多年的贴身宫女打发到秋娴的宫里去伺候。
秋娴这下成了所有人关照的对象。
太后知道了这件事,第一时间是告诉了太皇太后,再经太皇太后在宫里一传,不到一天的时间,全宫里都知道了娴妃娘娘怀孕的事。
娴妃娘娘怀孕的事闹得沸沸扬扬,各位大臣王爷们更是在第一时间纷纷来给太皇太后道喜。
宫里的几个老红人更是向太皇太后说道:“恭喜太皇太后啊,这皇上回来了短短的几天时间就让我们的娴妃娘娘有了身孕,可见皇上和娴妃娘娘感情真是好啊,太皇太后还是您眼光好。”
各种奉承惠治的话也是张口即来。
太皇太后一时间听得开心,干脆说道:“诸位,大家平时为明国也辛苦了,今天哀家就命人在宫里设宴,也算庆祝娴妃走了身孕。哈哈哈。”
“好。”众人纷纷满口答应。
太皇太后对一旁的桂春说道:“桂春啊,这娴妃都有了身孕了,咱们也是该把望儿叫回来了吧?”
桂春回答道:“回太皇太后,皇上离宫时带着火气,只怕……”
这话太皇太后就不乐意听了,开口道:“这是什么话,娴儿肚子里是他的孩子,这要有了小皇子,更是一件大事了,他岂有不回来的道理?”
桂春忙改口道:“是是,太皇太后说的对。”
惠治点了点头道:“好了,吩咐人去安排吧,这次望儿回来就让他彻底接管朝中大小政务吧”
“是。”
秋娴怀孕的事也彻底让边关冲突的急报搁置了下来,宫里对边关的支援也不作回应了。
最后,朝廷只派人写了一封信寄到了边关,让他们与道国和谐相处,并带去了娴妃娘娘怀孕的好消息,让他们举国同庆。
边关的将士看到这样一封回信很是失望,接连几天的败仗已经让明国的军队后撤了十公里。
秦端阳他们总算赶到了明国与离国的边境,看着越来越惨败的战事,秦端阳不免怀疑起了朝廷的决定。
这日,秦端阳他们正在外围观察两国双方的对峙情况。
从明国境内赶来的一队精良的铁骑军队由一个身穿玄色长袍的男子带着朝明国的边境大部队奔去。
秦端阳他们一看这并不是朝中的军队。
秦端阳立马对旁边的人说道:“这不是宫中的援兵。”
木彦也接过了望镜看了起来:“军队训练有素,像是可以打仗的。”
秦皓接过了望镜看了看,开口道:“端阳哥,这人有点眼熟啊……”
秦端阳拿过了望镜重复看了起来:“眼熟?是吗?”
秦皓皱着眉说道:“对啊,看身形特别眼熟,就是有些想不起来。”
秦端阳想了想开口道:“走,迎上去会会他。”
说完,几人拔腿上马,朝那支铁骑奔了过去。
离得越近,秦皓也慢慢想起来了,他大声朝旁边的秦端阳喊到:“端阳哥,快看,那是祁府的祁蒙!”
秦端阳一听,开口道:“祁蒙?正好!”
自从祁蒙继任祁府的新家主后,已经销声匿迹很久了,传闻祁蒙这些年来一直在训练自己的兵,已经很少参与明国的大小事务了。
秦端阳对祁蒙很是欣赏。
秦端阳他们五人很快与祁蒙的军队碰面了,两队人马停了下来。
几年不见,祁蒙也变得更加成熟,从他冷逸的面庞上,透露出的是别样的沉着冷静。
秦端阳首先对着对面开口道:“祁蒙,好久不见~别来无恙!”
祁蒙看了看对面的秦端阳,开口道:“秦公子,真是巧啊,你也是来这的援兵?”
秦端阳笑了一下开口道:“祁蒙,我是在这里等你的。”
祁蒙开口道:“等我?等我作甚?”
然而,秦端阳直接带着身后的四个人给祁蒙让开路,开口道:“等你们的好消息。”
祁蒙一下子也蒙了,可他向来不是把情绪表现在脸上的人,直接骑马带着自己的铁骑军队踏了过去。
秦端阳看着眼前踏过的铁骑,自豪的开口道:“这才是我要的真正的军队。”
木彦偏头看了看秦端阳,明白了的他刚才说那些话的意思。也跟着勾唇笑了一下。
“走吧,我们再上去看。”
几人再次回到了坡顶,看起了双方的对峙。
祁蒙带领的铁骑果真是一队敢打敢上的铁兵。就在他的队伍达到阵地的半个时辰,祁蒙就派自己的部下前去叫阵。
秦皓在一旁开口道:“看来,祁蒙对自己的队伍很有信心啊,这一仗看来是势在必得的样子!”
秦端阳笑笑道:“这是我目前见到过的最训练有素的一支队伍了。”
任礼却撇了撇嘴开口道:“秦兄,不是我故意打击我方的士气啊,你看着双方的人数,我们这边怎么也不占优势的啊。”
秦端阳开口道:“任兄所言不错,但是,你也看到了,道国的军队几日来奔波打仗,也早已疲惫不堪,若是此时祁蒙能迎头给他们一击,这不仅鼓舞了我方的士气,更是让对方的军队也受创不小的。”
任礼开口道:“可是……秦兄,你有没有想过,道国刚打了胜仗,此时对垒,他方将士也定是士气满满啊。”
秦端阳笑了笑没有继续计较,开口道:“我们看着吧,看看睡会猜对。”
秦端阳势在必得的样子,此刻根本没有把对方的军队放在眼里。
木彦看了看一旁的秦端阳,随手打开自己的玉骨白扇,勾唇一笑,仿佛一切早已看透。
双方并没有立马打起来,尽管祁蒙派的部下已经前去叫阵,对方的军营也迟迟无人出来回应。
秦皓在一旁笑着开口道:“哈哈,他道国吓着了吧?这就让他好好瞧瞧什么是我们明国的军队。”
秦端阳仔细观察着对面的一举一动,半个时辰的叫阵过去了,并没有一个人前来应战,这让明国那些本已经打了败仗的士兵们,顿时士气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