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作壁上观
曾几何时,李宽一度认为李元昌只是色厉内荏的废物,心眼坏、智商不高,除了生的好,不比长安城里提笼架鸟的纨绔强上多少。
但眼见宋城外狼烟滚滚,杀声此起彼伏,乱民们赤裸着上身,踩着同伴的尸体攻城,李宽不得不承认,到任不到一个月就能逼的百姓造反,他这位七叔真是出息了。
牛震拿着探报向李宽禀告当前的战场局势,及附近州县的情况。可他的话还没说完,李宽却摇了摇头,现在听这些已经没用了,此战已经不可豁免。
但牛震却带来了一个乱民视死如归,死命攻攻城的原因,汉王从长安赴任时,还从关中带来了二十万石粮食,在宋州囤聚居奇,高价售卖,获取暴利。
在民乱爆发前,宋州的豪强商贾与汉王沆瀣一气,粮价高达百文一斗,比平时的粮价足足高出二十五倍。这么贵的粮食,谁吃的起,官逼民反,能不乱么!
而马周见李宽挑眉头,也知道此时不是议论汉王过失,追究地方官是否失职的时候。便抬手打断了牛震:“牛长史,你下去吧!”
马周没经历战阵,也不懂行军布阵之道,这时候,他也只能看向李宽,一切以楚王的主意为主。
冷眼扫了一遍战场,李宽冷冷说道:“此刻时辰尚早,我军宜转至阴凉的林中暂作休息。待正午后,日头高照,乱民的体力、士气消耗的差不多了,再行出击。”
马周对李宽的这个决定有些惊诧,据这段时间接触,他深知李宽乃是面冷心热的主儿,体恤士卒,爱民勤俭,是那种对自己极其严苛,对百姓十分宽容的人。
但上了战场,好像一切都变了,那些拿着锄头当武器的乱民,俨然不在是他治下的饥民,而是阻挠他维护李唐社稷,他就变的冷血、残忍了。
而这种冷血河残忍,不仅是对乱民,汉王和城上的守军也成了他的牺牲品。拖到正午后,双方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在曹州万家生佛的楚王,此刻已经起了杀心。
以程处弼为首的玄甲军将校,没有一个提出反对的意见,不是他们看不到危如累卵的宋城,积尸如山的百姓,而是习惯了听从李宽的命令,从而漠视看到的一切。
这不由让马周有些担心,军队是陛下的,是朝廷的,他们对楚王如此的盲从,的确不可思议。
李靖、李积、侯君集都是征战半生才有了这种威望,而楚王在这个年纪便以如此,对社稷未必不是一种威胁。
“宾王,本王下达军令后,你就一言未发,是不是觉得本王作壁上观,坐视自己的亲叔叔受苦,有些不近人情?”
马周是没有表态,是他的表情,李宽已经看明白了。有一点,他得跟马周说明白了,上了战场,他读书人的那套礼义廉耻,道德规矩,最好都扔进茅厕去沤肥。按这套打仗,只能死的更快。
“我李宽是李氏的子孙,我的天职就是护国安民,而护国是第一位的。”
“我是个将军,只能惟皇命是从。陛下要河南道平复如初,本王便只能无所不用其极,达到这个目的”
“至于城里的那位,他活不活,本王不甚关心。死了,本王最多赔一副棺木。”
打小,李宽就瞧不上李元昌那副狗腿子的模样,从前拍建成的马屁,跟他家的五个熊孩子打成一片。现在又抱上了太子的大腿,以为富贵可以万无一失了。
可这次,残忍的现实,重重地冲他脸上扇了一耳光。依着陛下对李元昌的厌恶,此事之后,他就是不死,也得贬为庶人。
马周这还没搭话,负责前沿观察的单道真,就提回来一个满身是血的偏将,是汉王看到侦骑,知道又援兵到来,特意派他突围求援的。
看到王旗上书一个楚字,那偏将拄刀单膝参拜:“末将宋州兵曹参军-杜行敏,参见楚王殿下。”
“殿下,宋城城防破败,乱民杀红了眼,已经撑不了多久了,请殿下速速发兵。”
杜行敏,还真不是外人,京兆杜氏的嫡系子弟,与李宽的母亲,还是未出五服的血亲,按照辈分,李宽还得叫他一声表兄呢!
可这是战场,不是认亲的地方。而且他的要求,李宽也不能答应。乱民人数众多,不让他们的体力消耗殆尽,他的玄甲军势必要面临一场苦战。
这个祸是李元昌自己作出来,他自己不吃点苦,让谁替他受过?
更何况,宋城再危如累卵,有七国之乱之时,吴国攻打淮南国更严重吗?刘安能守住自己的封地,李元轨就守不住他的治所?
难道说,李氏的子弟,比不过刘氏的子弟?
当然,这都是场面话,在李宽的心里,对这种无能又害民的家伙,就是被乱民大卸八块,他也一点都不心疼。
杜行敏见李宽拒绝的干脆,连连叩头:“殿下,殿下,请殿下看到国家大计,叔侄之情上,救援宋城!”
“宋城还有五千弟兄,他们都以精疲力尽,守不了多久了。难道殿下要坐视宋城陷落,全城军民罹难吗?”
单道真见敢对殿下无礼,可不管他是不是官军,上去就是三脚,然后抓着杜行敏的领子,恶狠狠地说道:“敢对殿下咆哮,你活拧了!”
是的,经过高昌一役,单道真已经完全被李宽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刚开始迫于形势投降的那点小心思,已经随风消散了。现在,谁说楚王坏话,他就敢砍谁,且不需要看伱是谁。
李宽也是摆手示意单道真退下,蹲下来,很是认真的对杜行敏说:“京兆杜氏的人,除了二舅父(杜如晦)外,本王对其他人从来就没什么好感。”
“但你今天这副不怕死的横劲儿,让本王刮目相看。破例告诉你,李元昌和宋城,在本王眼中,没有这些乱民重要。”
“而且,本王少小从军,戎马多年,自问还是打过些仗的。这仗,怎么打,不需要他人置喙,明白吗?这话,是本王看在先母的面上,提醒你的,记住,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