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六韬》,原话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托名吕尚所撰,其始作者为齐国史官奉命编纂,后又经多人之手校订、增删而成共60篇的《六韬》。
吕尚,即姜子牙,是商周之际的重要人物。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六韬》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6章。
姜太公,字子牙,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韬略无双,智计无穷。
自文王始,他先后辅佐四代周王,既主军,又问政,武安邦,文治国。
道家尊为“始祖”,兵家奉为“武祖”,儒家、法家等皆推崇备至,故有“百家宗师”之称。
千百年来,他的兵书《六韬》更被视作圣典,为王侯将相所重。
其中的金句可谓不胜枚举,但离石仅仅对其中的八条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且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第一条:凡谋之道,周密为宝。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管采用怎样的计谋和策略,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要做到周密详尽。
对此,离石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所谓谋划,其实就是计策;而计策呢,则需要深思熟虑。
因此,真正的谋略既要有对整体局势的宏观把控与规划,又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微之处的周全考量。
倘若思考不够周详,保密工作做得不到位,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缺乏应对的预备方案,那么必然会引发灾祸,甚至导致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
到那时,就算懊悔万分也是于事无补了。只有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得细致入微,把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近乎完美无瑕,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地掌控全局,从而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第二条: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它的意思简单明了,就是当看到有利益可图的时候绝对不要错过,一旦遇上合适的时机千万不能犹豫不决。
关于这一条,离石不禁想起了《资治通鉴》中的一句名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的确,无论是在战场之上还是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果想要成功达成目标,就必须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以及人和这三个重要条件。
而时机往往如同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是这样,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亦是如此。
所以,当机会来临之时,一定要果断出手紧紧抓住机会,切不可因为优柔寡断或者瞻前顾后而错失良机。
否则,很有可能会抱憾终身,徒留无尽的悔恨。如果犹豫不定,优势就会化作劣势,甚至导致最终的失败。
该出手时就出手,懂得把握时机,方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第三条,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
白话译文:
涓涓细流不尽快堵住,就会决堤成为江河;微微火星不及时扑灭,就会燃成熊熊大火。
感悟:
很多人以为,小过无害,小错无碍。
殊不知,小过是大害的开端,小错是大碍的起源。
收起侥幸心理,防患未然,防微杜渐,方不至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第四条,心以启智,智以启财。
译文:
修养心志而开启智慧,运用智慧而开启财富。
感悟:
《增广贤文》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生财之道,莫过于修养心智,提升认知。
古往今来皆是如此,财富是认知的变现,只会流向与之匹配的人。
真正决定财富水准的,不是勤奋的程度,而是认知的高度。
当你拥有足够高的认知,比别人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财富自然会滚滚而来。
第五条,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译文:
不因身份尊贵而轻视他人,不因见解独到而违背众意,不因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
感悟:
常言道:“水低为海,人低为王。”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身居高位,才华横溢。
而是谦卑自持,始终对他人保有敬意和善意。
以身份压人,以见识欺人,以言语胜人,只会显露出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修炼自己,尊重每一个人,才能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第六条,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译文:过于强横,必然会遭受挫折;过于张扬,必定会招致祸端。
感悟:俗话说:“天狂有雨,人狂有祸。”
逞强逞能之人,只会四处碰壁,走不长远。学会示人以弱,才是高明的用兵之策、周全的处世之道。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以退为进,于不动声色中攻城略地。人群中那些不骄横、不张扬的人,往往留有更大的实力、更深的智慧。
第七条,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
在行兵打仗时,必须灵活多变,运用出其不意的战术和策略来夺取胜利。
正如古人所说:“水随形而方圆,人随势而变通。”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如同水流一般没有固定的形态,士兵们也不应拘泥于一成不变的作战方式。
只有懂得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战略部署,才能够像神明一样驾驭战局,取得辉煌的战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犹如一辆疾驰的列车,滚滚向前永不停歇。在这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世界里,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那些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人,终究会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相反,只有顺应潮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并改变自身,才能抢先一步洞察先机,超越他人,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
第八条提到了三种不可取的行为:
见到可行之善举却心生懈怠;
面临大好时机却犹豫不决;
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却不肯悔改纠正。
这三种行为皆与正道背道而驰,注定无法成功。人之为人,关键在于拥有道德准则和是非观念。
然而,如果在践行善良之事时不能坚定不移,面对宝贵机会时缺乏果敢决断的勇气,以及发现自身错误后不能痛下决心加以改正。
那么,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源于内心的不够坚定,进而产生懒惰、迟疑和拖延等不良心态。
可是世上那有两全法,只能先做再事后慢慢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