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易开口,此时练子宁却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一脸严肃地向皇帝进言道:“陛下,臣以为若不杀,实在难以令朝中众人信服啊。”
“可他们如今都已经降燕了,朕如何杀得到啊?”朱允炆心中其实早就明白练子宁的意思,但他一直以来都以儒君的形象示人,即便是心中已经动了杀念,也不好直接说出口,只能将此事托付给这些忠诚的大臣们。
练子宁自然也深知皇帝的心思,于是他赶忙接过话头说道:“陛下,这些叛臣如今虽然已经逃亡,但他们的家眷还留在京城。臣建议直接将这些叛臣的家眷逮捕入狱,然后择日在城外将他们斩首示众,以正国法,同时也能让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的威严和公正。”
练子宁的话音刚落,原本安静的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议论纷纷。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啊!虽然此次叛逃的都是些武将,但这些武将的家眷中又有多少是与在场的文官们有过联姻关系的呢?
就在这时,突然有一名大臣站了出来,他面色苍白,声音颤抖地说道:“陛下,万万不可呀!两军交战,这些将军投降燕王,想必也是迫不得已啊!况且古语有云,罪不及家人,陛下,还请您三思啊!”
朝堂之上,不少朝臣纷纷站出来附和,表示赞同。然而,坐在龙椅上的朱允炆却始终保持沉默,他的目光如炬,静静地凝视着下方的群臣,仿佛在审视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这喧闹的场景中,齐泰和黄子澄两位并没有站出来表态,他们只是冷静地观察着朱允炆的神色变化,试图揣摩他的想法和意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堂上的吵闹声逐渐平息下来,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朱允炆身上。朱允炆缓缓扫视了一圈,最后将目光落在了下方那些不赞成杀叛臣家眷的官员身上。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轻蔑的笑容,轻声说道:“都是忠臣呀,都是我建文一朝的忠臣呀!”
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刺破了朝堂上的沉默,让在场的官员们都不禁心头一紧。朱允炆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带着一种无法忽视的威严和讽刺。
接着,朱允炆继续说道:“你们到底是为了朕考虑,还是为了你们那互有通婚的儿女考虑呢?”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炸响,让众官员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龙椅之下,一片漠然,没有人敢轻易开口。朱允炆见状,冷笑一声,然后站起身来,准备离开朝堂。在他转身的瞬间,他的声音再次传来:“这些叛臣若不惩治,朕再派五十万乃至一百万去,那岂不是都降了?既然众位大人们怕成这样,那朕也不会枉杀无辜,只杀叛臣直系血亲,至于那些婚嫁的你们自行派人领回去。”
说完,朱允炆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朝堂,留下了一群惊愕的朝臣。过了好一会儿,众朝臣才回过神来,纷纷跪地叩拜,高呼:“陛下圣明!吾皇万岁!”
次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城门外的空地上已经挤满了人。潘忠的老母、儿女以及那十几名降将的亲属们,有的是孩子,有的是父母,他们都被五花大绑地押到了法场。
在这群人中,有一个人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顾统。和顾成一样,顾统也是这场战争中的倒霉蛋,但他的遭遇甚至比顾成还要凄惨。
顾成当时带着孙子顾兴祖出征,原本是希望顾兴祖能够立下一些军功,同时也想让顾统在皇帝面前多露露脸。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竟然会给顾统带来如此悲惨的结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渐渐升高,到了日上三竿的时候,法场周围的气氛也变得异常凝重。刀斧手们手持利刃,站在一旁,等待着命令。
终于,一声令下,刀斧手们毫不犹豫地挥起了手中的大刀。只见寒光一闪,顾统和其他叛臣的家属们的头颅便纷纷落地,鲜血四溅。
这一幕场景让人不寒而栗,而这正是朱允炆想要达到的效果。他通过这种杀鸡儆猴的方式,向所有的将领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要么胜利,要么死亡,绝对没有投降的路可走。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地传遍了大江南北、四面八方。无论是身处京城的那些将领,还是散布在各州府的那些将领,都在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个消息。
不仅如此,就连各地的藩王也都收到了这个消息。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份昭告天下的告示,上面详细地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此时此刻,朱楩恰好在大理府。当他接到朱柏带领的岷海卫众人和朱元璋的后宫团时,心情格外愉悦。于是,他决定率领众人前往大理的洱海边,尽情地玩耍一番。
洱海边的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朱楩和朱柏一行人在这里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心情舒畅。然而,当他们看到那份告示时,两人对视一眼,却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继续品尝着当地着名的海稍鱼,喝着香醇的梅子酒。
而远在北平的朱棣,在收到这份告示后,心中不禁咯噔了一下。他急忙拿起告示,三步并作两步地快步往顾成那里去。
门外还有把守的士兵,因为其实顾成此时并未归降,看到朱棣来了,马上让开,朱棣推门而入,看到顾成时便哭着说道“顾老将军,是本王对不住你啊!”
顾成此时正和孙子在下着棋见到朱棣这样有些不解,但是看到朱棣手中拽着的告示心中不免有些不好的预感,顾成快步上去,拿过那告示一看,整个人便晕厥了过去。
顾兴祖连忙接住自己的爷爷,顺便把他手里的告示拿了过来,心想到底是什么消息能把久经沙场即便像现在这样被抓了也不慌张的爷爷给气晕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