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 章 我高昌国敢,你乌孙国敢吗
嬴骜身姿挺拔如松,气宇轩昂地站立于朝堂之上。他那双锐利如鹰隼般的眼眸扫视着下方的满朝文武百官以及来自各个国家的使节,毫无惧色且毫不掩饰地将高昌国所犯下的罪行大声禀报而出。
“诸位大人!今日我要向大家揭露一件令人震惊之事——高昌国竟然涉嫌侵占乌孙国的土地,并公然干涉其内政!”嬴骜的声音洪亮如钟,响彻整个朝堂。
此言一出,宛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之上轰然炸响。原本庄严肃穆的朝堂瞬间陷入一片哗然,众人皆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撼得目瞪口呆。紧接着便是一阵此起彼伏的交头接耳声和窃窃私语声,仿佛一群蜜蜂嗡嗡作响。人们或惊愕、或愤怒、或疑惑,各种表情交织在一起,使得朝堂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所有的目光几乎在同一时间不约而同等投向了高昌国的使节所在之处。只见那位使节脸色骤变,先是惨白如雪,继而涨红似血,额头上更是冷汗涔涔而下。面对众人质疑与谴责的目光,他显得手足无措,嘴巴张合数次却未能发出一句完整的话语。
就在此刻,站立于朝堂最前端的李斯以及其他几位位高权重的大臣们,其神态显得格外沉着冷静、泰然自若。只见他们相互迅速地交流了一下眼色之后,便纷纷闭口不言,仿佛达成了某种默契一般。
事实上,关于这起事件背后所隐藏的详尽内情,这些大臣们的心里简直就如同明镜似的清晰透彻。要知道,巧妙地借助乌孙国和高昌国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进而引发整个西域地域内部的动乱与纷争,这样精妙绝伦的计谋原本就是由他们煞费苦心地构思策划,并最终详细制订而成的。
时至今日,所有的发展态势都异常顺遂,完完全全依照预先设定好的规划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着。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高昌国那位使节此时此刻的狼狈模样。只见他面色苍白得犹如一张白纸,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下来,宛如断了线的珠子一般,心中更是暗暗叫苦连天。
面对如此窘迫的局面,这位使节赶忙向始皇陛下急切地解释起来:“尊敬的陛下啊!我们高昌国与那个乌孙国之间产生矛盾纠纷,究其原因,完全是因为乌孙国率先寻衅滋事,故意挑起事端所致啊!”
听闻高昌国使臣这番言辞,始皇陛下只是微微眯起双眸,用一种不咸不淡的目光淡淡地凝视着他,似乎想要透过对方的言语和表情洞悉到更多深层次的真相。
始皇陛下冷笑一声,缓缓开口:“朕不管是谁先挑起事端,朕只看到高昌国做出了侵犯他国之举。朕的大秦,不容许这样违背道义之事发生在眼皮子底下。”
只见那高昌国使节面如死灰,毫无血色,仿佛被抽走了全身的血液一般,身体剧烈地颤抖着,就像是狂风中的一片落叶,摇摇欲坠。突然间,只听得“扑通”一声巨响,他竟直直地跪倒在了地上,膝盖与地面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紧接着,一连串清脆而响亮的磕头声骤然响起,犹如疾风骤雨般急促而猛烈。
那使节一边拼命地磕着头,一边口中不停地呼喊着:“陛下啊!陛下请您开开恩呐!我国虽然犯下过错,但实在是被逼无奈才如此行事啊!恳请陛下能够明察秋毫,查清这背后的事实真相啊!”每一句呼喊都饱含着无尽的恐惧和哀求,声音在空中回荡,久久不散。
就在此时,原本静立在一旁的李斯缓缓地迈出一步,他的步伐沉稳有力,每一步都显得格外庄重。走到近前,李斯微微躬身,脸上带着恭谦敬畏的神色,缓声道:“陛下,依臣之见,此事若是当真如同这位高昌国使臣所言,其中定然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内情。若只是单纯地看待表面现象,轻易地下定论,恐怕会有失偏颇。”
“而且,据微臣所知,此次事件当中,乌孙国恐怕也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倘若我们仅对高昌国有所处置,而对乌孙国却不闻不问,这不仅难以服众,更可能引发两国之间更深层次的矛盾与冲突。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务必彻查清楚此事,以保我朝江山社稷的安稳。”说完,李斯再次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静静地退回到原位,等待着皇帝的决断。
听到李斯的话后,始皇帝嬴政那威严而深邃的目光缓缓地移向一旁的嬴骜,两人的视线交汇在一起。刹那间,仿佛有一股无形的默契在空气中流淌着。只见父子俩那如出一辙的面庞上,同时微微地扬起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而此时,李斯的这番言辞就如同一场甘霖洒落在久旱的沙漠之中,让那位高昌国使臣心中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起来。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连忙开口说道:“丞相大人所言极是!自我国与大秦缔结同盟以来,一直谨遵盟约,从未敢依仗大秦之势去欺凌他人。若非那乌孙国心怀嫉妒,眼见我高昌国与大秦关系日益紧密,唯恐我们国力超越于他们,故而对我高昌国百般刁难和挑衅,我高昌国又怎会陷入如今这般艰难之境?所有事端的源头,皆因乌孙国而起啊!”
李斯与高昌国使臣的对话,宛如一道惊天动地的惊雷,骤然在朝堂之上炸裂开来。原本那些正在角落里暗自庆幸、冷眼旁观这场纷争并等着看好戏的乌孙国使臣们,此刻瞬间面色惨白如纸,额头之上更是冷汗淋漓,不断地顺着脸颊滑落下来。他们做梦也未曾料到,这件看似已然尘埃落定、毫无转圜余地之事,竟会因为大秦丞相的寥寥数语而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
并且从李斯所说的话语当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压根儿就没想着仅仅只是去惩治高昌国这一方势力而已。看其态度和言辞之间所流露出来的想法,仿佛是想要把乌孙国也一块儿牵涉到这件事情当中来。如此一来,最理想、也是最为公平合理的结局就是让这两个国家都能得到它们所应当承受的惩罚。正所谓“各打五十大板”,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公平公正,谁也别想逃脱罪责。无论是高昌国还是乌孙国,只要参与其中并犯下过错,给人感觉那就必须接受相应的责罚,一个都不能少!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可以维护正义与公道,让所有人都明白犯错必将付出代价这个道理。
嬴骜双手缓缓背于身后,微微眯起双眸,沉默不语,似是在沉思着什么。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开口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寂静:“既如此,乌孙国使者,上前回话。”
那乌孙国使者听到这话,身体猛地一颤,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而下。只见他脚步踉跄地走上前来,然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整个身子都几乎贴到了地面上,声音颤抖地喊道:“陛下,臣冤枉啊!高昌国觊觎我国肥沃土地已久,时常派遣军队越过边界进行掠夺和骚扰。我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呐!无奈之下,我们才奋起反抗,绝非主动挑衅啊,请陛下明察!”
嬴骜面无表情地看着眼前趴在地上的乌孙国使者,眼中却悄然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深意。紧接着,他转头将目光投向站在一旁的李斯。李斯见状,立刻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向前迈出一步,朗声道:“两位使者所言皆有道理,然而如今两国各执一词,孰真孰假实难分辨。”
“只可惜我大秦虽为你们两国之共同盟友,但碍于邦交礼仪与规矩,确实不好过多干涉你们两国内政之事啊。若是有此权力,定能将此事调查个水落石出,也好还双方一个公道。唉……”
说到此处,李斯不禁长长地叹了口气,脸上露出遗憾之色,同时还略带歉意地分别看了一眼乌孙国和高昌国的使臣,仿佛在告诉他们:“我本有心帮助你们查明真相,奈何手中无权啊,实在是爱莫能助。”说完之后,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低下头去,假装专注地盯着脚下的地板,似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当中。
高昌国和乌孙国使者对视一眼,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暂时息事宁人。毕竟得罪大秦可不是明智之举。
嬴骜对着李斯低声道:“老师此计妙哉,既打压了两国,又彰显了大秦的公正威严。”李斯拱手笑道:“殿下,只能说一切尽在陛下掌控之中。”随后,朝堂恢复平静,众人各司其职,仿佛刚刚那场激烈的外交风波未曾发生过一般。
嬴骜微微点头,正要说话,这时乌孙国使节也站了出来:“陛下圣明,不过臣以为,若高昌国肯归还侵占之地,再赔偿些物资,也可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以显陛下宽宏大量。我乌孙国也就不会跟他们计较了。”
始皇陛下沉思片刻后说道:“乌孙国使节所言也不无道理。高昌国使节,你们觉得呢,三个月内归还所占乌孙国土地,另赔千匹良马、五百头牛羊觉得如何?毕竟乌孙国的土地你们确实占有了不少了。”
听到始皇陛下的话,高昌国使当即立马躬身道。“尊敬的陛下啊!并非我高昌国喜欢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实在是那可恶至极的乌孙国欺人太甚呐!他们依仗着比我们更早地与强大无比的大秦达成盟约这一点,便肆无忌惮地到处向我们发起挑衅。更为过分的是,他们竟然不知廉耻地把手伸向了我高昌国的内政事务之中,妄图干涉和扰乱我国的正常秩序,这种行径简直令人发指!”此时的高昌国使臣已然将一切顾虑抛诸脑后,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无论需要付出怎样巨大的代价,都一定要成功拉拢伟大的始皇帝陛下站到自己这边来。
“陛下明鉴呐!为了能够与周边各国保持友好和睦的关系,展现出我国的诚意和善意,就在昨天,已有确切的消息从我国传回,我们已经毫不犹豫地将所有被扣押的乌孙国人全都释放回去了。”
“当然啦,其中那些心怀不轨的间谍自然是要排除在外的。然而,让人意想不到且愤怒不已的是,那丧心病狂的乌孙国不仅没有丝毫感恩之心,反而变本加厉地对待我国的无辜百姓。他们残忍地将我国百姓当作奴隶一般任意驱使和奴役,致使我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呐!在此,恳请陛下您大发慈悲,派遣得力官员前往我国深入调查此事。”
“我高昌国愿意给予陛下所派使者至高无上的权力,任由其全权处理相关事宜。只要能够得到陛下的支持和帮助,还我国百姓一个公道,我高昌国上下必定感激涕零,永记陛下大恩大德!”
不得不说,这番话的意图已经表达得再明显不过了——他高昌国心甘情愿地允许秦国介入本国事务,目的就是要紧紧抱住大秦这条粗壮的大腿。至于将来是否会担忧大秦借此机会过多干预高昌国的内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一旦这件事情圆满解决,使者完成使命返回大秦之后,大秦又怎能继续插手呢?再说了,面对如此局面,那嚣张跋扈的乌孙国到底有没有胆量效仿高昌国这般行事,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始皇嬴政听了高昌国使臣的话,微微挑眉,眼神中带着几分玩味。“你高昌国倒是舍得下本钱。”他缓缓说道。
乌孙国使臣一听急了,忙不迭地叩首,“陛下,高昌国这是混淆视听,他们一向狡诈多端,陛下万不可轻信。”
嬴政轻哼一声,“你们两国之事,朕还需细细考量。不过,朕也不会单凭一面之词就做决断。”
这时,一直未出声的赵高说道:“陛下,老奴以为,不妨先派人暗中探查一番,既能知晓实情,又不损大秦威名。”嬴政略作思忖,点头应允。
高昌国使臣暗喜,乌孙国使臣则面露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