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子明连连摆手。
“徐书记,您这话言重了,这件事放在偌大的中南,就是一件小事,您日理万机的,那么多工作,还要为这种小事操心,我.......我都感觉过意不去。”
乔子明说的是心里话,有这么好的省委书记,自己有什么好说的?
“小乔,错了就是错了,我们中南省必须承认。我们省委、省政府还有一个请求,想诚挚的邀请你作为我们中南省的网络舆情监督员和网络评论员,为我们中南省的网络舆情方面出谋划策,为家乡的网络舆情方面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省委书记亲自向自己发出邀请,乔子明当然求之不得,今天徐书记到自己家里来,让自己担任中南省的网络舆情监督员和评论员,至少可以涨几百万粉!
“徐书记,我愿意!这件事情发生后,我自己也在反省,我以后也要多宣传宣传中南省的正能量,为中南省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相逢一笑泯恩仇。
和乔子明的会见结束后,徐雨萌提出顺便到乔家村田间地头走走,看看乔家村村民的秋收秋种。
书记要看,当然答应。
谁都想陪书记一起去走走。
看着后面一大群人,徐雨萌有些不高兴了。
她用调侃的语气对朝歌市委书记李强说:“我就是到田间地头随便走走,市里面是不是也要准备铺个红地毯?然后再上一次新闻,继续让中南省在互联网上出一次名?”
额.........
李强脸一红,瞬间明白徐书记的意思了。
书记说的这是反话,当然不是真的要铺红地毯。
自己的考虑确实欠妥。
到时候又是把徐书记架到火上去烤了。
最后陪同徐雨萌到地里的,除了薛炳林和丁良忠外,又点了乔家村村支部书记、乔子明和他父亲,总共不到十个人。
现在的农村正是玉米收割的大忙时节。
各个田间地头都在忙着收割玉米和黄豆。
而且现在用的都是收割机。
省时省力。
一派丰收和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赏心悦目。
徐雨萌没有问村支部书记,反过来问乔子明父亲:
“我看这边的玉米个个都果实饱满,看来是下了真功夫,今年家里的收成怎么样?”
村干部现在也和上面的干部一样,弄虚作假惯了,听不到真话,恐怕自己到村里来,连怎么回答自己的提问都早就备好了,所以他干脆跳过村干部,直接问乔子明父母。
“徐书记,今年的收成确实不错,风调雨顺的,是个丰收年!不过.........”说到这里的时候,乔子明的父亲犹豫了一下,习惯性的看了一下村支部书记。
“不过”的过面总有故事。
徐雨萌看出来了,乔子明的父亲肯定在犹豫该不该说,便笑笑,鼓励说:“乔叔,我下来就是想听真话的,有什么就说什么,有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不是?”
乔子明父亲粗糙的手掌搓了搓衣角,喉结滚动两下才开了口说:
“徐书记,您这么问,我就斗胆说实话。今年玉米是长得好,可这地里的账算下来,还是让人高兴不起来啊。
就说开春买的化肥,一袋比去年涨了二十多块,种子钱也跟着水涨船高。雇人收玉米,一天工钱涨到二百八,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剩下的劳力少,价钱就下不来。”
他蹲下身扒开脚边的秸秆,指尖捏起一把黑土,“您看这地,翻三遍才能下种,光机械费就去了小两千。忙活大半年,刨去这些开支,一亩地满打满算也就落个三五百块。说是丰收,可这钱还是没挣着。”
说着说着,他眼眶有些发红,转头瞥了眼站在远处的村支书,“不瞒您说,要不是孩子们在外头挣钱帮衬,光靠地里这点收成,日子肯定过不下去,我一年的收成,还抵不上孩子在外面工作一个月的收入.........”
听了乔子明父亲的话,徐雨萌的心里多少有些沉重。
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是多重结构性矛盾叠加的结果,本质上反映了农业生产体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适配性矛盾,不要说中南省了,放着整个华夏都是这样。
从生产成本端来看,农资价格的刚性上涨与人工成本攀升形成双重挤压,化肥、种子等基础生产资料价格受国际能源波动、原材料涨价影响,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季节性用工短缺,进一步推高人力成本。机械化虽提升了生产效率,但设备租赁、燃油费用等新增开支同样压缩利润空间。
在市场端,农产品市场呈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天然矛盾。农民缺乏议价权和市场信息获取能力,难以预判供需变化,常陷入\"价高扩产—供过于求—价格暴跌\"的周期性困境。同时,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多数农民仅参与初级生产环节,无法分享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增值收益。
政策与制度层面,农业补贴政策虽起到一定保障作用,但存在精准度不足、补贴链条过长等问题,难以完全覆盖成本上涨缺口。此外,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有限等因素,也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进程。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徐雨萌觉得还是需要系统性改革。
包括完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风险保障体系,从而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协同发展。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想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难题的难点与痛点,就像是个盘根错节的复杂网络,涉及经济、社会、制度等多重维度。
首先是利益协调与成本传导困境。
就说农资价格调控,就需平衡上下游产业利益。
化肥、农药等生产企业受能源、原材料成本制约,难以大幅让利;若强制限价,可能导致企业减产、供应短缺,反而加剧市场波动。而农业机械、燃油等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大,地方政府调控手段有限,成本压力最终仍由农民承担。
其次是产业升级与人才短缺。
想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附加值农业,需要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理念,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留守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同时,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不稳定,对外部人才吸引力不足,产业升级缺乏人力支撑。
还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现实阻碍。
要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资金、土地、技术等多重瓶颈。农业贷款门槛高、额度低、手续繁琐,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产权不清、流转价格难统一、农民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经营主体的规模化发展。此外,部分新型经营主体管理不规范,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市场机制与信息也不对称。
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风险保障体系,需依赖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和高效的流通体系。然而,当前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散、滞后,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难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同时,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损耗大、成本高,冷链物流、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不足,削弱了农民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
最后是政策落地与执行偏差。
农业补贴等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信息不透明、分配不公、监管缺位等问题,导致补贴资金难以精准到达真正需要的农民手中。部分地方政府在推动农业改革时,存在“一刀切”“重形式轻实效”等现象,政策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有效解决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
哪一个想要解决都是十分棘手的。
带着这些问题,徐雨萌离开乔家村,继续前往下一站,就是李成林出糗的小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