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陷落之时,崇祯本想御驾亲征,被大臣们阻止。】
【大学士李建泰恐家乡遭难,一阵慷慨激昂,表示愿意拿出全部身家资军,剿灭反贼。】
【崇祯大喜,封李建泰为兵部尚书,赐其尚方宝剑,命其代帝亲征,临行前亲自为他斟酒三杯,可见这次行动崇祯皇帝寄予了厚望。】
【李建泰一路行军,刚走到涿州,手下的军队就逃了三千多。】
【祸不单行,没走多远,他又接到噩耗,老家曲沃已被闯军攻陷,全部家当都被掳掠一空,此前的设想都成了梦幻泡影。】
【李建泰急火攻心之下病倒了,只得一边养病一边行军,速度一降再降,一路上军士又逃散不少。】
【好不容易熬到广宗,守城县令竟然禁止他入城,李建泰一气之下攻略县城,百姓遭了无妄之灾,城破后李建泰屠杀乡绅,鞭笞县令。】
【堂堂尚书代帝亲征,第一战打的却是自家人。】
洪武年间。
朱元璋已经被明末的种种乱象气的无语了,但见到这么离谱的一幕还是忍不住狂喷:“堂堂大明重臣,竟然攻击自家县城,谁看了都得嘲讽咱大明。”
“咱看崇祯就是瞎了眼,让这种人去对付李自成,他脑子没病吧。”
“咱如果没有记错,上一次这么干的还是蓝玉吧!”
说罢,朱元璋斜眼看向蓝玉,这一眼直接把蓝玉看跪了。
“陛下,臣只是一时糊涂,后来才做下那等荒唐事,臣发誓绝不会让这事发生。”
蓝玉果断认怂,他是彻底怕了朱元璋,没办法,动不动就杀上万人的狠人,谁不怕。
光幕中,李建泰一路憋屈地来到保定,手下的兵士仅剩下数百人。
“去,叫开城门!”
李建泰掀开轿帘吩咐道。
军官领命而去,过了一会讪讪归来:“大人,他们不开。”
“什么!!!你没有跟他们提我的名字?”
“说了,他们不认。”
“哼!我倒要看看他们在搞什么东西!”
李建泰一脸怒容,亲自来到城下,掏出御赐印信:“睁开你们的狗眼看看这是什么?”
保定同知邵宗元认出了印信,非但没有认错,反而嘲讽道:“呦,我当是谁呢,原来是李尚书,你瞧这事弄得,就这几百人下官还以为是流民来讨食呢!”
“您不是去西边剿匪了么,怎么来南边了?是不是迷路了,下官给您指个路。”
“喏,那边是西!!!”
城上响起大笑之声。
李建泰气得浑身颤抖,他拔出尚方宝剑,指向邵宗元:“你找死!”
邵宗元收起笑容,一脸冷峻:“尚书大人,陛下赐你尚方宝剑可不是让你对着自己人的,您无故南下,莫非是要避敌不战!!!”
这话说的李建泰面红耳赤,一众官兵也低头不敢对视。
眼见邵宗元与李建泰针锋相对,保定的官员怕广宗的惨剧再次上演,急忙打开城门放李建泰入城。
【数日后闯军逼近保定,明军怯战不敢出击,中军郭中杰率军投降,保定城破,李建泰被俘,这场闹剧才算是落下帷幕。】
崇祯时期。
“这就是你说的代帝亲征?竟然亲征到自家府城来了?你给朕如实交代,你如此行事,究竟是何居心?莫非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才故意弄出这么一场闹剧来!”
崇祯皇帝怒不可遏,他瞪大了双眼,死死地盯着李建泰,仿佛要将他生吞活剥一般。
李建泰见状,吓得浑身发抖,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口中还不停地辩解道:“陛下息怒啊,微臣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半点私心。此次代帝亲征,完全是为了替陛下分忧解难啊!”
然而,崇祯皇帝根本不相信他的话,他冷哼一声,继续质问道:“那你为何避敌不战?为何不西进,反而向南走?你这分明就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面对崇祯皇帝的质问,李建泰顿时哑口无言,额头上冷汗涔涔。他结结巴巴地说道:“臣。。。。这个。。。。。臣是想。。。。。”可是,他“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来。
崇祯皇帝见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怒极反笑,说道:“行了,你也不必再解释了!来人啊,把他给朕押下去,打入大牢!”
李建泰一听,如遭雷击,他万万没有想到,崇祯皇帝竟然如此决绝,丝毫不给他解释的机会。
他还想再哀求几句,却被侍卫们像拖死狗一样拖走了。
崇祯皇帝看着李建泰远去的背影,心中的厌恶之情愈发浓烈。
他实在想不通,这样一个贪生怕死、毫无骨气的人,怎么还有脸在他面前装出一副忠臣的模样,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随着大同、宣府相继告破,京师只剩下居庸关最后一道屏障。】
【为了监视居庸关守将唐通,崇祯安排太监杜之秩作监军。】
【谁曾想唐通前脚领军出关与闯军对峙,后脚杜之秩打开关门迎闯军入城,眼见大势已去,唐通遂降闯军。】
【守卫大明京师近三百年的居庸关,不攻自破!】
贞观年间。
“国之将亡,其状也悲!”
“大明民心尽失,只能说气数已尽。”
李世民摇头叹息,明末这种悲凉气氛,即便是安史之乱也是没有的。
安史之乱,只是几地叛军作乱,而明朝是被全天下的百姓背弃了。
崇祯真是惨到姥姥家了,李世民甚至都有点同情这个末代皇帝了。
明明是个不用操心的王爷,偏偏登上了不适合他的皇位。
就大明这局面他李世民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下重手治理,更何况崇祯能力平庸,识人不明,用人不信,落得如此结局也就不奇怪了。
【北京再无天险可守,京师乱成一团,大臣们在朝堂上吵成了一锅粥。】
【崇祯此时有两个选择,固守北京,或者南逃。】
【在两个选项当中,崇祯选择了前者,急令吴三桂等人火速救援,并调派各地军队勤王。】
【至于他的选择是出于对北京城防的自信,还是不愿承担南逃的责任,又或是其他理由,后世已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