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将月球作为未来探索其他星球的中转站这一重大决策后,苏澈迅速召集了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顶尖航天、建筑、能源等领域的专家,齐聚月球基地那宽敞明亮却弥漫着紧张氛围的主会议室。
巨大的圆形会议桌上,精心摆放着月球的高精度三维模型,其表面细腻地呈现出每一处山脉、陨石坑与平原的细节,旁边还整齐罗列着各类设计图纸。
苏澈身姿挺拔地站在月球模型前,他的目光沉稳而坚定,如同一束穿透迷雾的强光,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专家。
“我们已经清晰认识到月球中转站的重大意义,当下最为关键的,便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布局,让它能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高效服务于未来波澜壮阔的深空探索事业。
各位都是行业内的翘楚,希望大家毫无保留地畅所欲言,尽情分享各自的独到见解。”苏澈的声音在会议室里清晰回荡,充满了力量与期待。
航天工程专家李明快步走到月球模型旁,修长的手指精准地指向月球正面的一处区域,说道:“太空港,无疑是整个中转站的核心枢纽,它的选址至关重要。依我之见,静海地区是绝佳之选。
大家请看,这里地势极为平坦,犹如一片广袤无垠的平原,为大型航天器的起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航天器在起降过程中,需要稳定且开阔的场地,静海地区完全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而且,它与我们现有的月球基地距离较近,这一优势不可忽视。
如此一来,便于我们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无论是物资的调配,还是人员的往来,都能大大节省时间与成本。”
李明边说,边熟练地操作着投影仪,一幅幅静海地区的详细地形数据图表和地质勘探报告被清晰地展示在大屏幕上。
图表中,各种数据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有力地支撑着他的观点。
建筑专家王丽微微颔首,接过话茬:
“在太空港的设计方面,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当下的实用性,更要以长远的目光,考虑到安全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我强烈建议采用模块化的建筑设计理念。这种设计就如同搭建积木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未来不同的需求,灵活地对太空港进行扩展或调整。
想象一下,随着人类深空探索的不断推进,我们对太空港的功能要求也会日益多样化。
模块化设计能够让我们轻松应对这些变化,无需大规模地重新建设。
同时,太空港的建筑材料选用至关重要。月球表面的环境极其恶劣,宇宙射线如同一把把无形的利刃,时刻威胁着建筑的安全;
微小陨石的撞击,也如同随时可能爆发的炸弹。
所以,我们必须选用那些能够有效抵御宇宙射线和微小陨石撞击的特殊材料。
在太空港内部,我们要进行细致合理的功能分区。
设置专门的航天器组装车间,这里将是航天器诞生的摇篮,需要配备先进的组装设备和技术人员;燃料补给站,为航天器的远航提供充足的动力源泉;
维修区,确保航天器在经历漫长的太空之旅后,能够得到及时、精准的修复;还有宇航员休息和训练区域,这是保障宇航员身心健康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场所。
每个区域之间,通过高效便捷的运输通道紧密连接,就像人体的血脉一样,确保航天器的周转效率达到最高。”
王丽的草图上,各种线条和标注整齐有序,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她的专业与用心。
能源专家张伟微微皱着眉头,陷入了片刻的沉思。
随后,他清了清嗓子,说道:“能源供应,是维持中转站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都知道,月球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氦 - 3资源,但如何将这些资源高效地转化为可用能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太空港周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月球没有大气层阻挡的独特优势,大规模铺设太阳能电池板。
想象一下,一片由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银色海洋,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源源不断地收集着太阳能。
同时,对于氦 - 3的开发利用,虽然目前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我们要有前瞻性的眼光,预留出相应的区域,为未来建设核聚变发电站做好充分准备。此外,我们还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能源储存和分配系统。
大家都清楚,月球的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不同,在漫长的黑夜中,太阳能无法收集,而中转站的能源需求却不会停止。
所以,我们需要高效的能源储存设备,确保在月球黑夜或能源需求高峰时,中转站的能源供应始终稳定,就像一座永不干涸的能源宝库。”
张伟详细地提出了一个能源供应的初步框架,他的讲解深入浅出,从太阳能的收集原理,到储存和分配的流程,再到核聚变发电站的规划设想,都一一阐述得清晰明了。
生态环境专家陈悦轻声说道:“中转站虽然并非人类永久性的居住场所,但对于长期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员来说,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在太空港内部,精心打造小型的生态循环系统。
种植一些经过严格筛选、适合月球特殊环境的植物,这些植物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生命守护者,它们不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为宇航员提供清新的氧气,还能为宇航员提供新鲜的食物,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这些绿色植物的存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宇航员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远离地球的月球上,感受到一丝生机与温暖。
此外,对于水资源的管理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点。
我们要对月球两极的冰进行科学、合理的开采和净化,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系统。”
同时,她还分享了生态循环系统和水循环系统的设计原理,从植物的种植方式,到水的净化和循环流程,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在大家各抒己见后,苏澈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大家的想法都极具价值,每一个提议都为我们的中转站布局提供了宝贵的思路。现在,我们需要将这些想法进行综合考量,权衡利弊,制定出一个最为合理、科学的布局方案。”
经过数小时的不懈努力,一个凝聚着众人智慧与心血的初步月球中转站布局方案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