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刑加身。
这四个字,不用过多表达,便能引起人们的幻想,让人胆寒……
有很多人都会扛不住。
他们不怕死,但肉体上难以忍受的疼痛,精神上的无尽摧残……会让他们再也坚守不了秘密。
这些被折磨的体无完肤的,最终将机密说出口的人 ,在某个方面来说,将他们统称为叛徒,对他们也是不公平的……只能说他们没有资格成为英雄罢了……
当然,总有例外。
有些人使命感极强的人,会扛住敌人的折磨,将他所知道的机密带进坟墓中,这些人可以被称之为英雄。
而朱墨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临死的一刻,他还在牵挂着自己在军中的那些,从浙江来的老兄弟们,若是他没有到蒙古来,想来,此时也能当上千总了……
能给他透露最新消息的,在察哈尔部内部,地位崇高,即便是图门汗也不能轻易怀疑…………所以,朱墨并不害怕在后续的战争中,戚继光会收不到情报……
蓟门,明军驻地,三屯营。
从北面吹来的风,还略微带着些许寒意,掠过校场,吹得旌旗猎猎作响。
大明靖海侯,蓟门总兵戚继光身着戎装,腰悬长剑,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扫视着正在操练的士兵们。
骑兵们身姿矫健,纵马驰骋,马蹄扬起阵阵尘土。他们在戚继光的训练下,人马合一,默契十足……长枪挥舞间,寒光闪烁,似要将那无形的敌人刺于马下……
火枪队整齐排列,随着一声令下,“砰砰砰”,枪声震耳欲聋,枪口喷出的火舌伴随着滚滚硝烟,弥漫在操场上空。
每一名火枪兵都全神贯注,动作娴熟,装填弹药、瞄准射击,一气呵成。
士兵们的呼喊声、兵器的碰撞声、战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雄浑激昂的战歌,尽显明军的威武气势与蓬勃朝气……
而戚继光在军营中待到了中午,用各营的千总,把总们一起吃了大锅饭。
正在吃饭的时候,他的一名亲兵走到戚继光的身后,附身轻声说道:“将军,府内有要事,要您回去处理。”
啃着馒头的戚继光听完亲兵的话后,微微皱眉,他深知此时能被称为要事的,必定非同小可。
而后,他便起身,带着十几人亲兵队,骑着骏马,径直返回总兵府……
回到总兵府内,戚继光便见到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
虽然穿着汉人百姓的服饰,但他却是一个蒙古少年郎。
那蒙古人神色紧张,小心翼翼地将一个竹筒呈上。
戚继光接过竹筒:“你父亲扎哈尔木,为何没来……“
这十五六岁的蒙古少年郎听完戚继光的话后,有些局促,不过,片刻之后,他还是用着比较蹩脚的汉语回复道:“阿布在一个月前放马的时候,不小心……不小心掉了下来,被受惊的马儿踩踏,已经回到了长生天的怀抱……”
戚继光闻言叹了口气:“回去之后,多带些东西……”
“谢,谢将军……”说完,一个亲兵便碰了碰少年郎,用着流利的蒙古语言道:“小子,跟我来,我给你弄一件新衣裳,带回去给你妹妹穿……”
而少年郎闻言,便跟着亲兵离开。
房间之中,只剩下戚继光一人,他看向手里的竹筒……
竹筒呈深青色,表皮被摩挲得光滑润泽,似是历经了不少岁月的洗礼。
其质地坚硬,纹理清晰,一圈圈细密的竹节均匀分布,竹筒两端皆被封得严严实实,顶端的封口处,是用蜡仔细封固的,蜡面平滑,边缘与竹筒贴合紧密,没有一丝缝隙……
戚继光他缓缓抽出腰间的匕首,那匕首寒光闪烁。
他将匕首尖端轻轻插入封口的蜡层边缘,手腕微微用力,沿着边缘撬动起来。随着“嗤”的一声轻响,蜡层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痕。
当最后一块蜡片脱落时,竹筒的顶端露出了一个小小的开口。
他将匕首放下,伸出手指,小心翼翼地探入竹筒内。
手指触碰到了一张纸的边缘,他轻轻捏住,缓缓往外拉动。
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信纸从竹筒中被拉了出来,纸张微微泛黄,质地略显粗糙,一看便是蒙古纸张……
而后,戚继光展开一看,眼神瞬间锐利起来。
原来这是暗探朱墨送来的情报。
这是朱墨通过常规渠道送来的书信,也是他们数年建立起来的沟通渠道。
信件由一名在王廷附近,自由度较高的小贵族从北元王庭出发,经中转站的牧民,再到靠近边疆的中立小部落,最终辗转送到总兵府……
经过三次传递。
安全,稳妥。
“万历七年,五月,朱墨于戚将军敬启,墨遥拜将军金安……
今有紧急军情,需向将军禀明。近日,土默特部与察哈尔部已暗通款曲,欲联合一处。据可靠消息,俺答汗之子辛爱黄台极已寻得同盟之契机,图门汗决意联兵,欲从辽东、蓟门一线侵扰我大明边境……然至于具体出兵人数,以及从何处率先发难,墨暂未可知……
幸哉,墨已与联络到一位能参与北元王庭最高军事会议之领主。
不日,他们商议军事之时,此人定会将详细消息透露于我。
届时,墨自会安排再次送信。
但需向将军说明,此次因常规传信渠道已用,第二次书信传递,墨只能遣身边亲信奴仆林安前来。
若林安在二十五日之内未能将信送达将军手中,则证明此信无法送出,局势已然危急。望将军提前做好万全准备,以防不测……
专此布达,恭候将军钧裁。
大明万岁,朱墨 叩上。”
戚继光仔细读完书信,面色愈发凝重。
他轻轻将信纸放在案几上,缓缓闭上双眼,深深叹了口气。
而后,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口中喃喃念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戚继光心中清楚,若二十五日之内第二封信未到,朱墨极有可能已经暴露,那潜伏多年的心血便付诸东流。
即便这个林安能成功将信送到,朱墨也要承担巨大风险,而这个风险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