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娇软小知青一点儿也不柔弱10
老小家马上就有下一代了,开心的心都无处安放。恨不得马上就知道是孙子还是孙女,好准备两套新衣服。后来一想刚出生的婴儿,穿什么不是穿?有些人想穿新衣服还穿不上呢。
江老太太这嘴乐的想合都合不拢,江老头仿佛眼角又多了几条褶皱。宋父相对于开心,整个人都纠结万分。感觉闺女还小呢,咋就有了孩子呢。
宋甜甜感觉这一觉睡得,还没等睁开眼呢。江家安就察觉到了,先是关心了一番,急忙去厨房给自家媳妇儿端来饭菜。现在可是一个人吃,两个人补,千万可别饿坏了。
当知道自己有宝宝了,下意识的摸了一下肚子。感觉真的很奇怪 ,肚子里居然孕育了小生命。为什么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呢,半宿都没睡。总觉得自己似乎忘了点儿什么。
第二天一早起来看到自家父亲,眨了眨眼,还以为自己是做梦了呢。懊恼的拍着自己的头,原来是自家父亲来了,难道说真的是一孕傻三年吗。
宋父心疼坏了,他家闺女那机灵劲儿呢,绝对是被这江家人给传染的,没好气的瞪了一下江家安。
家里人看了直摇头,只希望这几天老小好好表现一番。
三天的功夫一晃而过,宋父提溜着“大包小溜”的一步三回头的坐上了火车,整个人眼泪吧啦,心里酸酸涩涩,一揪一揪的疼。他的宝贝小闺女哦,他那娇娇软软的小闺女哦。咋就嫁到农村吃苦呢?
虽然对农村人没有偏见,就连自家往上数三代也是农村的,但小闺女............如果不是场合不对,眼泪早就吧嗒吧嗒的掉下来了。
这回去都不知道跟他媳妇儿怎么交代了,想必其他家里人应该也不会太好受。原本还想让闺女端个铁饭碗,没想到傻乎乎的小闺女居然不稀罕。尤其是想起江家大嫂说的话。
到现在还心塞的慌,这脑袋怎么想的,难道他家闺女这一代基因突变了。
路上都没睡好,除了在火车上睡不惯之外,还怕把东西给弄丢了。这可是闺女对她满满的爱,完全忽略了,只是亲家让拿的。总之亲家的就是闺女的,闺女的还是闺女的。
想是这么想,但对这家人的印象总算好了一些,最起码现在开始想怎么给女婿找一个家里那边儿的工作。虽然老家这边儿也属于北方,但温度绝对要比闺女现在住的地方温暖。
一想到自家闺女冬天坐月子,生怕把她冻坏了。决定还是提早将女儿女婿给调回自己身边才够安心。
回家说出自己的主意,一家人全部同意。几个小的们听说自家姑姑要回来,双手都拍麻了。
好期待小姑姑肚子里的弟弟妹妹们,没想到他们只是那么一想。几个孩子一不小心就吃多了,大人们揉着六分饱的肚子。莫名其妙的看着几个大孩子,总结一句,孩子大了,饭量涨了。
可是并没有发现孩子长多高,衣服也没短。难道这是要长个儿的节奏,想着除了给甜甜吃点儿奶粉之外,家里的这几个孩子也备着点儿吧。
第二天他们全家一上班儿,都问起了乡下的小闺女怎么样。除了个别几个看热闹的,大家都挺关心宋甜甜。
那么娇精的一个小姑娘,唉!平时虽讨人嫌了点儿,但毕竟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如果不是出了什么事儿也不可能嫁到乡下去。哪怕是宋父说了实话,也没有几个相信事实是真的。
还是后来孩子回家探亲,才知道老宋家孩子的操作。怎么说呢?不愧是那个孩子能做出来的事儿。对老宋满满的同情,这孩子被他家养的有些太过天真。不过过得好,能说这丫头眼神儿还挺尖的。直到后来满是羡慕。
宋甜甜接到自家父亲发来的电报,总算是安下心来。江家人更是觉得这亲家太过热情,这孩子还有好几个月才出生呢。这奶粉就给寄过来了。决定多弄些山货回礼,毕竟这东西在城里还算是新鲜的东西。
但家里大部分的关注还是侧重于宋甜甜,宋甜甜明显的感觉自己胖了一圈儿,一天天的除了吃就是睡,哪怕是出去转一转,也只限于院子里。主要是害怕和村里的人打交道,不仅是太热情的是啥话都说呀,每次回来都臊的慌。
难得的觉得待的无聊,有时候都想去山上打打猪草运动一番。可是全家都把她当成宝,别说干活儿了,感觉就连吃饭自己的男人都恨不得喂到嘴里。还是全家都赞同的那种。
实在无聊的发霉,教起孩子们读书认字。没想到被村子里有心人听到,没多久就凑成了十几个人的小班儿。幸亏这些孩子们都十分听话,但她这身板儿还真吃不消。
家里人反对不是,不反对又怕累到。干脆让老大家的大丫头,全天一直陪同。
再一次摸底考,发现孩子们都挺聪明的。这下村长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最后做了个决定,找来村里的干部一商量。于是和支书两个人,直接去了镇政府找领导。看看能不能批个小学啥的,毕竟大人们每次来回往返都得一个多小时。
孩子们可能会更长时间,最主要这山里有狼,谁家放心呢。不然这些聪明的孩子也不至于耽误了。
可是申请下来还是有着困难,毕竟谁愿意去乡下当老师啊。至于那群知青,谁敢把娃娃交给那群有些疯癫的人。哪怕有一半儿是好的,但也不敢赌。
两个村干部佝偻着背唉声叹气的回家,那烟袋锅子吧嗒吧嗒的熏的屋子云烟雾绕。当天下午留下了一群人,商量着送孩子去上学的问题。
最后决定开着拖拉机每天接送孩子们,至于说耗费的油,只能报告给他们的上头,学校解决不了路费这件事儿,怎么也得帮帮忙吧。
这件事儿又不是长久之计,大家开始各抒己见准备为村里创收,争取自己花钱建一所小学。只可惜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