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远离政治中心,那些心态不够沉稳的人,便开始心生贪念,渴望得到更多的权力和财富。高要对于这些人,其实持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方面,高要确实需要利用这些人。毕竟,有野心的人往往更具斗志和冲劲,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往往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奇效。这就如同那句名言所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无论是军队还是官场,都是如此,不进则退。如果一个人没有建功立业、加官进爵的欲望,那么他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要是整个朝堂都充斥着这样的人,那高要恐怕会更加头疼。
另一方面,高要也不能让这些人的野心过度膨胀。他必须在保证这些人基本俸禄优厚、福利待遇良好的前提下,又不能让大多数人失去进取的信心。这个平衡点非常难以把握,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局面失控。正因如此,高要才会选择让韩信自己动手,而萧何等人的情况也是如此。
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失败的人,非朱元璋莫属。他硬生生地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兴王朝治理得危机四伏,隐患重重。
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态度异常严苛,简直到了零容忍的地步。哪怕只是贪污区区几十两银子,都可能会被处以极刑——掉脑袋。他作为开国皇帝,其影响力确实不可小觑,对外展现出的严厉态度也令无数人钦佩不已。然而,若论及立国之后的政治举措,那就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了。
他恢复了殉葬制度,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不仅如此,他对职业的限定也相当严格,使得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尤其是他针对贪官污吏所采取的措施,简直可以说是病态。一个县令的俸禄,如果换算成银子,每月仅有区区五两。但这五两银子并非县令一人所能支配,他不仅需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还要支付县衙中诸如发审、值堂、用印、厨师、师爷等众多人员的俸禄。如此微薄的薪水,如何能满足这些人的生活所需呢?这无疑给贪污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这么多人竟然都要依靠县令一年区区 90 石的工资来维持生计,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更为糟糕的是,即便是这微薄的俸禄,也未必能够按时足额发放。在朱元璋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官员们所能领到的俸禄往往只有应得的七成,能拿到这样的比例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了。
考取功名本应是光宗耀祖、令人羡慕的事情,但在朱元璋时代,这却一度成为了吃糠咽菜的代名词。完全按照朱元璋的规矩来,官员们的生活可谓是异常惨淡。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废除了丞相制度,这使得权力的分散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相比之下,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对自己的家人却格外慷慨。他将自己的儿子们全部封为王爷,女儿们则都被封为公主,而且品级都是一品。
不仅是朱元璋的儿子们,就连他的孙子们,只要是嫡孙,也都被封为王爷;若是非嫡孙,则被封为郡王。但无论是王爷还是郡王,他们的品阶都是一品。可以说,只要和老朱家有那么一点沾亲带故的关系,基本上都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反倒是为老朱家拼命的人,一个个都要活的小心翼翼,
如果不是当时军权高度集中,恐怕边关叛乱的情况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滋生。毕竟,权力的分散往往会导致地方势力的坐大,进而引发各种不稳定因素。而朱元璋在位时期,对贪官污吏的打击可谓是毫不留情。据不完全统计,他至少斩杀了两万多名贪官污吏,这些人可都是官员啊!
明朝科举制度恢复后,每三年才举行一次科举考试,每次考试能够有机会成为官员的人也不过区区一千四百人而已。而且,这还不意味着这些人都能顺利做官。朱元璋竟然总计斩杀了两万多人,即便去掉一些官员的下属,这个数字也至少相当于三十年科举所能产生的所有官员数量!
如此看来,朱元璋的严苛程度简直超乎想象。他一方面要求官员们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却又不让他们吃饱饭。在这种严苛的制度下,官员们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而这,或许正是朱元璋麾下贪官屡禁不止的原因所在。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高要自然看得非常清楚。他深知这种严苛制度的弊端,又怎么可能会重蹈覆辙,犯下类似的错误呢?
因此,从一开始,高要在官员俸禄方面就因系统的存在而给予了相当优厚的待遇。即使是最低品级的官员,其俸禄也足以让一家几口人维持温饱,并享受诸如养老等福利政策。高要更是首次将“铁饭碗”这一概念引入官场体系,明确表示只要成为南境的官员,无论是生老病死,朝廷都会负责到底。
而且,品级越高的官员,所获得的待遇自然也就越优厚,更不用说其他各方面的福利了。
然在如此优厚的条件下,仍有一些官员惦记着中饱私囊,甚至还暗中搞些小动作。对于这种行为,高要是绝对无法容忍的。但高哟啊也深知,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不能容忍的态度必须要自上而下地在所有人中得到贯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杜绝官员们的贪污腐败行为,维护官场的清正廉洁。
次日一早,高要这边刚刚起床吃过早饭之后,萧何便已经早早的来到了高要府邸外边等候,高要自然是知道萧何来的目的,不过对待萧何,高要可没有对待韩信的那种耐心烦,敲敲打打的,
“去吧,告诉萧何,我没时间见他,让他自行决定,我只要一个结果!”
“喏”
随着高要的一声令下,很快亲兵便赶往了府邸门口,将高要的命令原原本本的告知给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