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既然王学意已经决定,他自然没有异议。
“明白!”罗群回答道。
许宁也没有理由拒绝。
虽然前期论证的资金在整个项目中占比很小,但对于课题组和个人而言,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讲奉献精神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实际利益。
“对了,王院士。”
刚坐下的罗群又问道:“这个招标是采用议标的方式吗?”
王学意点头表示确认。
许宁轻轻点头,说道:“是的,招标流程确实拖得太久了,我们得加快速度。”
议标不像公开招标那样广为人知,它更像是一种私下的讨价还价,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直接谈判。
这种形式在90年代还未被招投标法所禁止,而邀标则是指邀请特定的几家单位参与竞争。
即使这款预警机被研发为“低成本”型号,但相较于2.5亿美元的圆环工程来说,这个“低”字也只是相对而言。
毕竟,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不可能便宜,前期研发就要投入数亿人民币。
对于王学意这样的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和院士来说,涉及如此巨额资金的项目,立项可不是写份报告那么简单的事。
一个响亮的理由或契机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圆环工程之所以能启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湾战争带来的契机。
许宁心中其实已经有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将预警机项目与即将到来的9910工程联系起来。
9910工程是为了迎接1999年10月阅兵而设立的大规模筹备项目,涵盖了从坦克到军装在内的所有阅兵装备。
他转头问王学意:“王院士,我们现在生产这种相控阵雷达天线的效率怎么样?”
王学意坦率地回答:“不算快。”
他解释说,虽然半导体元件的生产还可以,因为可以与其他雷达共享,有一定的库存,但是t\/r组件的封装需要使用高硅铝合金,目前只能靠人工加工,这限制了产量和质量。
“要制造你提到的那种四面阵天线结构,至少需要5000个组件,大概需要半年才能完成,再加上总装和调试,整个过程可能需要8到10个月。”
听到这里,许宁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尽管时间比预期的长,但他知道,在1997年的条件下,电科集团能够自主开发出这样的技术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直到2006年华夏才有了第一架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空警200预警机,而歼16战斗机则要等到2016年才开始批量装备同样的雷达系统。
王学意似乎看出了许宁的忧虑,作为前辈,他安慰道:“预警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项目,小许同志,别太着急。”
许宁深吸一口气,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考虑的是,是否可以让预警机项目搭上9910工程的顺风车……”
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项目的推进,还能借阅兵的机会展示国家的军事实力。
对于成熟的装备,这个项目的关键在于确保供应;而对于正在发展的新型号来说,加入此项目意味着它们将获得加速发展的机会。
过去,许多重要的型号因为加入了这个项目而受益匪浅。
王学意看着手中的公文包,心中满是忧虑。
现在已经是1997年3月,距离9910工程的验收只有30个月的时间了,而他负责的飞机项目甚至连正式的图纸都还没有完成。
根据他的经验,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立项到首飞,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即使走特事特办的程序,也至少需要四五个月来完成审批,这意味着真正留给研发的时间仅有两年左右。
“如果雷达系统的开发能够跟上进度,那么载机平台的研发和改造应该不成问题。”
许宁说道,显然不愿意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
阅兵对军事爱好者来说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节日,尤其是当自己的作品能够在其中亮相时,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在前世,由于资源有限,华夏空军在9910工程中最大的成就只是为苏27战斗机建立了完善的保障体系,使这些飞机可以离开遂溪机场,在其他基地运作。
这次,许宁决心不再留下遗憾。
他希望不仅能够推进空警200预警机的项目,还有可能将歼10和歼11战斗机也纳入到9910工程中。
王学意最终被说服,决定追随许宁的步伐,以9910工程为目标全力以赴。
“既然如此,前期的项目论证工作?”王学意问道,担心时间紧迫是否会影响到项目的顺利进行。
“这一点您不用担心。”
许宁回答:“招标结束后,我们可以在金陵立即启动工作,计算结果可以直接送往涪城316军工厂的风洞进行测试,这样可以实现几乎同步的操作。”
许宁对此类高强度、多任务并行的工作已经驾轻就熟。
而且,相比起加装圆盘,楔尾的研发相对简单,不需要频繁地与风洞测试团队沟通协调。
实际上,在前世,空警200从立项到首次飞行只用了大约20个月的时间。
如果没有那次不幸的空难,它本应更早进入服役。
虽然那时候的技术积累已经相当丰富,但如今,许宁手中握有的资源更多,他有信心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这个项目的初步规划并没有耗费太多精力,几个核心成员在半晚上的时间里就勾勒出了大致的方向。
对于许宁而言,这类任务早已驾轻就熟,无需过多依赖系统支持。
尤其是运8的相关数据早已经被172厂的团队数字化,可以直接调用,只需添加t形天线和尾鳍的研发,工作量相对较小。
徐舒与电科14所的工程师们虽然不是飞机研发专家,但他们在算法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也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最费时的部分是等待计算机处理结果,因为现有的计算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因此,利用这段时间,团队可以着手进行楔尾预警机的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分析。
尽管研发吊舱时已经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减少了对硬件性能的要求;
电子干扰吊舱对于14所来说仍然是一个新颖的挑战,预计需要约半个月的时间来制造大、小两种工程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