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位飞行员刚完成飞行任务,正在与地面人员交接并填写飞行记录。
许宁原本打算离开,但在看到飞行员面孔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熟人——张华江,一位曾在八三工程初期指导他进行飞行观察的资深教官。
“张华江同志?”许宁惊讶道。
张华江停下脚步,仔细端详了一番才认出对方:“哦,你是601所那位工程师?坐过我的飞机?”
“没错,那次合作很顺利。”许宁回应,而卢文峰则在一旁笑着插话。
“老张,小许其实不属于601团队……”
卢文峰觉得有必要再次提醒老张,尽管这话对老张来说早已耳熟能详。
他担心对方会忘记年前对611项目的承诺,尽管这个承诺与他的工作并无直接关联。
“卢总,请放心。这段时间我在172厂协助改进歼轰7时,特意向他们要了一些原型机试飞的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后续研究主动稳定性控制技术非常有用。”
许宁看出卢文峰的担忧,赶紧安慰道。
“主动稳定性控制?”
这听起来像是个高深的技术名词,难以立刻理解它具体指的是哪一部分飞机系统的技术。
“自从去年完成新舟60机翼颤振分析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许宁解释说:“既然我们能用主动方法来控制机翼颤振,那么是否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预测甚至防止发动机喘振呢?”
“在改进涡喷14的过程中,我发现发动机进入喘振前,压气机内部会出现一些可以观察到的变化。
如果可以在早期识别这些变化并及时干预,就可以避免发动机进入危险状态,或者至少将其保持在较为安全的旋转失速中,减少对发动机和飞机的损害。”
听到这里,卢文峰和张华江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无论是研发飞机还是驾驶飞机,工程师和飞行员都不愿见到发动机喘振这种棘手的问题。
一旦发生喘振,尤其是低空高速飞行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如果我们能在压气机内安装传感器,是不是就能提前预警?”张华江激动地问道。
“事情没那么简单。”
许宁笑着回答:“在地面或测试台上,气流相对稳定,检测异常情况比较容易。
但战斗机在空中进行大过载机动时,即使不发生喘振,压气机内的流动也十分复杂。
如果只是简单地安装传感器,可能会导致很多误报。”
自动控制系统中,错误警报和未检测到的威胁同样危险。
“你打算在歼10上测试这套系统?”
卢文峰问道。尽管他不直接参与十号工程,但作为同一研究所的一员,对相关进展自然保持关注。
许宁点头确认:“为了实现主动稳定控制,我们首先需要整合飞行与推进系统。
歼10采用先进的三轴四冗余度数字电传飞控系统,是目前最适合做这个尝试的平台。
此外,单引擎飞机的安全性要求更高,这也是选择它的原因之一。”
歼10已经具备了优秀的气动性能,实现了全包线一级飞行品质和无限制操作。
现在,许宁希望在动力方面也能达到同样的高标准。
他还有个未说出口的理由:苏27的进气道研发较为简单,可能无法提供特定条件下所需的数据。
这番话让听者充满期待,也让卢文峰放心不少——看来合作是稳了。
“可惜我可能没机会驾驶歼10了……”张华江叹道,显然对此感到遗憾。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他已经试飞过空军现役的大部分机型,但歼10有着特殊的意义,毕竟是国产首款第三代战机。
“教官您看起来状态不错啊。”
许宁观察着对方,觉得40岁左右的张华江还能在战斗机部队服役一段时间。
“今年39,按年龄来说还可以,但我是在试飞大队人手不足时从航校临时调过来的,两个月后新一批试飞员选拔结果出来,我就得回宽城继续当教官。”
张华江解释道,并把头盔放在一旁的桌上。
“如果航校开始使用歼10进行空战训练,那可能要等上十年才能轮到我们。”张华江补充说。
许宁理解这种情况,人事安排不由他们决定。
而且听张华江的口音,他应该是东北人,留在宽城航校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即使不能驾驶新型战斗机,未来还是有机会接触新一代教练机的。
许宁与卢文峰、张华江简短交谈后,注意到巴方代表团成员们已经重新回到会场。
于是他告别两位同事,准备离开内场。不巧的是,他又遇到了那位调度室的杨主任。
“下午好,杨主任,真没想到又碰见您了。”许宁微笑着打招呼。
杨主任显然心不在焉,回应了一半才意识到面前站着的人是上午见过的许宁。
“许工程师?你也认识611所的人?”杨主任的声音里带着惊讶。
“嗯,之前合作过一些项目,所以有些熟悉。”许宁轻描淡写地解释道。
杨主任愣了一下,心中暗自思索。
在阎良工作多年,什么样的人物没见过,但像许宁这样年纪轻轻就在行业内有如此人脉的,还真是头一回遇见。
按照他的年龄,大多数人还在为初步立足行业而努力,更别提在内场自由出入了。
不过既然对方不想多说,杨主任也不打算深究,只是默默记下了这张年轻却潜力无限的面孔。
接下来的三天里,许宁得以亲眼目睹歼7f战斗机的飞行表演和静态展示。
这是他参与的第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上辈子,当他真正踏入职场时,歼7c\/d型已经退役,所以他从未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些机型的飞行魅力。
然而,他对服役广泛的歼7b和歼7e并不陌生。
这次,新制造的歼7f2配备了类似歼7e的双三角翼研发,在牺牲部分高速性能的情况下,增强了高亚音速下的机动性。
通过望远镜观察,可以明显感觉到歼7f2在回转半径和爬升能力方面,与更轻的歼7e相比毫不逊色。
这让他对这个项目的成果感到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