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许宁在国防科工委的办公室里通过电视新闻观看了巴厘航展的开幕式。
他刚从咏都回到京都,并领取了他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
作为重生者,他对苏37并不特别感兴趣,因为知道这只是实验机型,技术会用在后续的苏35系列上。真正引起他注意的是两件事:
一是别里耶夫航空科技综合体与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签署了一份合同,将对A50预警机进行改进,安装费尔康雷达系统。
这意味着“圆环工程”进入了原型机制造阶段。虽然iai最终违约,但tАhtk还是留下了宝贵的技术资料,为未来的空警2000预警机铺平了道路。
二是洛邑空空导弹研究院与俄易斯玛瑙设计局在航展上达成一致,决定联合开发新型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
双方将在9b-1348导引头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新的9b-1103m导引头,而导弹弹体则由各自独立完成。
这次合作的成果将是类似于R77-1和霹雳12这样的导弹。
尽管有许多高优先级项目排在前面,而且机载武器的发展在前世已经较为顺利,但这些进展仍然让许宁感到鼓舞。
这次的回忆,起因是我在611所遇见了晚期肺癌的杨宝树。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为项目鞠躬尽瘁的英雄——霹雳12导弹总设计师董秉印,他在2000年6月因过度劳累引发心脏病而离世。
面对病重的杨宝树,我们感到无力回天;但相比之下,董秉印生前的努力和牺牲还有机会被铭记与回报。
如今我虽忙碌不已,直接参与霹雳12已不可能,但在关键技术上提供帮助还是可行的。
正当我思考这些时,会议室门开了。科工委副主任戴国荣穿着夏季制服走了进来,手里抱着一叠文件,显然有要事商议。
考虑到他的健康状况,我急忙上前接过文件,轻轻放在桌上。
“主任,您怎么来了?”我问道。
戴国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坐了下来:“我刚从国外考察回来,今天特地来和你讨论这个。”
他不经意间瞥到了桌上的资料:“啊,霹雳12……老董在这个项目上付出了太多心血。”
作为科工委的领导,他对项目的进展十分了解。
事实上,去年底在场见证霹雳12地面测试的就是他本人。
“你也关注这个项目?”他问。
“谈不上特别关注,”我解释道:“只是想通过巴厘航展的机会,看看能否为我们国家的项目贡献一点技术力量。”
当然,我心里其实挂念着董秉印曾经为项目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可能面临的困境。
不过这些想法只能埋在心底,毕竟现在不是谈论预知未来的时代,这样的言论只会被人当作玩笑或不祥之兆。
因此,我选择了最稳妥的回答方式。
戴国荣似乎只是随口一问,没怎么在意这个问题。
他此次前来巴厘航展,虽然也参与相关活动,但他的主要任务是聚焦于国家科工委高度重视的大飞机项目。
波音与麦道的合并虽未最终敲定,但各方心知肚明,这几乎是无法阻止的趋势。
撕破脸皮对抗漂亮国并无益处,因此各国开始为自身争取有利条件。
这场悬而未决的合并案对麦道打击尤甚,尤其是沪飞的md90项目几乎停摆,许多美方工程师被召回或遣散。
调查后发现,当前资源不足以完成一架完整客机的制造,沪飞再度面临停工待料的困境,这次,大家都知道原料可能无望了。
戴国荣从文件夹中拿出一系列资料放在桌上说:“今天早上收到消息,航展闭幕后,图波列夫和米格主动接触了我们。”
许宁立刻警觉起来,拿起最近的一份文件查看。
这份会谈纪要显示,初次会面主要是互相摸底,并未提出具体条款。
但从俄方代表,特别是图波列夫领队的问题来看,他们显然对华夏与欧洲协议背后的市场潜力感兴趣。
“我明白图波列夫的兴趣,但米格呢?”许宁翻阅文件,找不到米格公司与项目的关联。
他知道米格在90年代有几个客机计划,但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唯一实现的米格110又与自家新舟60定位相似。
“这是因为图波列夫未来的商用飞机将在米格位于下诺夫哥罗德的工厂生产。如果我们达成合作,米格也会参与进来。”
戴国荣解释道,他对俄易斯的情况非常了解。
“我还以为它们的工厂在喀山……”
事实上,在原来的时间线里,由于未能成功销售米格29改进型,米格公司逐渐衰落;
而图波列夫则依靠国内订单及维修业务勉强维持。至于未来的发展,许宁并不清楚。
“因为之前我们与伊留申的接触,图波列夫目前没有订单,只能另寻出路,而米格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说到这里,戴国荣笑了笑:“这一点还是你预见得准,环环相扣,什么都算到了。”
“我……”许宁有些不好意思地回应。
突如其来的赞美让许宁一时不知所措。
戴国荣接着解释说,海军的杨良玉同志提到,图波列夫公司之前有意出口图22m3轰炸机。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最终是许宁提出了反对意见。
现在看来,这似乎是图波列夫为了自救而采取的一步棋——通过获得订单来维持工厂的生产能力和生存空间。
但没想到的是,这次我们没有回应他们对图22m3的兴趣,使他们措手不及,反而在客机项目上表现出更灵活的态度。
许宁这才明白过来,图波列夫和沪飞面临相似的困境:缺乏订单可能导致停产,进而失去配套厂商的支持。
一旦生产线停滞几年,重新启动将变得非常困难。
客户也会因生产能力的丧失而动摇信心。
所以从逻辑上讲,许宁当初的意见确实影响了图波列夫现在的局面,并促使他们在客机市场上主动示好。
实际上,许宁当时只是认为超音速轰炸机对于军队战力提升有限,所以在航程和载弹量无显着改进的情况下不值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