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岛,悬山小荒岛上,一间比较宽敞的茅草屋里。
房间内,最前面的,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张,方方正正的四方桌,上面青烟袅袅。
这就是香案,浙江义军的主要首脑们,要在这里,正式跪迎朱雍槺皇帝的圣旨。
没错的,他们鲁王旧臣,接受了大明永历皇帝的圣旨,做了永历朝廷的官员。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那都是以前的事情,新朝是否认可,得有正式的官方圣旨。
同样,锦衣卫唐平,代表朱雍槺皇帝,大明中华王朝。
他们也需要,确认一下,这些鲁王旧臣旧将,是否变心多疑,是否会接受新朝的正式圣旨。
尤其是现在的朱皇帝,外宽内忌,心思深沉,走一步看十步,从不做不确定的打算。
没错,历史上的南明政权,每一个王朝,都是乱的一塌糊涂啊。
永历王朝,主要有四股抗清力量,大西军,忠贞营,福建郑氏海盗集团,江浙地带的鲁王旧部。
这些抗清力量,其实就是表面上的从属关系,联盟关系,没什么真正的号令统一。
像这个永历王朝,是建立在大西军的基础上,福建的郑氏,夔东的忠贞营,都是听宣不听调。
江浙义军,鲁王旧部,张煌言的军队,才是真正的天高皇帝远,八竿子打不到一起。
历史上,永历王朝,大西军和忠贞营,有过短暂的联手,一起对抗满清鞑子。
同样,拥立过隆武王朝的郑氏集团,跟这个鲁王旧部,也是牵扯不清,联手内耗一大堆。
如今,大明中华皇帝朱雍槺,回师昆明,整顿朝堂后宫,理清土司,扩兵扩编制,一直为东征做准备。
这时候,他的新朝廷,就肯定绕不开鲁王旧部,江浙义军,抗清大英雄张煌言。
没错,这些都是需要准备好,关系到东征大战的战略部署啊。
两世为人的朱皇帝,非常清楚,张煌言的义军,已经打废了,残花败柳都算不上的。
但是,张煌言身后的抗清力量不小,尤其是在南直隶的人脉关系,都是读书人,豪商功勋世家。
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背后支持,以鲁王派系的拉胯战斗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早就被满清剿灭了。
康熙朝前期,忠贞营和张煌言的旧部,都被剿灭了,整个天下,都没有成规模的明贼余孽势力。
唯有,南直隶和江浙地带,一直坚持反抗,什么乱七八糟的,都会出现爆出来。
什么文字狱,明史案,海通案,全部牵扯到明朝余孽,抗清分子身上。
迫不得已,满清的当政者,只能挥起大屠刀,大杀特杀,甚至把南直隶,一分为二。
朱皇帝也很清楚一点,历史上的大江南,江浙两省,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所以说,现在,东征在即,他需要找到张煌言,搞清楚一些事情。
一句话,是敌是友,是臣子还是军阀,是听宣不听调,还是躬身从命,都得确认清楚了。
如果,是不听话的鲁王旧臣,那就不好意思了,东征伐清的时候,趁手捋一遍吧,敲掉一些头铁的。
如果,是大明中华王朝的忠臣志士,那就更好说了,该怎么用,就怎么用,大大方方的重用。
所以说,这个破败茅草屋,正式的圣旨仪式,绝对是少不了的。
大明中华皇帝,江浙义军,彼此双方,都需要走完这么个程序,相互认可,建立正规的从属关系。
“咕噜、、”
此时此刻,香案前面的锦衣卫百户唐平,挺直腰杆,昂首挺胸,表情肃穆,庄严神圣的不得了。
深吸一口气,猛吞一口苦水,以便掩盖内心的激动,还有一丝丝的紧张。
没错,下面跪着的,全是大佬啊,为首的张苍水,就是大江南家喻户晓的抗清大英雄。
还有,旁边的几个白发苍苍老头子,肯定是鲁王旧臣的骨干分子,不是进士,也是举人出身。
没错,他是武将出身,以前是岷王府的侍卫,大老粗一个,哪里认得字啊。
好在,最近一段时间,晚上的时候,他都在背诵,一边认字,一边学,连蒙带猜,终于全部认全了。
没办法,整个江浙地区,他这个锦衣卫百户,官职最大,伸头缩头都是一刀的事,躲不了。
酝酿了一会,唐平再深吸一口气,端着金黄色的圣旨,气运丹田,开口大声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闻忠贞之士,国之栋梁,社稷之倚重”
“今有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张煌言,忠肝义胆,矢志不渝,实乃大明朝忠臣之楷模”
“其心昭昭,可鉴日月;其志坚毅,可撼山河”
“自朕即位以来,张卿夙夜在公,鞠躬尽瘁,屡建奇功,保大明江山社稷之永存,安黎民百姓之乐业”
“其忠贞之节,天地可表,鬼神共鉴”
“甲申天变,国难当头,张卿弃文从武,挺身而出,率义军抗清杀鞑子,屡挫敌锋,誓死保卫大明之疆土”
“其英勇无畏,智勇双全,实乃本朝之长城,百姓之屏障”
“朕念其功勋卓着,忠贞不二,特此嘉奖,赐以殊荣”
“滋封兵部张煌言,为大明王朝之旧港侯,世袭罔替,永享朝廷之俸禄”
“其嫡子张万祺,入职锦衣卫百户,子孙后代,皆可蒙荫,以示朕之厚爱”
“特旨:先帝册封之官职,张卿当继续履任,总领江浙兵事,高举抗清之大旗,为国尽忠”
“朕愿天下之臣民,皆以张卿为榜样,忠贞之表率,忠心报国,矢志不渝”
“由此,大明王朝,则江山永固,社稷长存,黎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钦此!”
“大明中华皇帝,朱雍槺御笔”
气势浑厚,板板正正,声音如虹,唐平的宣旨,一口气,完完整整的,全部读完了。
没错,这就是朱皇帝的诚意,一上来,就先册封了一个大明侯爷,实打实的,世袭罔替。
甚至是,把张煌言的儿子,也册封为锦衣卫百户,也是实封的官职。
要知道,张煌言可是文臣出身呐,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文臣封侯的,确实是没几个。
同样,这个圣旨,也是朱皇帝登基以来,最标准,耗时最多的圣旨。
没错,为了真心实意的,打动鲁王旧臣这个派系,朱皇帝耗费了不少脑汁。
这个圣旨,都是侍从室的侍郎们,一起起草,朱皇帝亲自斧正,反反复复修改。
满意以后,再交给礼部,让程大炮带着左右侍郎,又一次修改斧正,最后才搞定的。
圣旨里面,首要的一点,就是认可张煌言的功勋功绩,一个都不能少,不能让这帮人寒心呐。
其次,永历王朝的册封,朱雍槺的圣旨,也要体现出来,不能新朝矢口否认了。
至于什么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这些都是虚的,反正不在朝堂里,但是必须给,这是诚意。
最后,也就是最关键的,拿出朱皇帝自己的东西,封侯许愿,世袭罔替。
要知道,朱皇帝的新朝,真正封侯的人,并没有多少的。
一个宗室郡王朱企鋘,七个侯爵,许名臣、尚可喜、潘世荣等等。
五个伯爵,禄昌贤、禄益、马文口等等,总共就十三个新册封的爵位。
其他册立的爵位,都是降爵位了,再确认次一等的爵位,并不算真正的册封。
当然了,朱雍槺皇帝,之所以重视张煌言,也有他自己的个人想法。
除了东征大事以外,朱皇帝也需要收服江南派系,去对抗日益强大的大西系,大西南派系,还有岷王府嫡系。
尤其是文臣系列,大西南派系,太强大了,占据了九成以上的关键朝堂职位,这个太要命了。
“呃、啊、、”
听完圣旨,跪在下面,为首的张煌言,猛的抬起头,惊喜惊诧,目瞪口呆。
满脸的难以置信,张口的大嘴,呃呃啊啊的,差点流哈喇子,都忘记了磕头领旨谢恩。
“嘶嘶嘶、、”
同样,他身后的三个老顽固,卢若腾、徐孚远和沈佺期,也是差不多的表情,倒吸几口冷气啊。
没错,他们四个人,都是进士出身,当然知道,这一份圣旨的含金量。
不得了啊,前朝的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总领江浙兵事,一字不差,全部写进去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封侯了,他们这些文臣出身的人,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太夸张了啊,文臣封侯啊,打破了很多年的传统,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韩国公李善长,是太祖皇帝最重要的智囊,开国功勋之一。
靖远伯王骥,三次征讨丽川叛乱,平定大西南,战功赫赫,是大明首位,非开国册封的文臣勋贵。
威宁伯?王越?,三次出塞,战功赫赫,收取河套地区而闻名。
新建伯王守仁(王阳明),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也是战功赫赫。
就在这么一瞬间,三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觉的那个鲁王监国,厦门延平王,是真心不香了,不是一个等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