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抽动,就很尴尬。
他俊脸微微一红,轻声哄两个小丫头,“裴玉,裴珠松手。”
他不敢太用力抽手,怕伤着两个孩子。
这两个孩子跟了他的姓,认了他当哥哥,从今往后就是他的亲妹妹。
裴玉裴珠摇摇头,“裴哥哥,你能不能不要走?”
李素素看见好看的少年,总喜欢多看两眼,看过后,她去了后厨,喊桃花婶子多加两个菜,有客人。
桃花婶子高声应了。
原本她只会做一些简单的饭食,自从这位赵小姐来了后,根据不同的食材,亲自教她做了好些菜肴。
她的厨艺突飞猛进。
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平易近人,接地气的贵人。
据说这位赵小姐,是赵家军主人家唯一的千金。
是的,到了大梁后,李素素的姓都被她舅舅改了,陈盼盼得到命令,让宅子里的人都称呼她为赵姑娘。
李素素争辩不过,只好随他们去。
她进厨房通知加菜后,便走到原来的位置躺在躺椅上乘凉,轻瞌上双眸,淡淡道,“来都来了,吃过饭再走吧。”
陈盼盼看了眼天色,也道,“素素说的对,赶路也不差这一时半会,裴珩你还没吃饭吧?”
裴珩点点头,“行,听两位姑娘的。”
大不了他吃过饭快马加鞭,日夜兼程。
两个小丫头这才松开他的手,她们见李素素一副不想被人打扰的模样,便仰着头喊陈盼盼,“陈姐姐!”
陈盼盼给她们塞了把炒豆子。
“乖,跟姐姐来洗个脸。”
这两个孩子跟着裴珩一路风餐露宿,早已经脏得不成样子。
裴珩把停在门口的马牵了进来,问看门大叔有没有喂马的草料。
金大叔沉默寡言,回了句等着,便出了门,不多时抱回一堆稻草。
陈盼盼带着两个孩子去了洗澡,她让负责做杂活的青草婶子把院子里晒热的水搬到屋里来,两个人一起用皂荚捣碎给两个孩子洗头。
再把两个小孩浑身上下搓了一遍。
木盘里的水变得脏兮兮的,又换了一遍水,才把两个孩子洗干净。
洗完孩子才发现,问题来了,她们没有换洗衣服。
青草婶子只好当场给她们改了一件短衫短裤,凑合着穿。
衣服样式由看不过眼的李素素提供。
她想着,反正这年头百姓缺衣少食的,何必浪费布料,把衣裳做成宽大的长衣长裤,还不如短袖衬衫和短裤方便。
两个孩子又那么小,无须男女大防,做短袖和短裤缝制起来,可比青草婶子往日做的衣裳简单多了。
她用了不到一刻钟,便赶制出了两套衣裳。
等两个孩子穿好,陈盼盼也夸赞,“这衣裳看着怪模怪样的,缝制起来却是方便又省布料!”
青草婶子也点头,她眼睛亮亮的,“是啊,这样原本做一套衣裳的布料,可以做出一套半,赶明儿,我家的孩子,也做这样的衣裳!”
她们这边忙完,桃花婶子也走出厨房喊,“可以开饭了!”
饭菜一式两份,主子们在院子摆饭。
看门的金大叔和两个婶子则端着分好饭菜的碗,各自找了个地方吃饭。
桃花婶子做了一大盘子姜炖鸭子,干豆角炒肉,一大锅鸡蛋汤。
因战乱食材种类有限,鸡蛋汤那是把鸡蛋煎好,加上两瓢水,再放几片生姜,滴入几滴米酒,煮好后别有一番风味。
两个小丫头从来没喝过这么美味的鸡蛋汤,其他饭菜都没怎么吃,逮着鸡蛋汤喝了个半饱。
也或许是赶路累了渴了,食欲不振,只喝得下这道汤。
煮汤的米酒,是城破时从大户家中收刮来的,听说李素素要用酒当调料,陈盼盼便问驻守此地的同僚要了来。
饭后,两个小丫头吃饱喝足昏昏欲睡,裴珩趁机牵马离开。
月色皎洁,李素素和陈盼盼睡不着,在院中摇扇纳凉。
李素素第无数次劝陈盼盼,“我在这儿也帮不上你们什么忙,要不你就放我走呗?”
陈盼盼也是第无数次摇头拒绝,“我收到的命令是在这里保护你,你看,你在我们这里的生活跟你以前的日子也没差吧?”
“干嘛总想着回去?”
李素素无语地看着她,“你说呢?”
“岭南有我的父兄,长安有我娘亲和未婚夫婿,我在这里,也见不到我舅舅,我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把我掳来作甚?”
陈盼盼笑道,“你留下,主子立国之日,你就是咱们唯一的公主,你真的不心动吗?”
李素素好奇地八卦,“难道我舅舅一把年纪了,都没有成亲生子?”
陈盼盼遥望星空,“从前我们东躲西藏,主子哪有儿女情长的心思。”
“主子的大仇一日未报,他就不会在世上留下累赘和牵挂。”
李素素真的很无奈,她又不是她便宜舅舅的孩子,她留下来当公主做什么。
她舅舅成立的国度,与她有什么关系?
赵御景不这么想,他觉得要不是外甥女那夜的点拨,他这辈子都想不到,造不了大祈的反,那就祸害周边的小国去。
恰逢手下打探得知,大梁君主年幼,纵容奸臣暴政,百姓苦不堪言,这不是极好的极容易被覆灭的国度么?
他把外甥女带来大梁,只是希望能在迷茫的时候,得她只言半语,指点迷津。
他觉得外甥女看问题很通透,能跳出原本的框来。
他打算好了,等他立了国,就派人悄悄把他姐姐和亮哥儿也接来国都,一家人团聚。
他姐姐这样昔日明媚张扬的女子,不应该被关在后院,当一个见不得光的妾室。
他之所以那么容易被外甥女说动,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度,就是想重新带领身边的人走到阳光下。
如今战事围绕帝都展开,边城反而成了最安全的城市。
所以他把外甥女留在了边城。
只要大祈不进攻大梁,边城就不会有危险。
而如今的大祈,还不知道大梁已经改天换日,大祈各地也遇到高温旱灾,百姓晒死热死者不在少数。
朝中上下忙着赈灾呢,哪有心思关注邻国的动静。
赵御景选择这时起兵,就是觉得此乃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