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浑身乱战,目光闪乱,一时间心慌意乱,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滑落。
“你还不肯说?”
李氏狠狠地咬牙道:“我说……我说……是我父亲,一心想将我献给太子,所以,所以……”
“所以你老早就与太子有了首尾?”黛玉冷冷地道。
“是……可是,太子并不想接我入府,我……”李氏说着便哭起来,“太子说只要我跟了四爷,也可以过那金枝玉叶的生活。”
“所以你便想用药害了四爷?”
李氏一听黛玉此言,又是一惊,睁着一双大眼盯着黛玉:“格格知道了?”
“哼,我如何不知?而且我告诉你,那天晚上与你相好的可不是四爷。”
“什么?”李氏一听便绝望地瘫软在地:“如此说来那晚四爷并没有中药?”
“我事先便与他服用了解毒的丸药,你那些迷药怎能有用?”
黛玉声音里凝着一股寒冰,李氏如同怪物般盯着黛玉:“难不成,你第一次为我诊脉便知道我怀孕了。”
黛玉哼一声:“我老早就告诉你了,我医术了得,你最好不要对我隐瞒什么。”
“我……你……”李氏瞪着一双无神的大眼,只充满了惊惧和惶恐:“那时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你是如何便能诊出来的?”
黛玉也懒得理她,只是冷言道:“如今你怀了太子的孩子,却想进四爷的府,你说我该将你交给谁处置呢。”
“格格救我一命,这事若让外界知道,妾再难活命。”
黛玉哼一声道:“太子将他自己的人借着元贵人的手塞给了四爷,元贵人还借着惠妃的力才办了这件事,惠妃和大阿哥那头还指当你父亲是大阿哥的手下。若是你的事传了出去,大阿哥,惠妃,太子可都得杀了你灭口才是。你家里还会被抄家灭族……”
李氏听得瑟瑟发抖,此时已经连哭的声音也渐小了,只是巴巴地瞪着一双眼睛死死地瞅着那地板。
“唯有我死了……也就罢了。”
李氏说着便要抽出那簪子来自行了断,旁边的紫娟忙将簪子夺了过来。
李氏一懈力,便嚎起来:“格格如何不让我去死。”
黛玉便道:“我可是个大夫,如今你怀了身孕,还是好好养胎吧。”
李氏一时怔愣:“格格的意思是……”
黛玉冷冷地道:“我会让你把这孩子生下来的。”
“妾真的能把孩子生下来?”李氏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是真的。
“当然,四爷说了,会让你在这府上一直住着。”
“在这府上?”李氏更加搞不懂了,四爷如何能在知她肚子里的孩子不是他的情况下还能让她在这住着。
黛玉啐一口道:“只当养个猫儿狗儿呢,说不定你还没有狗儿吃得多呢!”
李氏一听,便也明了,她只是四爷府里的一只狗罢了,可能狗儿比她的地位都要高。
且如果她的孩子生出来,四爷手里甚至还捏了太子的短处了,所以四爷在必要的时候一定会让太子知道他还有个儿子在自己府上呢。
不仅如此,那天夜里,不是四爷,那又会是谁?
说不定那人也会认为李氏怀的这个孩子是自己的……
李氏想到这里遂又小声问了一句:“那天夜里到底是谁?”
黛玉挥挥手,让紫娟叫了两个嬷嬷进来便拖了李氏出去,只最后说:“既然安心养胎,有些事便不需要知道这许多了。”
又吩咐春纤道:“把她看好了,不许她死了。”
春纤应了,携了李氏出去了。
黛玉心里念着,如果没算错,李氏这胎必定怀的男孩,这便是未来的弘时了……
难怪弘时最后落得如此下场,老四最后还是痛下杀手赐死了弘时,只因这儿子可真不是他的。
过几日贝勒府便传出四爷府上的小妾怀了孩子了,只是这消息一传出去,太子爷和大阿哥都颇有些激动。
一般人也都来给黛玉祝贺一番,只道她贤惠,眼界宽,能容人,心胸大度……
连康熙都让李德全亲自传来嘉奖的口谕,赞黛玉温和娴德,礼仪大方……
黛玉扯了扯嘴角这事便过了。
倒是太子府上忽然送了一堆东西,只说恭喜四弟四弟妹的,在外界人眼里,四阿哥似乎与太子的关系又近了一层。
这日,黛玉正闲闷之时,却听紫娟来道:“姑娘,大福晋来了。”
黛玉一愣:“呵,真是热闹。大阿哥那头还亲自派人来了?”
想来便笑了笑,整衣出迎,将伊尔根觉罗氏迎了进来。
“姐姐今儿个如何有闲功夫到我这里来了。”黛玉笑意盈盈地拉了她在府上闲逛。
伊尔根觉罗氏一直吃黛玉给她调理的药,气色好了许多,只是眼神里却多了些慌乱之色,忙道:“也没什么,只是想让格格再为我把把脉,我如今这身子可以再怀孕否?”
黛玉笑一下,拉她进了一处芳亭,二人依池边亭廊处坐下,正是六月初夏,院中荷花尽开,好一幅美景。
黛玉轻轻地为伊尔根觉罗氏搭了脉,才道:“当是好了许多,还不可太大意,这调理的方子还得再服个半年即可,年底便可停了药准备怀个小阿哥吧!”
伊尔根觉罗氏听了脸上才有了些欣喜之色,又道:“格格可有生男的秘方?”
黛玉嗤笑一声:“你且不急,到时候准保让你怀个儿子可好?”
伊尔根觉氏一听,眼里一时便闪烁起来:“格格所言当真。”
黛玉点头道:“我是做大夫的,怎可糊说。”
伊尔根觉罗氏听后大喜,激动得也不知说什么好,看着黛玉一脸真诚为她好的样子,那眸色里似又难掩一丝内疚之色。
黛玉敏锐地捕捉到了,便道:“大福晋还有其它什么事吗?”
伊尔根觉罗氏忽然低头哽咽起来:“我只道妹妹与大阿哥府有大恩,可是大阿哥他却做出这样的事?”
黛玉一脸茫然地道:“姐姐说的是何事……”
伊尔根觉罗氏一时懊恼不已,“我本不该与你提这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