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与宝钗的婚后生活,虽无硝烟,却弥漫着无形的疏离与隔阂。两人表面上相敬如宾,举止得体,连下人们也常暗叹:“这二位主子倒是和和气气,真真是郎才女貌。”然而,只有他们自己明白,内心的波涛如何暗涌。
掩饰下的平和
宝玉一早起身,面色有些倦怠,随手拿了件披风往身上一搭。宝钗正忙着整理妆奁,见状便柔声问道:“昨夜可是没睡好?我看你这几日都精神不济。”
宝玉勉强笑了笑:“没什么,大概是天气燥热罢了。”说罢就匆匆出了房门,连早膳也不曾细吃。
宝钗看着他的背影,眉头微蹙,却仍保持镇定。她招来莺儿:“去看看二爷又跑哪去了,记得劝他按时用膳。”
莺儿低头应下,心中却暗暗替宝钗打抱不平:“奶奶何等好性子,可二爷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这样的日子,难道能长久?”
意外的提议
傍晚时分,宝玉归来,见宝钗正在翻阅账册,神色认真。他随口问道:“这都婚后几日了,还要操这些心?”
宝钗抬眼笑道:“家里如今内外交困,总得有人分担才是。我正想,过些日子,邀湘云与若兰来府上聚一聚,也好添些热闹。”
“湘云?”宝玉略微一怔,随即点头,“她来得好!她与若兰成婚后,我还未见过他们,正好叙叙旧。”
宝钗听出他的语气中透着几分真心,便暗自松了口气,柔声道:“既如此,我明日便命人送信去。”
两人久违地谈笑数句,但说话间,宝玉的目光却时常飘向窗外的月光,若有所思。
王夫人的不满
当夜,王夫人将宝钗叫到房中,语气虽温和,话里却透着几分责备:“你们成婚也有些日子了,可至今却毫无动静。这贾府如今正是多事之秋,家中上下都盼着早些有个添丁进口的好消息。”
宝钗闻言,只能低头答应:“母亲放心,我自会尽心尽力。”
王夫人叹了口气,又絮絮叨叨:“你这孩子,总是太讲究体面。男人嘛,总是粗心些,你该多用些心。只要他安稳了,你的日子也能更好些。”
宝钗心中虽感委屈,却依旧淡然地答道:“母亲教训得是,儿媳定当牢记。”
离开王夫人房间后,宝钗轻轻吐了口气,脸上的从容倏然消散。她摸了摸自己的手腕,自嘲道:“人前人后,总得演这‘贤妻’的戏。我嫁入贾府,不过是又换了一种形式的劳碌命罢了。”
疏离与思念
宝玉的日子依然如常,白日与贾兰在书房读书,夜晚则多独自徘徊于大观园。他时常走到潇湘馆门前,看着门窗紧闭的房舍,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黛玉吟诗的清越声音。
这一夜,宝玉又一次来到潇湘馆。他推开虚掩的院门,庭院里已杂草丛生,石桌上覆了一层薄薄的灰尘。他用衣袖轻轻擦拭,似乎在寻找那片属于他们的回忆。
“林妹妹,若你还在,这一切会不会不同?”宝玉低声自语,仿佛能听到她娇嗔的回应:“你总是这么痴情,只怕连我也要被你的多愁善感折煞了。”
回到房中,宝钗见他满身寒露,忙迎上前:“夜里露重,你怎么又去了大观园?身子骨要是染了风寒,可怎么好?”
宝玉摆摆手,淡淡说道:“没事,我就是随便走走,透透气。”
宝钗默然半晌,低声道:“大观园里,早已没有值得留恋的东西了。若你总是沉浸在过去,只会让自己更难过。”
宝玉看着她,想要反驳,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轻轻点头,算是应了。
心思渐远
婚后数月,宝玉与宝钗虽同在一屋,但交流却越来越少。宝钗察觉到他心不在焉,但始终未曾正面提起黛玉的名字。她的忍耐与智慧,换来的是宝玉的感激,却未能拉近他们的距离。
一日,宝玉偶然翻出一卷黛玉手抄的诗集,怔怔地看了许久。宝钗见状,低声说道:“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人总要向前看。”
宝玉放下诗集,抬眼看着宝钗,轻声说道:“姐姐,你真的能向前看吗?”
宝钗一愣,随即淡然一笑:“既已做出选择,自然要向前看。否则呢?”
宝玉垂下眼帘,默默不语。他知道,这场婚姻或许注定只能如此。他的心,依旧停留在潇湘馆的那个秋夜,而宝钗则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段关系勉力维系。
两人表面和睦,实则心思各异。这段婚姻,如同一场表演,每个人都在尽力扮演自己的角色,只为维系那看似完整的家庭图景。只是,这图景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法言说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