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机营的指挥将领见状,高呼道:“汉王来了,弟兄们,咱们反击的时候到了,杀啊!” 一时间,神机营的将士们也发起了猛烈的反攻,原本陷入苦战的局面开始有了转机,瓦剌骑兵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击打得有些措手不及,攻势也缓了下来。
马哈木见势不妙,眉头紧皱,对着阿鲁台喊道:“不能让他们这样反击,集中兵力先把朱高煦给我解决了,他一死,明军必然大乱!” 阿鲁台应了一声,立刻带着亲卫朝着朱高煦所在的方向冲了过去,两人再次战在了一处。
冲了过去,两人再次战在了一处。
朱高煦看着冲过来的阿鲁台,双眼瞪圆,怒喝道:“阿鲁台,你还敢来送死,今日我定要取你性命!” 说罢,手中长刀裹挟着凌厉的风声,朝着阿鲁台狠狠劈去。阿鲁台也毫不示弱,举起手中兵器奋力抵挡,两人的兵器碰撞在一起,溅起一串火星。
周围的士兵们自觉地给他们让出了一片空地,双方的骑兵则在周边继续混战,喊杀声、兵器相交声交织成一片,仿佛要将这片草原都震得颤抖起来。朱高煦与阿鲁台你来我往,每一招都灌注着全身的力量,招招狠辣,皆是朝着对方的要害之处攻去。
朱高煦瞅准阿鲁台一个破绽,猛地一个侧身,避开阿鲁台的攻击,同时长刀顺势朝着阿鲁台的腰间划去。阿鲁台反应极快,紧急往后一跃,可还是被刀刃划破了铠甲,一道血痕出现在他的腰间,鲜血渗了出来。
“阿鲁台,你今日插翅难逃!” 朱高煦乘胜追击,攻势越发凶猛,那气势仿佛要将阿鲁台彻底压制住。阿鲁台心中暗暗叫苦,他深知朱高煦如今是拼了命,自己再这样单打独斗下去,恐怕真的要命丧于此了。
就在这时,阿鲁台的亲卫们一拥而上,试图从侧面和背后攻击朱高煦,打乱他的节奏。朱高煦的手下骑兵见状,赶忙冲过来护住朱高煦,双方再次陷入了一片混乱的厮杀之中。
而另一边,朱棣和朱权带领的明军也已经赶到了神机营附近。朱棣看着前方混战的场景,拔剑高呼:“将士们,随朕冲上前去,与汉王会合,将这些敌军赶出我们的疆土,让他们知道我大明的威严不可侵犯!” 明军们齐声呐喊,如汹涌的潮水一般朝着战场冲了过去。
瓦剌骑兵本就被朱高煦和神机营的反击弄得有些应接不暇,此刻又面临着朱棣带来的明军援军,顿时阵脚大乱。马哈木心急如焚,大声呼喊着让士兵们稳住阵脚,可兵败如山倒,局势已经渐渐脱离了他的掌控。
神机营的将士们见援军已至,士气更是高涨到了极点。他们配合着朱高煦的骑兵以及朱棣带来的明军,对瓦剌骑兵展开了全面的反攻。那些手持火铳的士兵,找准时机,再次朝着敌军开火,弹丸呼啸而出,又有不少瓦剌骑兵惨叫着倒下。
拿着枪托搏斗的士兵们也丝毫不含糊,他们与冲上来的敌军近身搏斗,每一下挥舞都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将瓦剌骑兵打得连连后退。一时间,战场上的局势完全倒向了明军这一边。
阿鲁台见大势已去,心中满是不甘,可也知道再继续纠缠下去毫无意义,他对着马哈木喊道:“马哈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咱们先撤吧!” 马哈木咬了咬牙,无奈地点了点头,随后两人带着剩余的残兵败将,开始往后方逃窜。
朱棣看着逃窜的敌军,并没有下令追击,他深知此刻明军也已经是疲惫不堪,急需休整。他骑着马缓缓来到战场中央,看着满地的尸体,眼中满是悲痛和感慨,大声说道:“今日这一战,我大明的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扞卫了大明的尊严,你们都是大明的英雄,朕会永远铭记你们的功绩,定会厚待你们的家人。”
朱高煦、朱权等人也来到了朱棣身边,众人皆是满身血迹,脸上却有着劫后余生的庆幸。朱高煦说道:“四哥,这一战可真是惨烈啊,不过好在咱们最终守住了,也击退了敌军,只是这伤亡……” 说着,他的神色变得沉重起来。
朱权接口道:“是啊,伤亡确实惨重,接下来咱们得赶紧安排救治伤员,还有处理牺牲将士的后事,让他们能够安息啊。”
朱棣微微点头,一脸严肃地说道:“传朕旨意,让军医们全力救治受伤的将士,各将领负责统计好伤亡人数,妥善安置牺牲者的遗体,不可有丝毫懈怠。此次一战,让朕更加明白,边境的安稳至关重要,咱们回去之后,定要好好商讨如何加强边防,扩充军备,绝不能再让这样的战事轻易发生了。”
随后,明军开始在战场上清理善后,受伤的将士们被小心翼翼地抬往后方的营帐进行救治,牺牲的士兵们则被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准备安葬。那场景无比肃穆,每一个明军将士的脸上都带着对逝者的敬重和对这场残酷战争的感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棣召集了众将领,众人齐聚营帐之中,开始商讨边防之事。有的将领提议增加边境的驻军数量,有的建议多修建一些防御工事,还有的提出要加强与周边部落的联络,以分化瓦解可能来犯之敌。朱棣认真地听着众人的建议,不时点头沉思,心中已然在谋划着未来如何更好地守护大明的边境,守护这片用将士们鲜血换来的安宁。
而瓦剌那边,马哈木和阿鲁台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回到了自己的领地,一路上两人都面色阴沉,沉默不语,此次战败,让他们元气大伤,想要再对明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短时间内是不可能了。他们只能一边休养生息,一边密切关注着明军的动向,毕竟明军这一次也是惨胜,但是明军恢复速度却比他们快多了。
马哈木和阿鲁台回到领地后,整个部落都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此次战败,不仅折损了大量的精锐骑兵,还让部落的士气跌入了谷底,许多牧民们都忧心忡忡,害怕明军会趁势追击,灭了他们的部落。
马哈木深知当务之急是重振士气,他强打起精神,召集部落里的所有青壮年,言辞恳切地向他们讲述着部落过往的荣耀,描绘着未来复仇雪耻的愿景,鼓励大家踊跃参军,为部落的存亡而战。在他的鼓动下,不少热血青年纷纷响应,加入到军队的训练之中。
阿鲁台则负责整顿部落的经济,原本与周边部落的贸易往来因这场败仗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物资变得匮乏起来。他亲自带着使者,前往一些往日交好的部落,送上珍贵的皮毛、骏马等礼物,恳请对方恢复贸易,互通有无,以获取足够的粮草、兵器等物资来补给部落。同时,他还组织部落里的老弱妇孺,开垦更多的土地,饲养更多的牲畜,期望能从内部增强部落的底蕴。
然而,资源的积累和军队的训练都非一朝一夕之功,瓦剌在艰难前行的同时,时刻留意着明军那边的动静,他们深知,一旦明军缓过劲来,再次加强边防力量,那他们想要复仇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朱棣这边,对于边防之事可谓是雷厉风行。他采纳了将领们增加驻军数量的建议,从内地各卫所抽调了一批又一批身强体壮且作战经验丰富的士兵,派往边境各处关隘、要塞。这些新增的驻军迅速融入当地的防御体系,与原有的守军一起,日夜操练,熟悉周边的地形和作战环境,构建起了更为严密的防线。
在修建防御工事方面,朱棣下拨了大量的银钱和物资,召集了众多能工巧匠。除了加固原有的城楼、城墙外,还在一些战略要地打造了隐秘的地下通道,既可以用于储存物资、安置士兵,又能在敌军围城时出其不意地发动反击。同时,沿着边境线设置了多道障碍,有布满尖刺的拒马阵,还有巧妙伪装的陷坑,让来袭的敌军骑兵难以顺利突进。
加强与周边部落联络的计划也在稳步推进,那些被派出去的使者们带着朱棣赏赐的绫罗绸缎、金银珠宝等贵重礼物,穿梭于各个部落之间。他们与部落首领们把酒言欢,共叙友好,签订了诸多互利共赢的盟约。一些部落甚至愿意派出少量的兵力,协助明军一同巡逻边境,防范瓦剌的再次侵扰。
朱棣本想先行前往应天城,却被朱权拦住了:“这一战,虽然胜了,但是惨胜,难免文官集团没有什么想法,咱们还是跟着大军吧。”
朱棣听闻朱权所言,眉头微微一蹙,心中暗自思忖起来。朱权这话确实不无道理,此次虽击退了瓦剌,可己方伤亡惨重,那些文官们向来注重损耗,恐怕少不了在朝堂上对此事议论纷纷,若自己此刻先行返回应天城,保不准会被他们揪住把柄,引出诸多麻烦事来。
“也罢,权弟说得是,那咱们便随着大军一道吧,也好看看后续各项事宜安排得是否妥当。” 朱棣微微点头,勒住缰绳,让马儿放缓了脚步,与大军保持同速前行。
一路上,朱棣看着那些或身负重伤被担架抬着的将士,或是满脸疲惫却仍坚毅前行的士兵们,心中满是感慨。这一场仗,明军付出的代价着实不小,可边境的安稳容不得丝毫懈怠,唯有不断加强防御,才能避免日后再有这般惨烈的战事发生。
而在应天城的朝堂之上,正如朱权所料,那些文官们听闻了此战的情况后,已然炸开了锅。有文官站出来痛心疾首地说道:“陛下此次出征,虽击退了瓦剌,可我大明亦是损失众多儿郎啊,这耗费的钱粮、折损的兵力,都需许久才能恢复,实乃令人痛心之事。”
其他文官也纷纷附和,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有人觉得应当减少边境的军事行动,避免再陷入这样的苦战;有人则提议加大对边境贸易的管控,试图从经济方面来制约周边部落,以减少冲突的可能性。一时间,朝堂上争论之声此起彼伏,气氛颇为热烈。
待朱棣随着大军回到应天城后,立刻召集了朝会,准备就此事与群臣好好商议一番。朝堂之上,朱棣先是将此战的详细经过一一道来,着重讲述了将士们的英勇奋战以及瓦剌的来势汹汹,让众文官们对这场战争的艰难程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而后,朱棣看着底下的群臣,神色严肃地说道:“朕知晓诸位爱卿心疼这一战的损耗,可边境若不安稳,我大明百姓又怎能安居乐业?此次朕之所以要加强边防,扩充军备,正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以免日后瓦剌等外敌再犯,造成更大的灾祸。”
那些原本还想继续争论的文官们听了朱棣的话,一时也都沉默了下来,细细思索着其中的利弊。这时,有一位老臣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圣明,臣等确实心疼损耗,可边境安稳确乃重中之重。只是这扩充军备、加强边防所需的钱粮着实不是小数目,还望陛下能斟酌个妥善之法,既能保边境无忧,又不至于让我大明的国库负担过重啊。”
朱棣微微点头,他心中对此早有考量,当下便说道:“朕已命人仔细核算过,这增加驻军数量,所需的粮饷会从内地各府合理调配,同时鼓励边境开垦屯田,以实现自给自足;而修建防御工事,虽耗费银钱,却是一劳永逸之举,往后能减少诸多战事损耗;至于与周边部落联络,看似花费不少礼物,实则换来的是边境的安稳,通商贸易的繁荣,长远来看,于我大明益处颇多。”
群臣听了朱棣的解释,渐渐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朝堂上的气氛缓和了许多。不过仍有文官提出,要对各项事务的进展严格把控,以防出现贪腐浪费之举,朱棣自是应允,当场便下令让督察院等相关衙门担起监督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