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一县之人,足以治天下。
落榜秀才和致斋,就展现出惊人的一面。
就连俞翠山都对其称赞有加,此人是治国之能才。
和致斋掌管蓝田县的财政大权,也有属于他自己的野望。
找来另外三个文职人员:钱伯瘟、张文远和俞翠山。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四个大男人在一起,总会出现一个点子王。
经过几天的谋划,想出来一套适合蓝田县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策略。
首先就是民心,这件事交给俞翠山,加强每家每户的洗脑工作,让他们的意识里只有赵四小姐和李侯爷。
然后,打出为朝廷分忧解难的口号,持续接收各省流民。
因为打着为朝廷赈济天下的幌子,朝廷也不会对蓝田县起疑。
剩下的就是以屯田的名义继续募兵,表面上是开荒屯田,实则是广积粮高筑墙,方便未来称王。
和致斋写好了公文,朱昉确定无误之后,上报了户部。
六部和内阁经过一番协商,同意了蓝田县的做法。
蓝田县各大支柱产业都缺人,流民都由蓝田县接收也是好事。
至于扩建城池,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
人口越来越多,扩建城池也在情理之中。
唯独张子房,怎么看都觉得这里面有文章。
但他没有点破,只是以老师的名义给俞翠山写了一封信,询问关于蓝田书院目前的教育情况。
对此事最上心的就是赢世民,好闺女为他分忧,简直开心得不得了。
大手一挥,立刻让常涂前往工部传达旨意:蓝田县所需各种矿石,不限量供应。只要火器监吃得下——那就给!
大军开拔之后,屯田工作和建造大棚等事务就交给了宋老三和李文忠。
该学习的种田技能,他们都已经学到了,未来几年屯田就靠他们了。
唯一遗憾的是,玉米的种子至今未能育种成功。
闲来无事,李北玄去了大棚。
天气转冷,蔬菜瓜果长势很好,收获也能卖上价格的时候。
石友城正在种地,像是土豆却又不是,是一个紫色的短粗胖一样的东西。
赢丽质满眼奇怪,“这是什么东西?能吃吗?”
“番薯。”李北玄悉心地解释道,“这东西和土豆差不多,也是高产能代替主食的粮食作物,是刘睿他们从海外带回来的。”
番薯这东西,亩产量是麦谷的二十倍,是水稻的十倍左右。
和土豆差不多,寻常的庄户只需要种上一两亩,就能养活一家人。
李北玄从靴子里抽出来一把匕首,在番薯发芽的地方切成小块,放进了泥土中。
赢丽质坐在一旁,若有所思道,“从古至今,都是北方南下袭扰中原,为何我们中原很少主动北征呢?”
“因为打家劫舍,是无本的买卖。游牧民族从小就学习骑射,水源在哪里就是他们的牧场。中原军队作战,都是几万人起步,耗费钱粮无数。况且培养射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游牧民族南下本质上就是因为穷,穷邻居的眼睛自然要盯着狗大户。被动防御的消耗,和北征的消耗比起来微乎其微。最重要的,匈奴灭了、突厥灭了,除了掌握了丝绸之路,又得到了什么呢?”
“即便是打赢了,穷逼依然是穷逼,狗大户依然是狗大户,除了所谓的彪悍战绩以外,中原人什么都得不到。想要控制关外,就要建造各处城池。依靠源源不断的钱粮去维持关外的稳定。可久而久之就给朝廷增加了很多负担,安西都护府没落,其实和国力有直接关系。最重要的,关外的土地不适合农耕,占领了也没用啊。匈奴没了会有突厥,突厥没了会有薛岩陀,薛岩陀没了很可能又出现一个大部落。”
听着李北玄的分析,赢丽质更加不解了,“可如此下来,不就成了反复的拉锯战了吗?剿灭一个部落,还会兴起另外一个部落,这不就陷入一个死循环了吗?就没有一个办法,能彻底让这群土匪强盗覆灭吗?”
“当然有办法。”李北玄笑道,“你手中的红薯,以及我们正在普及全国的土豆,都可以在关外种植。但自家的百姓都吃不饱,岂能先在关外普及?”
“我明白了。”赢丽质恍然大悟,“你让人给安北都护府运去大量的土豆种子,就是想让安北都护府种植土豆,然后鼓励百姓迁徙过去。这样各大都护府就能实现自给自足,给朝廷减轻负担。再经过几代人的通婚,游牧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他们的骨子里也只会留下种地的执念。”
“粮食这东西,除了能养活更多人口,也会刺激士绅地主,激发他们对土地的渴望。为什么会有主和派?不是因为他们软骨头,而是大规模的战争,对他们没有一丁点的好处。征兆民夫壮丁全都去了北方,他们家中的良田谁来种植?”李北玄擦了擦匕首放回原处,“我朝的士绅地主都不是啥善茬,往往为了一口井、一处水源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械斗。所以,你和他们说打下漠北之后,谁开垦出来的田地就归谁,他们会主动迁徙人口过去。”
“果然,熙熙攘攘皆为一个利字啊。”赢丽质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从黄河流域巴掌大的土地,到现在的万里江山,真以为中原的富庶之地是老祖宗们靠仁德感化来的?为什么不继续扩张了?是因为没有利益。当一块地有利可图之后,才会大规模地用兵。”李北玄抿了一口茶,“国与国之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仁义道德,如果关外像楚国那么富饶,早特么就开始打国战了。”
“我明白了。”赢丽质恍然大悟,“归根结底,还是粮食,只要能种田的地方,就已经打上了中原人的烙印。”
“对!只要关外能种田,再顺带着治理一下风沙……书生们会翻遍史书,帮朝廷找到开战的借口和理由,逼着朝廷去开疆扩土。史书是什么?史书就是文化人记账的小账本呀!”李北玄略带遗憾,“辽东那地方,是最适合种玉米的,产量是关内的两三倍……只可惜玉米至今没有育种成功。”
赢丽质对着李北玄眨眨眼,她完全“理解”了李北玄的意思:平女真,灭辽东,种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