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察相篇》主要探讨了通过观察人的相貌、神态等来判断人的命运和性格等,为用人提供参考。以下是相关讲解:
察相的依据
古人认为命运和相貌存在一定联系,就像声音与回音,人的心理和神志会对即将来临的忧喜有超前感应,并在面容上首先表现出来。例如扁鹊能看出蔡桓公不久将死,楚国大夫申叔见到巫臣就知他会娶夏姬。
历史事例
《左传》记载,周内史叔服到鲁国,公孙敖让他为两个儿子看相,叔服称谷下颌丰满,子孙能在鲁国兴旺。《汉书》中,汉高祖封刘濞为吴王时,觉得他相貌有谋反迹象,警告他不要作乱。这些事例说明看相论士由来已久。
相人的方法
《长短经·察相篇》中提到一些相人的具体方法,如通过观察人的动作姿态来判断其适合的官职,动静似龙的人可做文官辅佐,动作似虎的人可做将军,动作似牛的人可入阁为相,动作似马的人可做武官辅佐,动作似狗的人可做清官或一方诸侯。
需要注意的是,《长短经·察相篇》中所讲的察相之法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历史局限性,其中的观点不能被现代科学所完全证实。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来认识和评价他人,而对于古代的察相术等内容,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和了解。
以下是对这两个典故更详细的介绍:
叔服相公孙敖之子
- 背景: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各国对周王室的使者仍较为尊重。周襄王派内史叔服到鲁国参加葬礼,这一事件引起了鲁国贵族公孙敖的注意,公孙敖听闻叔服善于相面,便想让他为自己的儿子看看相,以了解儿子们的命运前途。
- 经过:公孙敖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谷和难引见给叔服。叔服仔细观察后说,谷可以供养公孙敖到老,难可以安葬公孙敖,并且谷的下颌丰满,他的子孙必定能够在鲁国兴旺起来。
- 影响:这一事件在当时的鲁国贵族圈中可能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它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相面之术的信任,也从侧面反映了贵族们对家族兴衰的关注和担忧。对于公孙敖家族来说,叔服的话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两个儿子的培养和期望,同时也成为了家族中的一个重要传说,被后世子孙所铭记。
高祖相刘濞
- 背景:汉朝建立初期,刘邦为了巩固统治,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诸侯王。刘邦的侄子刘濞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中表现出色,立下战功。当时淮东地区的吴、会稽人轻佻、强悍,刘邦考虑到需要勇武的诸侯王来镇服这一地区,而自己的儿子们都还年幼,于是决定封刘濞为吴王,镇守三郡五十三城。
- 经过:在举行封王仪式后,刘邦召见了刘濞,仔细观察他的相貌后,觉得他有叛反的面相,心中有些后悔,但此时已经拜王授印,不便收回成命,于是刘邦特意告诫刘濞,让他去了吴国之后千万不能有叛乱之心,刘濞唯唯诺诺地发誓不敢反叛。
- 影响:刘邦对刘濞面相的判断以及对他的告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刘邦作为统治者对诸侯势力的担忧和警惕。而刘濞在后来的日子里,随着势力的逐渐壮大,最终还是发动了“七国之乱”,这似乎也印证了刘邦当初的担忧。不过,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更多是一种巧合,或者是后人根据历史结果对刘邦相面这一事件的附会和渲染,缺乏科学依据。但无论如何,这一典故成为了《长短经·察相篇》中用以说明通过相面可以预测人命运走向的一个重要例证,同时也在历史上成为了人们讨论面相与命运关系以及统治者如何防范诸侯叛乱等问题的一个经典案例。
《长短经·察相篇》在历史上主要应用于人才选拔和政治决策方面。
人才选拔
《察相篇》中的相人方法为人才选拔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例如在古代的官员选拔中,一些选拔者可能会观察候选人的相貌、神态、举止等,来初步判断其性格特点和潜在能力。虽然这种方法缺乏科学依据,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与其他考察方式(如品德、才能、学识等方面的考核)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对人才的综合评价体系。像公孙敖让叔服为儿子看相,叔服称谷下颌丰满,子孙能在鲁国兴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孙敖对儿子们的培养和期望。
政治决策
在政治生活中,统治者或政治家也会运用察相的理念来判断他人的忠诚度和潜在威胁。如刘邦封刘濞为吴王时,觉得他相貌有谋反迹象,警告他不要作乱。这反映了刘邦对诸侯势力的担忧和警惕,察相成为他判断刘濞是否可能对政权构成威胁的一种方式。尽管这种判断并不科学,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对统治者的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统治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潜在的政治风险。
此外,《长短经·察相篇》中的思想也可能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帮助人们初步了解他人,以便更好地与人相处、合作或应对各种人际关系。但需要明确的是,察相术缺乏科学依据,其结论往往带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在现代社会,我们应依靠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来认识和评价他人。
《长短经·察相篇》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面术相关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 理论丰富:《长短经·察相篇》中相面术的理论为后世相关作品提供了参考。如《麻衣神相》是现存最早对人体相貌进行系统叙论的相术着作,其通过观察人的面相、身体、话音、神情等方面来判定人的形态、习性以及生活气色,进而推断人的命运。这种通过多方面特征来综合判断人的方法,与《长短经·察相篇》中察相的理念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继承性。
- 观念传播:《长短经·察相篇》中命运和相貌存在联系的观念,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例如《三国演义》中对刘备“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描述,暗示其有帝王之相,命运不凡。这体现了通过外貌特征来暗示人物命运的创作手法,与《长短经·察相篇》中的观念相符。
人物塑造方面
- 增添神秘色彩:后世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时,常借助察相相关内容增添神秘色彩。如《水浒传》中对公孙胜的描写,“头绾两枚鬅松双丫髻,身穿一领巴山短褐袍,腰系杂色彩丝绦,背上松纹古铜剑。八字眉,一双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胡”,其外貌特征暗示了他的神秘身份和非凡本领,让读者对其产生好奇和敬畏之感。
- 辅助性格刻画:作者会通过人物的外貌特征来反映其性格特点,这与《长短经·察相篇》中通过相貌观察性格的理念有相通之处。像《红楼梦》中对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描写,展现出她精明能干、泼辣狠毒的性格特点。
主题表达方面
- 命运观念的强化:《长短经·察相篇》中命运天定的观念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强化了作品的主题。如《金瓶梅》通过对西门庆等人物外貌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因自身性格和行为导致的命运结局,暗示了命运与个人特质之间的联系,传达出一种命运无常、因果报应的思想。
- 对人生的思考:受《长短经·察相篇》影响,一些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相貌和命运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如《儒林外史》中对众多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不同相貌和性格的人物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起伏,让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长短经·察相篇》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中的察相术缺乏科学依据,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创作手法存在于文学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