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嫔你话多了。究竟是养病,还是旁的什么,大家心里可都如明镜似的。”华妃娇笑着,下一秒,她收敛了笑意。
江如吟轻飘飘的开口,“华妃姐姐莫不是糊涂了。皇上有旨,让皇后娘娘在圆明园养病,天下供之。皇上说了,皇后娘娘是病了。”
华妃脸色微沉,江如吟则风轻云淡。
这个关头,没人敢说什么。齐妃像是看不见尴尬的气氛似的,明明身至妃位,此刻却站起身来,勉笑道,“芳妃娘娘说的是,自然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华妃娘娘执掌六宫,许是一时忘了。”
江如吟看着她,心中叹气:齐妃真是害怕的昏头了,两边讨好,也不怕翻了车。
勉强也算是个台阶,华妃抿了抿嘴,刚要开口,甄嬛抢先了一步。
“华妃娘娘倒也没说错,齐妃娘娘莫不是知道什么不成,怎么强行叫华妃娘娘改口呢。”
自齐妃出现的那一刻,甄嬛恨恨的目光便长久的停留在她上,此刻更是出声呛她。
华妃勾唇,得意洋洋的看了眼江如吟,红唇轻启,慵懒的声音流泻而出:
“看来后宫的人心之向,已是十足的分明。”
强撑着身体过来,一直沉寂默然的安陵容冷不防冒出一句,“皇上放心芳妃娘娘,所以才会叫芳妃娘娘与华妃娘娘一同执掌宫务。两位娘娘自然是人心所向。”
华妃笑容微顿,心里默念了句:‘看你可怜,不跟你计较。’
然后幽幽看向江如吟,“芳妃今日打扮甚是富贵,只是满头金玉未满俗气,看你耳戴的这南珠,这么小,是不是有些失调了?”
末尾的楼慵儿低下头,双手交叠于小腹,叫人看不出情绪。
江如吟嗤笑一声,纤长的手指抚过发侧。
珐琅掐金丝的护甲与发髻上华美的金光相映,温玉散发着盈盈润色,柔和了赤金的耀目光辉。
“若物物都极尽奢侈,岂不是让人太过目不暇接了。两相争斗,更是失了其本身的美。不如一主一辅,相得益彰,才是绝佳的美妙。”
江如吟偏头看华妃,
华妃眯眼:‘她好像有什么其他的意思。’
于是华妃看向温嫔,温嫔接收到视线,尴尬的咳了一声,小心翼翼的看她:
‘娘娘真要我当众说?’
华妃翻了个白眼,清了清嗓子,“好了!”
“本宫治理六宫,向来心奉铁拳铁腕铁石心肠,若有人犯错让本宫知道了,可别怪本宫无情!”华妃凤眸微眯,满意的看过每一张或怨念、或高兴、或平静的脸。
末了,华妃凉凉看了江如吟一眼,“芳妃既然谨遵宫规,可别拖了本宫后腿。”
江如吟微笑,“自然。”
离开清凉殿,江如吟对安陵容温声道,“你不宜过早走动,早些回去休息。待养好了身子,才能带着弘宁搬去杏花春馆,也好尽早行册封礼,给弘宁更强大的后盾。”江如吟声音渐低,却字字清晰传入了安陵容耳中。
安陵容勉力微笑,嘴角扯出一个难看的弧度。
“那臣妾就先回茹古涵今了。”
锁春冷漠的看着安陵容的背影。
见江如吟与安陵容说完了话,欣贵人走上前来,“娘娘,嫔妾的映水兰香与上下天光极近,不知可否一睹上下天光之景。”
江如吟点了点头。
随着江如吟一行人远去,那答应与苏答应紧贴着,苏答应恨铁不成钢的问那答应,“你怎么不过去?”
那答应眨了眨眼,“我看你没去,我也不敢。”
......
......
上下天光临后湖建两层楼阁,两翼曲桥架湖 , 蜿蜒百尺,并在桥上建有亭、榭。凭栏俯瞰,大有登岳阳楼所见洞庭湖之胜概 , 上下水天一色,水天上下相连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澄澈无比。天空湛蓝如洗,那悠悠的白云似般飘浮着,倒映在湖中,上下天光在此刻完美交融。阳光倾洒下来,湖面上波光粼粼,仿佛万千碎金在闪烁,与天上的光辉相映成趣,微风拂过,水波轻漾,那水中的天色也跟着摇曳起来。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上下天光真是无可挑剔!娘娘您在皇上心中真是头一份的啊。”欣贵人啧啧称奇,眼中满是艳羡。
“原来欣贵人也通晓诗书。”江如吟略感诧异。
欣贵人无奈道,“后宫日子漫长,嫔妾也只是东读一句,西读一句罢了。”
两人于正殿落座,一行宫人捧着各式托盘鱼贯而入。
“贵人这是?”江如吟佯装不知。
“一些小礼物,来恭贺娘娘罢了。”
江如吟面皮一肃,“欣贵人这是何意?本宫代皇后娘娘执掌宫务,自是应该自身作责,怎好收这些东西?”
欣贵人讪笑,“不是什么值钱东西,娘娘尽管笑纳便是。”
她一一掀开红绸,“这是盐津乌骨鸡最适合煨汤给六阿哥喝了,还有这木瓜,可是女子大补之物!还有这苹果,这竹荪,花椒......”
欣贵人如数家珍,江如吟轻咳一声,“好啦,贵人请坐。”
“乌骨鸡和木瓜,似乎是御膳房和上供之物。”江如吟道。
欣贵人苦笑,“嫔妾的父亲是昭通知府,所以每每上供之时,嫔妾总会多得一些。皇上也只有这点事上关照嫔妾了。”
江如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皇上没有去看谦嫔,心里却是时常念着的,你不妨给谦嫔、弘宁送一些。华妃执掌宫务,木瓜美容养颜,她会喜欢的。”
欣贵人连连点头,“多谢娘娘提点。木瓜臣妾是预备着给各位娘娘送些的,只是去年家乡遭旱,我也没有多得。”
她又道,“今年,臣妾得了七个,华妃两个,您三个。”她朝江如吟挤眉弄眼。
江如吟点了点头,她依稀记得,华妃与自己一人三个,齐妃、莞嫔两个,温嫔、敬嫔、谦嫔一人一个。皇帝自己留了十个,除去赏人的十余个,余下的八个送回紫禁城给了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