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光同志好。”
“领导好。”
“延光同志,早。”
刚上班,一路走过,偌大部门所有人都在向他打招呼。
许延光,华夏中央文化部部长。
这个位置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终点,但也才是他的暂栖之地。
“延光同志。”刚走入办公室,里面便有身穿制服的人在等他,见了之后立马过来握手道:“老领导要见你,有时间吗?”
“老领导最近怎么样?”
“刚辞去要职,目前正在调理。”顿了顿,来人小声道:“要有机会,你也劝劝老领导,不要再迟疑了,大家都在等着呢。”
许延光怔了怔,皱眉一闪而过,应了声。
上层的事,并没有底层想的那么简单。
有些反正本来早就要落实的,他曾也以为领导犹豫的原因,是顾及太多。
可经过和许灼的聊天他明白,治大国如烹小鲜,乡野怎么折腾都行,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每一个策略都是天翻地覆,且有些事,只是利于部分人,所以这些人才支持着。
恰恰因为这样,所以老人才迟迟不肯做出决断。
小片刻,机关办公处便到了。
有时候辞职,不意味着离开中枢。
许延光也很快在书房见到了这位长了自己一辈的老人,也就是他的老领导。
老领导坐在沙发上,眼角带笑,颇为平和,抬手示意了下。
这种笑,往日里总让他有种亲近又有点威严,会主动保持距离。
但和许灼相处的这些天,他也发现,那孩子也是这种笑。
且这种笑的背后,总有着许多事,许多事……
“您辛苦了。”他立正行礼,恭恭敬敬说道。
老领导操着一口乡音,笑着摆摆手:“这么严肃干什么,坐。”
这年头普通话还没完全普及,何况大部分干部崛起都是在普通话政策落实前,大部分人都操着一口乡音,如果有人说话口音很偏普通话,那不用想,基本就是北方人。
“诶……”
“文章我看了,内容很不错,鞭辟入里。延光啊,你笔力又长进不少。这文章确实是一把好刀子,能切一切眼下的问题。”
“您过誉了,一直夸我,我都不好意思,我能力有限,有自知之明,做得不对、不好的地方,您一定得批评,也好让我进步进步。”
他笑着摆手:“延光,我说真话。就是你这言辞,还是有些软。态度要重一些,语气要轻一些,姿态要低一些。”
没基础的人,是没办法聊下去的。
所谓态度,就是代表了顶级的情绪。
语气,则是用词上要更收敛些。
姿态,则是用词上要更加亲民一些,让百姓也看得懂。
“诶,您说的是,我回去改改。”
“不过,你的文章的确进步很大,很大。换做先前,我也不想说你。但这次你有进步,这意味着你可以更进一步,难能可贵。”顿了顿,领导继续道:“这次你下江南回来,就连夜写了这些东西,想来是有所收获吧?易城那儿的情况,是不是真就和文章中说的那么严重?”
“基层还是非常扎实的,人民也很朴实,下级公社和上级公社的面貌,也很不错,就是风气上确实不好。这个风气,一来是我所感觉到的,就是……人民还不富裕,但……还是太悠闲。二来么……就是我写得那样,这事儿我可以举一些真实案例,要是您有时间的话。”
灵道笑了,虽然年纪大,但眼睛很明亮。
“延光,出去一趟,胆子小了不少,看起来吃了点亏哟……”
“嘿嘿,真的长世面了。”
“我这一生,什么没见过?有些话你又不是不会说,我又不是不知道,讲实话就行咯。你说的,我知道,那时跟着大部队,不是人情世故,就是事故故事。当时没有多想……我想通,也不是以前就明白的,还是当时场内干净之后,看着局面,看着一双双指望着我的眼睛,我才明白的。那之前啊,我胆子也大,说干到底。可那时候,我忽然间明白过来咯,有些事情可不兴冲啊。延光,说说你为啥要写这两篇文章吧。”
“其实理由也很简单……我……”
“说心里话,实话,这样我才知道怎么做,都是同志,你怕什么?”
“唉……我不怕领导您,只是怕……担心您难做。以前,我也觉得有些事有问题,国家正需要建设呢,想要发展没知识怎么行?知识就是力量啊。可这次下去看了一趟后就发现,是我太傲慢了。从大格局看,那些下去的虽然吃了苦,可这算什么苦?咱们华夏多少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为了让他们插队,还要挤一口吃的给他们。他们是养尊处优惯了。读那么多书,不能让田里多出一株谷子,不能让养的鸡少发些鸡瘟,不至于前面投入养鸡的本钱说亏就亏,不能让距离医院几公里的老百姓突发疾病得到诊治,这样的书又有什么用?尽管风气不好,可百姓不会刮风,有些人下去后利用见识和能力,也很好地帮了农村。假使说统计出来,有六成人没说话,发挥了作用,四成人没做什么事,就在那一个劲说,那风气自然是以这些人为主。他们一回来,是好事么?”
许延光卯着一口气说完心里话,后背湿了。
他忐忑地看着领导,又有些畏缩低下头。
说不害怕是假的。
领导却始终笑呵呵点头,看不出态度变化。
“延光,你能看到这些我很开心……我和你一样的时候,也没你看到的那么多。有些事也是最近想通的——下面这些人屈尊基层,弯腰太久,回来了都想抬头挺胸……你这两篇文章,真是及时雨,这么一弄,回头也正好能灭灭火气。对于目前情况,有新想法没有?”
“有……有……有一些。”
“这个一些,有点多吧,呵呵……”
“呵呵……那个领导……回头我再写份报告吧,不能耽误您宝贵时间。”
“不急,还有件小事。”领导提醒道:“我想让你找两个人,一个是《江南晚报》上那红遍大江南北的《斩仙》的作者,还有个是最近新式广播剧《海城旧事》的作者。我也是才想到的。如今风气既然有问题,那堵不如疏,打开口子看看。前些天,胡风那事已经放出信号了,瞧瞧情况。来年再见下香江那些才子,把这口子彻底打开。不过那之前,我想瞧瞧这两人……怎了延光?”
领导说着说着,就发现许延光脸色不对。
问完后,许延光好像僵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