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再次拱手行礼,但依旧没有低头。
他沉声道:“臣无礼,但臣有一问,想问陛下。太祖驾崩,众王奔丧,为何独留本王不允?”
他的话音刚落,张紞便站出来沉声说道:
“大胆,燕王!朝廷法度自有朝廷决定,为臣之道当恪守本分。
而太祖临终有言,诸王不必奔丧,你如此质疑朝廷、质疑陛下,是何居心?”
朱棣闻言,脸上顿时露出愤怒之色。
他瞪大了眼睛,脖子上青筋毕现,仿佛要将满腔的怒火都发泄出来。
他紧盯着朱允炆,声音中充满了不满和质问:
“那为何独留朱咱棣一人不允?难道是朝廷故意欺负咱朱棣么?”
他的话音一落,整个奉天殿顿时陷入了一片寂静之中。
而此时的朱棣似乎已经失去了理智,他愤怒地挥舞着手臂,声音越来越大:
“咱朱棣自问对朝廷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任何不臣之心。
为何太祖一驾崩,就独留咱一人在外?
自古孝道大于天,臣的大哥、二哥、三哥都不在了,臣乃太祖诸子之长。
岂不闻民间老父亲逝去,都有孝子侍奉,为何到了臣这里行不通了,这难道就是朝廷对咱的待遇么?”
他的声音在奉天广场之上回荡着,震得众人耳朵嗡嗡作响。
然而,就在这时,朱允炆却突然开口了。
他声音温和而坚定地说道:
“四叔休怒,自太祖皇帝驾崩以来,朕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几次昏厥过去。
当朕从悲痛中走出来时,才发现只有四叔您还留在外面。
朕已经处理了,那个不知所谓的官员。
朕心中十分惭愧,觉得委屈了四叔您。
朕记得小时候,四叔您是最疼朕的。
那时候父皇忙于政务,四叔您却总是抽空陪朕玩耍。
那时候的朕,跟四叔您最为亲近,四叔,您真的不能原谅侄儿这次的疏忽么?”
他的话音一落,整个奉天殿广场之上再次陷入了寂静之中。
所有人都被朱允炆的话所震撼到了,他们没想到这个年轻的皇帝竟然会如此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过失,并向朱棣表达歉意。
而朱棣也被朱允炆的话所打动,他愣在原地,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他看着眼前的这个侄儿,心中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既感到愤怒和不甘,又觉得有些感动和无奈。
最终,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躬身行礼道:
“臣,朱棣拜见吾皇,吾皇万岁。”
他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却充满了坚定和力量。
而那些站在平台上的诸王们,此时则是一脸失望地低下了头。
他们原本以为朱棣会趁机发难,没想到最后却是以这样的方式收场。
朱允炆看着朱棣行礼完毕,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这一次的交锋算是过去了。
他微笑着说道:“四叔免礼。”
随后,朱棣便退后一步,站到了诸王之首的位置。
他的脸上虽然依旧带着一丝不甘和愤怒,但已经没有了之前那种狂悖的神态。
而朱允炆则继续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地看着下方的群臣和诸王们。
朱棣的这次表现,就像战场之上的前锋大将,充分表现出来一个莽夫的样子。
然而这种莽夫的行径,虽然有对皇帝不敬的事实,但是谁叫人受了委屈呢?
同时,朱棣的地位放在那里,就像他说的作为目前的朱明皇室的诸王之长,皇帝的长辈。
你皇帝做事本来就是理亏,虽然有朱元璋留下的遗诏,但是从诸王进京奔丧的时候,这个遗诏就不能拿出来说事了。
所以,朱棣抓住这一点,选择在早朝的时间点,突然间的发难。
这件事情,朝中大臣没办法掺和,谁掺和谁死,怎么让燕王不要奔丧是你说的么?
来,拉出去斩了,给燕王消消气,给燕王正正名。
在这礼法孝顺大于天的规则之下,那个不长眼的大臣,出来掺和这事都是一个很大罪名。
只要朱允炆自己能解决,这也是朱棣抓住这一点发难的原因,他在逼着朱允炆认错。
那么,这样以来,就给了自己正名,不是我朱棣不孝,而是你皇帝和朝廷的问题。
随后,朝会又回归了正常,朝会结束之后,朱允炆只是召燕王朱棣,进入谨慎殿。
聊了一些毫无营养的话题之后,就让燕王回到了,在京城之中的府邸。
翌日,钟山孝陵,晨曦初露,微风轻拂。
朱棣一身孝服,面色凝重,身后紧跟着他的三个儿子,他们同样面带悲戚,默默跟随。
一路上,朱棣跌跌撞撞,似乎心中的悲痛已让他无法稳步行走。
他穿过层层殿堂,终于来到了享殿之中。
此刻的他,已是泪眼朦胧,神情悲怆。他猛地跪下,膝盖重重地撞击在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的头不断地磕向地面,仿佛要将心中的悲痛全部倾泻出来。
“爹,孩儿不孝,老四,终于来见您了!”
朱棣跪在空旷的享殿之中,放声大哭,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和自责。
他的双肩颤抖,泪水如同断线的珠子般滚落,落在坚硬的地板上,发出轻微的响声。
“爹,您知道吗?
孩儿没有遵守您的遗诏,没有安心留在封地,还是忍不住奔赴而来。呜呜呜...”
他痛心地低泣,每个字都仿佛从心底挤出,充满了愧疚和痛苦。
空旷的大殿里,只有朱棣的哭声在回荡,那悲痛的声音在空旷的空间中扩散,仿佛连空气都被染上了哀伤的色彩。
大殿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石板,都似乎在静静地聆听着他的哭泣,感受着那份无法言喻的悲痛。
他的眼泪如同流水般流淌,仿佛要将心中所有的悲伤和自责都倾泻出来。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愧疚,他知道他违背了父亲的遗愿。
但他也明白,他无法抗拒那权力的诱惑,无法割舍对皇位的渴望。
朱棣的哭声渐渐低沉,但他的心却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
自从接到朝廷允许他入京吊唁的召令,朱棣的心情就异常复杂。
他与姚广孝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讨论,试图理解这其中的深意和可能的风险。
初接到召令时,朱棣感到错愕和难以置信。
因为他之前曾经试图千里奔丧,却被梅殷拦下,几番哀求都无果。
如今,朝廷却突然允许他进京,这其中的转变让他感到疑惑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