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充满激烈辩论和思想碰撞的热闹朝堂,如今变得异常安静,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以往大臣们据理力争、各抒己见的声音消失无踪,只剩下武媚娘和酷吏们偶尔响起的冰冷话语在空旷的朝堂中回荡。
大臣们低垂着头,目光躲闪,在面对武媚娘的询问时,只是唯唯诺诺,不敢提出任何不同的意见。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恐惧和无奈,曾经的豪情壮志早已被残酷的现实磨灭殆尽。
在一次朝会上,武媚娘提出了一项关乎国家税收的重大决策。她面无表情地扫视着群臣,等待着回应。然而,朝堂上竟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无一人敢站出来发表看法。
武媚娘的目光越发凌厉,再次问道:“众爱卿对此决策,可有异议?”
大臣们身体微微颤抖,依旧无人敢出声。
这时,一位稍微胆大些的大臣李勋抬起头,刚想开口,却在接触到武媚娘身旁酷吏来俊臣那凶狠的眼神后,瞬间又低下了头,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武媚娘见状,心中冷哼一声,再次说道:“难道诸位都没有想法?朕需要你们的谏言。”
大臣王越鼓起勇气,向前迈了一小步,刚要说话,却被身旁的同伴赵方拉住衣角,示意他不要多嘴。王越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武媚娘脸色阴沉,提高了声音:“平日里你们不是都能说会道吗?如今怎么都哑巴了?”
群臣纷纷跪地,齐声说道:“陛下圣明,此决策甚善,臣等无异议。”
武媚娘心中虽知这是酷吏造成的结果,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对此视而不见。她冷冷地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照此执行。”
下朝后,几位大臣聚在角落里小声议论。
大臣赵启说道:“这朝堂如今变成这样,真是令人心寒。”
大臣孙峰附和道:“是啊,可又能怎样?谁敢忤逆陛下和那些酷吏?”
李勋叹气道:“我们身为臣子,不能为国家建言献策,实在是有愧啊。”
王越无奈地说:“形势所迫,我们也是无可奈何。”
大臣钱宇说道:“这样下去,国家前途堪忧啊。”
众人皆沉默不语,脸上满是忧虑。
在另一个地方,几位老臣也在为此事忧心忡忡。
老臣陈宽说道:“想当年,朝堂之上何等开明,如今却……”
老臣林正摇摇头:“这都是酷吏当道的恶果。”
陈宽气愤地说:“陛下难道就真的看不到吗?”
林正压低声音:“陛下或许心中有数,但为了权力,只能牺牲我们这些臣子了。”
陈宽长叹一声:“可悲,可叹!”
一日清晨,阳光透过重重宫阙洒在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武媚娘端坐在御书房内,她身着华丽的凤袍,头戴璀璨的珠翠,美丽而威严。在她身旁,围绕着几位亲信大臣,正低声商议着国家大事。
其中一名亲信周祥拱手施礼后,忧心忡忡地开口道:“陛下,近来朝堂之上群臣皆噤若寒蝉,对于您所做出的各项决策只是一味地顺从附和,此绝非良兆啊!”
武媚娘听闻此言,蛾眉微微一蹙,面露思索之色:“朕自然知晓此事,然而当下若是贸然放松对那些酷吏的掌控和利用,只怕会动摇朕在朝中刚刚树立起来的无上权威。”
另一名亲信面带忧虑地接着说道:“可是长此以往下去,恐怕会致使朝廷渐渐流失掉那些真正德才兼备、忠君爱国的贤能之士呀。”
武媚娘沉默不语,陷入了短暂的沉思当中。少顷,她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说道:“暂且不必理会这些,待到朕手中的权力彻底稳固下来之后,再来思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吧。”
众亲信齐声应道:“陛下圣明!”
与此同时,在繁华热闹的京城街头巷尾,普通百姓们也都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地谈论着朝堂最近发生的种种变化。
只见一位年轻的书生孟云手摇折扇,一脸悲愤地慨叹道:“如今这朝堂之上鸦雀无声,人人自危,实乃我大唐之国不幸啊!”
旁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孙义捋了捋胡须,摇头叹息道:“唉……吾等只能期盼着早日能够有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之贤臣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改变眼前这令人忧心的局面呐。”周围众人闻言,皆是频频点头称是,脸上尽是无奈与焦虑之情。
在一家茶馆里,几个百姓也在谈论着。
百姓李明说道:“听说朝堂上现在大臣们都不敢说话了,这可怎么得了?”
百姓王强附和道:“就是啊,也不知道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百姓张华叹气道:“希望能有个好官出来为咱们做主。”
在书院里,几位学子也在交流。
学子陈飞说:“如此下去,国家的未来堪忧啊。”
学子刘浩接话道:“我们若有朝一日能入朝为官,定要改变这现状。”
整个国家仿佛都沉浸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等待着改变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