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没有在学校找工作,人生地不熟,短暂借住后开始了独立生活。
平房一间,小四合院模式,却不是真正的四合院,厕所使用的是公共厕所,就在正对门偏一些的外边。生活起来还算方便,室内什么都没有,纯粹的租房子。
七拼八凑后,床不是真正的床,砖头叠垒上面架一张厚的木板;布料简易衣柜,采购了一张折叠小四方桌,没有厨房,没有客厅,没有卫生间,干巴巴的四面墙,就这样开启了步入社会后的人生。
所谓的“床”其实根本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床。它只是由一些砖头随意堆叠而成,然后在上面架了一张厚厚的木板而已。这张“床”不仅看起来摇摇欲坠,而且睡在上面也让人感觉十分不踏实。
至于衣柜,也只是用一些布料简单地拼凑而成,既不美观也不实用。而那张所谓的“折叠小四方桌”,更是让人无语,它的质量非常差,稍微用点力就可能会坏掉。
更糟糕的是,这个房间里没有厨房、没有客厅,甚至连卫生间都没有。只有那四面光秃秃的墙壁,让人感觉异常的压抑和枯燥。
就这样,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开始了步入社会后的人生旅程。
因上半年实习在本单位,所以直接进入这家公司工作了。一没人脉,二没渠道,三没外在优势,只能起点低,虽然不是一般的低,但终归有了一份收入来源。
不要有丝毫的疑虑,这绝对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然而我的内心却依旧充满了快乐。每天,我都会按时去上班,然后紧跟着团队一同外出工作。当然啦,我们的工作地点主要还是在城市内部,很少有机会去外地出差。基本上,我们所负责的项目都集中在这座城市里。
在工作中,我们始终遵循着“党指挥枪”的原则,上级指到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不过呢,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也会经常出现一些小错误。但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遭受他人的冷眼和冷嘲热讽,似乎也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他总是表现出一副呆呆傻傻的样子,仿佛对周围的世界毫无察觉。这样的形象,任谁见到了都会忍不住想要欺负他一下,更别提他那毫不机灵、毫无生气的神情了。
这是一家很小很小的公司,城内外出项目比较少,因此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办公室度过,也注定了要和同事共处。
一整天下来,都感觉自己好像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仿佛存在着一道无法跨越的缝隙,将与外界分隔开来。这种进入感的缺失让人感到十分不适,就好像并不属于这个地方一样。
就在这时,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或许在哪里上大学,最好就在哪里工作。毕竟,那座城市对我们来说是熟悉的,我们已经在那里度过了几年的时光,对它的环境、文化和人际关系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一来,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也更容易适应新的生活。
进一步思考,发现这个道理其实是可以反推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计划在某个城市工作和生活,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在那个城市的大学就读。这样,我们可以提前熟悉当地的情况,建立起自己的人脉网络,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是适应一个城市的过渡阶段。最好的模式是在大城市上学,在大城市及以下工作生活;最不划算的模式是在中等城市上学,在大城市如北上广工作生活。
这两种待遇的差异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就如同天堂和地狱一般,一个是充满光明和幸福的地方,另一个则是无尽黑暗和苦难的深渊。而对于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们来说,这种差异所带来的冲击更是巨大无比。
他们原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境中,那里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质朴和纯真。然而,当他们踏入城市这个繁华的世界时,一切都变得如此陌生和遥远。
城市的喧嚣、繁华与农村的宁静、质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农村孩子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稚嫩气息,在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他们需要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这种适应过程就像是一场痛苦的剥离,将他们身上的稚嫩气息一点一点地剥离掉。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孩子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困难,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口音、穿着或者行为举止而受到他人的嘲笑和歧视。这些负面的经历会让他们感到自卑和无助,甚至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
然而,正是这种强烈的剥离感,让农村孩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他们不得不逼迫自己快速成长,学会在城市中生存和立足。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泪水,但他们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就那样经历着,懵懂着,挨受着,无忧无虑的过着。盘算着自己的小日子,房费、水电费.......各项支出后剩余多少,除了吃饭,计划着买些衣服,也让自己存点钱。
平淡无奇,错漏百出两个月后,经公司经理点拨,说11月份是大公司所招聘的高峰,让投递简历试试。
说是大公司待遇高,可能面临外地出差较多。没有朋友,没有网络,仿佛与世隔绝的原始人,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以为那就是太阳出没的方向。
自打在这家小公司工作,不论实习还是正式成为员工,一直都得到这位女经理的照顾。还记得初次相识不几天,她就说,发现你跟别人不一样。
于是把自己的餐卡充上钱,快用完的时候经理再续上,每次大概充值100左右,她说刚工作挣得还不多,退休再返聘,没有经济压力,能多帮你点儿就多帮你点儿。那时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