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车间里响起一片欢呼,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喜悦中时,辐射检测设备再次发出警报。
原本不断上升的辐射值突然骤降,但这并不是好消息。
因为铅制防护罩在辐射值骤降的瞬间出现了卡滞,一半升起一半落下,卡在了中间位置。
辐射虽然暂时停止上升,但谁也不知道这种情况能维持多久,一旦辐射值再次变化,后果不堪设想。
众人围在铅罩旁,看着卡住的机械结构,一时间束手无策。
李子壕深知情况危急,没有丝毫犹豫,他迅速找来工具,系上安全绳索,爬上了铅罩的升降轨道。
“李厂长,太危险了,快下来!”众人焦急地呼喊。
李子壕大声回应:“没时间了,如果不尽快修复,我们都得被困在这里!”
他趴在狭窄的轨道上,仔细检查着卡滞的部位。
原来是一个关键的齿轮因长期未使用,生锈卡死,导致链条传动受阻。
李子壕一手拿着扳手,一手拿着除锈剂,在摇摇欲坠的高处艰难地操作着。
每一次用力都可能让他失去平衡,但他没有退缩。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汗水湿透了他的后背,模糊了他的视线。
终于,在李子壕的努力下,齿轮开始松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链条也逐渐恢复了转动。
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鸣声,铅制防护罩缓缓上升,最终完全打开。
车间里再次响起欢呼声,众人冲上前紧紧抱住李子壕。
但李子壕知道,这只是阶段性的胜利,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产线。
彻底揭开当年的阴谋,让183生产线真正成为135军工厂复兴的希望。
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李子壕和同事们并没有放松警惕。
虽然生产线暂时在纯机械传动模式下正常运转,铅制防护罩也成功打开,但这仅仅是解决了眼前的危机。
王建国在深入调查那份被篡改的验收报告后,通过多方走访和查阅历史资料,终于发现了一些关键线索。
他顺着已故总工程师的红色钢笔批注,找到了当年参与验收工作的一位老技术员。
这位老技术员虽已退休多年,但对当年的事情仍记忆犹新。
据他回忆,在验收过程中,确实有人故意干扰正常流程,暗示他在报告上签字认可一些不符合标准的设备参数。
而这个人,正是当年军工厂里负责对外联络的一名中层干部,名叫张涛。
王建国立刻将这一重要信息汇报给李子壕。李子壕意识到,必须尽快找到更多证据,将当年的阴谋彻底揭露出来。
于是,他安排王建国继续深挖张涛的线索,同时联系相关部门,对张涛展开调查。
与此同时,小陈和技术团队在“红隼计划”资料以及密封舱技术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生产线的设计。
他们发现,除了稳压阀的问题,生产线的部分控制系统也存在设计缺陷,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
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日夜钻研,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
陈工带领另一组人员对新组装的生产线进行全方位测试,确保各个环节都能稳定运行。
在测试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些细微的问题,通过对密封舱内零部件的巧妙改造和替换,成功解决了这些隐患。
然而,时间紧迫,距离防护系统第一次启动已经过去了不少时间。
虽然目前辐射值稳定,但谁也不知道何时会再次出现危机。就在大家争分夺秒工作时,王建国传来了好消息。
他在张涛曾经的办公室里找到了一份加密文件,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破解。
里面详细记录了当年张涛与国外势力勾结的证据,包括往来邮件、资金交易记录等。
这些证据足以证明张涛为了个人利益,故意引进有缺陷的设备,导致183生产线被迫停产。
李子壕拿到证据后,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
上级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展开行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阴谋问题后,李子壕和全体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生产线的最终调试和优化工作中。
经过数天几近不眠不休的努力,183生产线终于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
在正式重启仪式上,当李子壕按下启动按钮的那一刻,生产线发出沉稳而有力的轰鸣声,各个设备紧密配合,有序运转。
新型的三层复合装甲在生产线上缓缓成型,这标志着135军工厂的复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183生产线重启仪式结束后,李子壕在军工厂又忙碌了好一阵子。
确保各项生产流程稳定运行,新员工培训有序开展。
终于,在一切都步入正轨后,他抽出身来,回到了龙国指挥学院。
李子壕径直来到方礼敢少将校长的办公室,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里面传来熟悉而威严的声音。
李子壕推开门,笑着对方礼敢说:“师傅,我回来了。”
方礼敢放下手中的文件,抬头看着他,佯装严肃道:
“你小子,可算舍得回来了,我还以为你在军工厂乐不思蜀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