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给家人送东西,是想悄悄看看我娘,想让周姐姐您的兄弟派人私下去看看我娘。”萧寒说了自己真正的想法。
“难道你是怕你娘在家里过的不好,宫里派人去的时候,其他人装作她过的很好,来糊弄一下?说不定还真的会有这样的事情。”宫中派人过去,肯定不会待多长时间,顶多也就是一盏茶的功夫,这点功夫能看出什么?
原来过的不好,收拾一下,换上新衣服新首饰,在人前露上一面,然后又回后院了,衣服首饰全都拿走,继续过凄惨的日子也没人知道,人要是熬不过去了,直接就说本来就因为思念女儿,心情不好,又生了一场大病,人就彻底不行了,谁也挑不出什么错。
周嫔爽快的答应下来了,“回头让我兄弟派人过去,绝对能打听一下你母亲到底过的好不好。”
“那就谢谢周姐姐了。”
“谢什么,就是小事一桩。”
萧寒给周嫔送了五匹锦缎,大红底色,上面有金黄花纹,是她得了赵宣宠爱之后被赏赐的,对她来说太艳丽了。
周嫔倒是十分喜欢,她的外貌比萧寒更老气,打算把这些东西全都添到聘礼里面去,觉得年轻的女孩子肯定喜欢。
“都给你未来的儿媳?那也太浪费了,分给你娘家侄女两匹吧。”萧寒劝道。
“她一个黄毛丫头,现在头发都只能戴绒花,太小了,簪子都用不上,哪儿能用这样艳丽的锦缎。”周嫔笑道,“知道你是为我好,不过清星马上也是一家人了,都是一家人就不用再分什么了。”
“你倒是为她着想,都没见过她为你想什么。”萧寒哼道。
“她有孝心,给我送了亲手抄的经书。”
萧寒嗤之以鼻,送亲手抄的佛经,孝经这些东西,永远不会出错,年纪大的人更看重孝心,整日拜佛也是有的。
杨清星送这些东西过来,确实是好东西,但根本没有送到周嫔的心上,周嫔不信佛,她这么多年的精力全都在儿子身上,整日担心儿子,哪儿还有其他的精力去拜佛?偶尔得空了,都会给儿子亲手做衣服,整个人日子过得十分充实。
杨清星根本就不了解未来婆婆到底喜欢什么,虽然说周嫔从来没有大肆宣扬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但是杨清星根本就没有打听,随便从赵霖那里问一下也能知道啊,但她就是没有这么做。
周嫔过分关心儿子,也只是生怕儿子受到伤害而已,可没有一点独占儿子的心思,看着儿子喜欢杨清星,她心底多少有些不满,但还是和儿子一样,对她无条件的好,而不是对杨清星一味的挑剔。
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嫔准备的聘礼越发的周全,还送了一份礼单到杨家,杨清星提前看到了聘礼,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
也许是婚前恐惧症,但她身边没有一个周全的女性长辈安慰她,就算最近和定王妃关系亲近一点了,可定王妃不但没有给她安慰,反而加剧了心情的烦躁。
定王妃一开始就没有撮合杨清星和赵霖的打算,她的心思都在风花雪月上面,亲儿子都有些忽视,更别说不是很亲近的娘家侄女了,是杨清星主动找到定王妃,说服她的。
因为杨清星一个人实在撑不下去了,必须找个依靠,赵霖是最好的选择,是她主动看上赵霖的。
当时定王妃就有些不愿意,还是杨清星苦苦哀求,她这才试了一下,结果自然是好的,杨清星能顺利嫁给赵霖了,但是定王妃每次见到杨清星的时候,还是会说一些嫁给心上人才是最好的,夫妻两人应该有共同语言,丈夫应该能支撑起整个家,这每一条都和赵霖的条件相反,赵霖没一条符合的。
看着厚重的礼单,杨清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
偏偏丫鬟又在说,聘礼上的大雁肯定不是赵霖亲自猎的。
当然不是他猎的,赵霖根本就没有这么好的身手。
赵霖说自己也练了一些拳脚功夫,但是看他那一身肉,就知道肯定是随便练练,说不定弓都拉不开,怎么可能猎大雁?
杨清星把心中的不高兴都归结到,赵霖没有亲自猎大雁上面了,因为所有人都说如果男方会亲自狩猎大雁,把一双大雁当聘礼,夫妻肯定会恩爱一生,白头到老。
不是亲自猎的,而是找人代替,那诚意肯定是大打折扣。
自己到底还是一个普通的小女人,希望丈夫能主动为自己做一些事情,虽然有些不敢承认,但是她心底确实隐隐的有些后悔了,以后和一个话都说不到一块去的男人过一生,这样的日子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是自己选择的路,无论如何自己都要走下去。
皇上派出的队伍出发之后,周大少也派人跟了过去,是两个十分机灵的小厮,萧寒的娘家离京城几百里地,他也给足了两人盘缠,来回得一个多月,因为还要打听具体事情,两个月能回来都算是快的,好在萧寒也不是很着急。
赵宣房间里面有问题的燃香早就没有了,不是他发现了什么,而是他喜新厌旧的很快,再喜欢的东西,也不会经常用,宫中也没有什么宠妃了,他就好像一个正常的皇帝一样,每个月在他亲手挑出来的五,六个和性情的妃子中间转悠,有老人有新人,看不出到底对谁更宠爱一些。
这些人中就有萧寒,一般是听她弹琴,有时会聊天,小半天功夫人就离开了,就这也让其他人羡慕不少,毕竟很多人半年都见不上赵宣一面。
萧寒弹琴的时候,赵宣默不作声,刚开始萧寒以为他是闭着眼睛在欣赏,偶尔有一次,看到他半眯着眼睛,不知道在思索什么,整个人就好像是一条毒蛇,让人感觉有些阴冷。
也许只是听一会儿琴,然后又开始思索着一些事。
宫中也没什么女人值得他这么谋划的,值得的只有前朝的人,赵宣好像越来越像皇帝了,没有人能摸清他到底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