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男版娥皇女英
但桑晴的老爹们不同意啊,儿子桑虎没有兄弟帮衬,别人家的闺女也看不上他,和朋友共娶吧,这货脑子不好使块头却大,任谁也不敢保证能和他长久共妻和平共处,没办法,一家老少都指上了桑晴!
桑晴就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学武,打猎,做买卖,各行各业都试着去涉猎,且发展的还不错。
她虽然是个女儿身,却一点儿也不输男子!
就俞双梁这么个会迷路的弱鸡又怎么保护的了他们的宝贝闺女?所以老爹们以死相逼,非要桑晴再娶另外一家的两个兄弟,这俞双栋能干吗?自然是不能的,于是就千里摇人,请弟弟俞双梁过来给帮忙。
这不,弟弟俞双梁就这样也落到了桑晴的手里!不过幸运的是俞双梁对桑晴也很有好感,对于他们这边的风俗也表示很尊重!
虽然对于大城市的人来说,这样畸形的婚姻关系有点没有下限了,但他们那里几乎家家如此,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习惯了之后其实他们也觉得这种关系挺好的!一家人不分你我,经济加倍,小日子也是红红火火的!
加上俞家两兄弟从小就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爷奶生活,所以也没有那种所谓的长辈的介入,他们就顺顺利利的在一起了,去年年迈的爷奶也相继不在了,他们也就更加依赖桑晴这边的家人了~
这几年他们三个的生意越做越大,场子也是越铺越开,就把外表还挺能唬人的桑虎也接了过来,就这几年的功夫,四人就攒下了普通人都想象不到的财富,时至今日,他们的几个老爹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想法,所以这一妻二夫的日子也就刚刚好了~
听到这儿,杨英就不得不羡慕桑晴了,这男版的娥皇女英的幸福生活真是羡煞旁人啊!
不过再看看俞家两兄弟的颜值,不是她的菜,也就没那么那啥了,还是她家阿予最得她心。
但貌似在桑晴的眼中,俞家两兄弟就真的是长在了她的心吧上,觉得哪哪都是好的,这让杨英不得不感慨一句:情人眼里出西施啊!
桑晴很兴奋,她也说到了自己是今天刚刚回到这里,就幸运的遇到了杨英这个朋友,真的是太有缘了。
几个月前她回了家乡,因为一个爹爹和儿子都生病了,只得撇下这边,回去料理家中的事务,直到他们修养了一阵都好了才回来。
怪不得!怪不得!怪不得那两人的眼神那么幽怨~
嗨~
杨英这才意识到是不是自己打扰人家小三口团聚了?
真是造孽啊~
不过,现在立刻起来告辞是不是有点太刻意?
杨英麻了~
早说嘛~
“杨同志?杨同志?”
“嗯~”
“我问你晚上要不要和我们一起去国营饭店吃饭?”
杨英:。。。。。。
当着你俩老公的面邀请我这个大男人是不是有些不太好?
但桑晴似乎真的没意识到这些似的,依旧笑得开怀,一点都不像是已经结婚有孩子的人~
她这人在杨英看来,就很矛盾,说她单纯吧?人家把黑市生意做的有声有色;说她心思深沉吧?人家的外表很有欺骗性,就是那种邻家漂亮妹妹的既视感~;白白嫩嫩小巧玲珑的,没有一点儿的攻击性。
算了,杨英还是有眼力见的,虽然她很八卦,但也怕被当成小三子啊,还是早些告辞离开吧!
这时间一晃天就暗下来了,杨英也着急着回去,不顾桑晴的挽留,骑车就去了仓库,仓库这边已经被桑晴的小兄弟们给转移的七七八八了。
就剩下塘里的鱼,笼里的野鸡和野兔,也不是很着急,就只能等下一趟了~
趁着这一趟拉走的空挡,杨英麻利的将十几个箱子收进空间,锁上门就离开了仓库~
而洋槐树村这边~
仿佛是一下子就炸开了锅似的~
整整一个下午,不管是村里的村民们,还是下乡的知青们,他们的话题都在杨英的身上绕来绕去,只知道他厉害,不知道他这么厉害,他们一个下洼公社十里八乡,有多少人还在田里刨食,怎么就让一个下乡知青把工人给当了,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呢?
杨知青居然做出了电水泵~
杨知青的户口被机械厂给迁走了~
杨知青成工人了~
杨知青竟然是高级工程师~
天啦噜~太炸裂了,杨知青咋能这么牛呢?
村里的张大爷,也就是张青杏的爷爷,他咂巴着烟袋,坐在村口的大石头上无不遗憾的说:“这杨知青啊,打刚来咱村就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当时我就说这娃将来肯定有出息,看吧,这不就应验了。”
旁边的四婶儿婆婆年纪大了,驼着她那几乎成了拱形的背,使劲儿的抬头,也附和道:“是啊,是啊,俺就瞅着他跟别的知青不一样嘞,看看都是挣工分,就人家杨知青,那干的是又快又好,工分还高,也没见人家整天捣鼓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没想到啊,居然捣鼓出这么有名堂的东西,这要是是我家的孩子,那该多好啊。”
“大奶奶,不光你想,就问咱在坐的,谁不想有个这样的晚生下辈,谁家有了,还不是祖坟冒青烟,那是祖坟喷火山了!哈哈!你们说是不?”
“谁说不是,哎~张家大爷,你家青杏不是对人家有点意思嘛,你老也努努力,操心一下,看看能不能把杨知青给留在咱村里?
“去、去、去、我家青杏可是最崇拜杨知青了,说他是自己的那啥、噢,对了,是偶像!你知道些什么啊,可别胡咧咧!”
“对,对,对,是我这嘴没把门儿,误会了!呵呵~”
那婶子也认错认的快,一边说还一边象征性的抽了一下自己的嘴巴,开玩笑,谁不知道青杏那丫头,就是他们老张家的心头肉,本来还想卖个好,没想到居然玩脱了,真是的~
田垄头,几个正剪了红薯秧苗准备扦插的知青,头对头围在一起小声的讨论着。
其中一个满脸羡慕:“咱们天天干农活,天天干农活,哪一个哪一天不是累得腰酸背痛的?人家杨知青倒好,居然靠着知识改变命运了,看来上学还是有些用处呢,哎~,高中咱也上了,咋就脑袋空空就知道拔草种红薯,咱也得向他学学,最好能学以致用。”
另一个则叹气:“学?咱们哪有那本事,人家有的人那脑袋瓜子天生就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