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组织部大楼五层,一间无标识会议室内,十余位来自不同地市组织系统的骨干干部正围坐桌前,面色凝重。
桌上摆放着一份被临时封口的文件,标题是:
《关于种组部干部信息系统适配模型在潇湘试点部署的预评估方案》
这份方案意味着什么,在场的人都明白。
干部不再只看学历、履历、资历。
未来,还要看他适不适配制度运行。
换句话说,种组部要试点把“制度适配行为”纳入干部画像,转化为全国范围组织评估数据的一部分。
有人低声说:“这还是组织系统吗?这都快成数据系统了。”
另一位更年轻的处长则语气冷静:“你以为组织部真正怕的,是他李一凡?错了。怕的是干部系统一旦习惯了那种制度运行逻辑——我们这套人事主导系统就被替代了。”
……
省委常委办公楼内,赵建国眉头紧锁地看着组织系统汇总的最新月报数据。
他缓缓吐出一口气:“再不接,这东西就要长出自己的意识了。”
许宏志沉声回应:“书记,现在我们掌控不了‘干部怎么想’,但可以决定‘机制往哪走’。我建议先设一道缓冲门槛——凡需调入机制运行线干部,需省委组织系统授权备案。”
陈松年却抬起头:“这不还是绕回去?不是谁批准机制的问题,而是机制已经在决定干部的归属了。”
……
星城市制度协调中心此时也正召开一次闭门座谈会。
“机制不是权力转移,而是思维升级。”李一凡站在会议室正中,缓缓说道。
“如果有人以为,它只是新一轮地方政府的话语权包装,那就错了。”
他指向幕后的组织数据图谱:“你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的权力扩张,而是一个系统开始替代人主逻辑。”
参会的,还有来自川省、赣省、江淮等地前来调研的代表。他们中的多数人并不在省委主心骨之列,但他们回去之后,要向组织部写报告——这份报告,将决定未来五年他们省里的组织适配节奏。
“你们的判断,不是看我是谁,而是看这套机制能不能跑。能跑,就别怕它跑得比你们快。”
李一凡话音刚落,江淮省委组织部代表说:“我们可以向种组部建议设立中立机制观察点,用于全国推广和本地适配区别运营。”
“可以。”李一凡点头:“但机制不是资本,不需要股份。”
……
潇湘某市工业园区,一批年轻干部主动提交申请,要求进入制度测试模块培训。
他们的理由是:“传统业务流程让我们看不到职业出路,而制度逻辑让我们看到了公平与反馈闭环。”
李一凡看完后长时间没有说话。
“我们这代人重效率,他们这代人要的是结构。”
……
大夏发改委政策协调司和科技部高新司联合发函:
“建议调阅星城市制度机制与科技项目资金分配关系模型,并派员调研‘制度接口下的产业资源调度机制’。”
机制试点已从组织系统蔓延到国家宏观资源配置系统。
……
省委政策研究室内部,一项被命名为《机制归档冻结预案》的文件悄然起草。
起草者认为,机制进入中央推广路径后,潇湘省委应保留原始版本控制权,必要时可“冻结机制再扩展条款”。
文件提交后,引发组织部激烈反弹:
“你不能一边享受机制带来的干部归心与治理效率,一边试图一刀斩断它的根。”
许宏志拍案而起:“如果我们先承认它是变量,现在就不能再把它当作威胁!如果省委自己都不信机制,那干部怎么信?”
……
新华社潇湘分社悄然启动一次特别栏目策划:
“制度生态中的沉默实践者”
栏目准备采访的,是那批选择从普通岗位投身机制体系的基层干部。
其中一人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是被说服的,是被验证了。机制给我们结构,也给我们路径。”
栏目主任将这句话写在策划封面页上,递给林允儿,她默默点头:“这就是时代要找的变量——不是风口上的英雄,而是结构中的信徒。”
……
深夜,星城市委楼顶。
李一凡看着灯火辉煌的调度指挥大厅,身旁是全省最新一轮干部结构图谱。
“他们还在争我是变量还是定势,”他淡淡地说,“其实他们不懂。”
“变量不是不确定,而是确定性超越了旧秩序的定义方式。”
“我不是变量,我是系统提前运行的一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