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这个承载着无数的辉煌与沧桑的朝代。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诸多英勇无畏的名将如繁星般闪耀于史册之上。
其中,岳飞无疑是最为耀眼的那颗星辰。他,字鹏举,出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
岳飞不仅是南宋时期威震天下的抗金名将,更是一位卓越非凡的军事家、深谋远虑的战略家、义薄云天的民族英雄,同时还是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和诗人。
其赫赫战功及高尚品德使得他当之无愧地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自弱冠之年起,岳飞便怀着满腔热血投身军旅生涯。在此后的岁月里,他曾先后四次毅然决然地选择从军报国之路。
自建炎二年(公元 1128 年)邂逅名臣宗泽开始,直至绍兴十一年(公元 1141 年)这段漫长的时光里,岳飞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勇气,先后亲身参与并英明指挥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多达数百次之多。
当金军气势汹汹地南下攻打江南之时,众多宋军纷纷败退,唯有岳飞一军独树一帜,始终坚定不移地力主抗金,并成功收复了沦陷已久的建康城。
此后不久,在绍兴四年(公元 1134 年),岳飞再次率领麾下将士奋勇作战,一举收复了襄阳六郡这一军事要冲之地,为南宋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
绍兴六年(公元 1136 年),岳飞率领着他那支英勇无畏的军队踏上了北伐之路。他们一路高歌猛进,气势如虹,迅速攻占了商州、虢州等战略要地。这些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宋军的士气,也让金国开始对这位南宋将领刮目相看。
然而,和平的曙光并未持续太久。仅仅四年之后,即绍兴十年(公元 1140 年),金国元帅完颜宗弼悍然撕毁盟约,再次举兵南下攻宋。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兵,岳飞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挥师北上迎敌。
他的义举如同燎原之火,瞬间点燃了两河流域百姓的抗金热情。人们奔走相告,纷纷加入到抵抗金兵的行列中来;各地的义军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积极配合岳家军作战,形成了对金军的前后夹击之势。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北伐战争中,岳家军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接连收复了郑州、洛阳等重要城市,并在郾城和颍昌两场激战中大破金军主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随后,岳家军乘胜追击,直逼朱仙镇,距离北宋故都开封仅一步之遥。此时的金军已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而岳飞则成为了百姓心目中拯救国家危亡的英雄。
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远在临安的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不顾前线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以及民众的殷切期盼,一心只想通过求和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于是,他们连续发出十二道用黄金铸就字牌的诏令,催促岳飞火速班师回朝。尽管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懑,但岳飞深知军令如山,无奈之下只得含恨撤军。
回到临安后的岳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和尊重,反而因为坚决主战而遭到了秦桧、张俊等奸臣的忌恨和诬陷。他们罗织各种罪名,将岳飞打入大牢。
最终,在 1142 年 1 月这个寒冷的冬日里,岳飞及其长子岳云、部将张宪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这一冤案震惊朝野,天下人无不扼腕叹息。
直到宋孝宗即位后,岳飞才得以平反昭雪。孝宗皇帝下令将其遗体改葬于风景秀丽的西湖畔栖霞岭,并追谥其为“武穆”。后来,又追加谥号“忠武”,封其为鄂王,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和忠诚。
至此,这位民族英雄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公正待遇,他的英名也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韩世忠,表字良臣,于人生暮年之时,自号清凉居士。其籍贯乃延安府绥德军,也就是当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之人氏。
他不仅是南宋时期声名赫赫的一代名将,更是才华横溢的词人,与岳飞、张俊以及刘光世齐名,并称为“中兴四将”。
韩世忠生得身材魁梧伟岸,威猛之势超乎常人。他出生于贫苦之家,然而自幼便心怀壮志。待到十八岁那年,毅然应召入伍,投身军旅生涯。
此后,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所向披靡,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屡建奇功。
韩世忠不仅作战勇猛,而且胸藏文韬武略。在抵御西夏和金国入侵的漫长岁月里,他始终冲锋在前,浴血奋战,为保卫大宋江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与此同时,当国内各地爆发叛乱之际,他亦是挺身而出,迅速平叛,稳定朝局,为国家的安定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韩世忠生性正直刚烈,绝不曲意逢迎权贵奸佞之辈。尤其是面对权倾朝野的奸臣秦桧,他坚决不肯攀附依附。
当年岳飞蒙冤被害,韩世忠义愤填膺,仗义执言,为岳飞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鸣冤叫屈。正因如此,历史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为“固将帅中社稷臣也”。
经过多年的征战和功勋累积,韩世忠官职一路高升,最终官至镇南、武安、宁国三镇节度使,并获封为咸安郡王。
然而,到了晚年,或许是历经沧桑,看透世事无常,他选择闭门谢客,不再过问军政事务。平日里,他闭口不谈兵法战事,而是悠然自得地徜徉于美丽的西湖畔,以此自娱自乐,安享天伦之乐。
绍兴二十一年(公元 1151 年),那位曾经名震四海、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豪杰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三岁。
他一生功绩卓着,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对其予以高度评价,并追赠太师之位以及通义郡王的封号。
到了宋孝宗时期,更是追封他为蕲王,将其列为七王之一,这无疑是对他赫赫战功与卓越贡献的极大肯定。
而在淳熙三年(1176 年),又赐予他“忠武”这一谥号,进一步彰显了他忠心耿耿、勇武非凡的高尚品质。不仅如此,后来还让他配享于宋高宗庙廷,使其英名流芳百世。
此人名叫吴玠,表字晋卿,乃是德顺军陇干县(也就是如今的甘肃省静宁县)人士。他可是南宋时期声名远扬的一代名将啊!吴玠早年便投身军旅,抵御边疆外敌入侵,尤其在抗击西夏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自建炎二年(1128 年)开始,吴玠率领军队奋起抵抗金兵的侵略。他和弟弟吴璘皆以勇猛无畏且智谋过人而闻名于世,他们兄弟二人曾先后效命于曲端、张浚等人帐下。
然而,在那场着名的富平之战中,宋军遭遇失利,但即便如此,吴玠依然坚守阵地,牢牢地扼守住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战略要地,一次又一次地击败来势汹汹的金军。
正因有吴玠这般英勇无畏、冲锋陷阵在前,才使得蜀地得以长期安稳无事,故有史书记载道:“若无(吴)玠挺身而出,奋勇当先,抵挡敌军攻势,恐怕蜀地早已沦陷敌手许久了。”
吴玠为官期间,大力推行改革措施以整顿政务。他坚决淘汰多余无用的官员,精简机构,以此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严格控制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现象,节省了大量财政资源。
此外,他还积极倡导广泛设立屯田,鼓励军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也减轻了百姓负担。
对于那些因战乱而废弃损坏的水利灌溉设施,如堤坝、水堰等,吴玠组织人力加以修复,使得农田得以充分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物资运输方面,吴玠与胡世将共同创立了转般折运法。这一创新举措有效解决了粮食运输困难的问题,保证了军队和民众有足够的粮食供应。
由于这些得力的政策和措施,当地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粮食储备日益充足,为稳定局势和抵御外敌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吴玠因其卓越的功绩,最终官升至四川宣抚使,成为一方要员。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绍兴九年(公元 1139 年),年仅四十七岁的吴玠不幸病逝。
朝廷对其功勋给予高度评价,追赠他为少师,并赐予谥号“武安”,以表彰他生前保境安民、英勇抗敌的伟大贡献。到了淳熙三年(公元 1176 年),吴玠更是被追封为涪王,位列七王之一,名垂青史。
再说刘锜,字信叔,乃德顺军(现今位于甘肃省静宁县一带)人士。他出生于将门世家,父亲是泸川节度使刘仲武。
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刘锜跟随其父投身军旅,历经战火洗礼。早在宋徽宗时期,刘锜就因为才华出众得到高俅的举荐,担任阁门祗候一职。
南宋政权建立后,刘锜获授陇右都护之职。在此期间,他多次率领宋军与西夏军队交锋,屡战屡胜,声名远扬。
凭借着赫赫战功,刘锜引起了名臣张浚的关注和赏识。随后,张浚对他予以提拔重用,让刘锜参与了重要战役——富平之战。
绍兴十年(公元 1140 年),刘锜迎来了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在着名的顺昌之战中,他指挥有方,大破金兵,尤其是给金军统帅完颜宗弼造成沉重打击。
此役过后,刘锜威名大振。不仅如此,他还派出部分兵力支援岳飞北伐,为收复失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次年,刘锜再次展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于柘皋之战中大破金军,令敌军闻风丧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此后的日子里,由于种种原因,刘锜竟被剥夺了兵权,改授为荆南府知府这一职位。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绍兴三十一年(公元 1161 年)。金主完颜亮野心勃勃地挥师南下,妄图一举吞并南宋。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朝廷不得不重新起用刘锜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刘锜临危受命,担任太尉以及江淮浙西制置使等要职,肩负起抵御金兵入侵的重任。
可惜天不遂人愿,此时的刘锜已然年老体衰且疾病缠身,无法亲自奔赴前线指挥作战。无奈之下,他只能派遣自己的参谋军事虞允文前往采石矶督战。
好在虞允文不负所托,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取得了采石矶大捷,击退了来势汹汹的金军,为南宋保住了一线生机。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刘锜终因病情恶化与世长辞。他一生为国家鞠躬尽瘁,立下赫赫战功,死后获赠开府仪同三司这一殊荣,其谥号也有“武穆”(亦有说法称其谥号为“忠武”)之称。宋孝宗时期,更是对刘锜予以追封,赐予他吴王的封号,并加封太子太保。此外,刘锜还着有《清溪诗集》一书,但遗憾的是该书如今已经失传。尽管如此,《全宋诗》仍收录了他的七首诗作,让后人得以领略到他的文学才华。
孟珙,字璞玉,号无庵居士。他的籍贯原本是绛州(现今的山西新绛)。孟珙堪称南宋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与统帅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不仅在抗击金国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对抗蒙古军队时表现得英勇无畏。
孟珙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其曾祖孟安、祖父孟林皆为岳飞麾下的得力战将。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孟珙很早就开始跟随父亲投身于抗金事业之中,并亲身参与了那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灭金之战——蔡州之战。
宋蒙战争爆发后,孟珙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军的杰出表现,被后世军史家称之“机动防御大师”。
累官枢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封汉东郡开国公。淳佑六年(1246 年),孟珙病逝,年五十二。后特赠太师、吉国公,谥号“忠襄”。
余玠,字义夫,号樵隐,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南宋名将。余玠少为白鹿洞诸生,后投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嘉熙年间,余玠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安丰相继战败蒙古军。
淳佑元年(1241 年),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在蜀时期,构筑山城防御体系,以抗击蒙古军。
从淳佑三年(1243 年)到淳佑四年(1244 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三十六战,战果显着。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的蒙古军。
余玠受任于南宋危难之际,竭力经营巴蜀,为支撑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做出了杰出贡献。宝佑元年(1253 年),宋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暴卒于四川。理宗为其辍朝,特赠五官。
这些名将在南宋时期为保卫国家、抵御外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
除了上述声名赫赫的名将之外,南宋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涌现出了众多其他威震四方的着名将领。
先说那吴璘,乃是吴玠之胞弟,亦是南宋抗击金兵的一员猛将。此人智勇超群、胆识过人,与其兄吴玠齐心协力共守川陕一带要地,数度将来犯的金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吴璘于军事一道造诣颇高,他熟读兵书战策且能活学活用,擅长根据战场形势灵活指挥调度军队作战,正因如此,才得以成功扞卫南宋边陲安宁,立下汗马功劳。
再有那李显忠,同样也是南宋抗金队伍中的一员虎将,其原名本叫李世辅。想当年,他因种种缘由被迫无奈投降金国,但心怀故国的他始终未忘自己的根,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回归大宋,并屡次投身到激烈残酷的抗金战争之中。李显忠威猛异常、骁勇善战,其所立战功数不胜数,尤其在宿州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里,更是凭借着过人的勇武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一举击溃强大的金军。
接下来便是那毕再遇,南宋有名的将帅之才,向来以勇猛无畏而扬名天下。在开禧年间的北伐战役当中,他大放异彩,数次领军击败来势汹汹的金军。毕再遇不仅有万夫不当之勇,更兼精通兵法韬略,用兵之道变化多端、神鬼莫测,实乃南宋时期不可多得的杰出将领之一。
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有王坚这位南宋抵抗蒙古铁骑入侵的英雄人物。在那场举世瞩目的钓鱼城之战中,王坚率领城中军民死死守住城池,一次又一次顽强地打退了蒙古大军潮水般汹涌的猛烈攻击,甚至让不可一世的蒙古大汗蒙哥都命丧城下。正是由于王坚及其部众的拼死坚守,方才为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使得国祚得以暂时延续下去。
李庭芝,乃是南宋末年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当蒙古铁骑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时,他挺身而出,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在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牢牢地守护着扬州等战略要地。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李庭芝毫无惧色,指挥若定。他精心部署防御工事,巧妙运用战术策略,一次次击退了蒙古军队的猛烈进攻。他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智慧,更怀揣着一颗对国家无比忠诚的心。无论局势多么艰难险恶,他始终坚定信念,毫不退缩,为保卫南宋的每一寸土地、保护百姓们的安宁生活而拼尽全力。
与此同时,另一位南宋末年的名将——张世杰,亦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那场惊心动魄的崖山海战中,他亲率英勇无畏的宋军将士,与强大的元军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
海战现场,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张世杰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激励着士兵们奋勇杀敌。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他们依然顽强抵抗,毫不畏惧死亡。然而,最终因寡不敌众,宋军战败,张世杰也壮烈殉国。但他那可歌可泣的忠诚和英勇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了人们心中,成为后世传颂不衰的佳话。
这些将领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在南宋的历史长卷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宋朝廷对高宗时期的七位英勇抗金将领予以了崇高的追封,将他们封为王爵。
这七位豪杰分别是:蕲王韩世忠,他智勇双全,于战场上屡建奇功;鄜王刘光世,其威名远扬,令金兵闻风丧胆;
循王张俊,统兵有方,指挥若定;鄂王岳飞,更是名垂青史,精忠报国之心天地可鉴;和王杨沂中,勇猛无畏,冲锋陷阵毫不退缩;
涪王吴玠,善用兵法,多次击退金军进攻;还有信王吴璘,坚守防线,为保卫疆土立下汗马功劳。
此七人,皆是当世之英雄,他们舍生忘死,抗击金兵入侵,扞卫着大宋江山与百姓的安宁。
(这里是解释了为什么小说里会说什么七王之一,这就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