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子菇?这是啥玩意儿?”
苗青松和苗旺两脸疑惑,这个词儿他们还是头一回听。
恰好这会儿来到林家院子里的吴满仓,也刚好听见了。
他也是头一回听见这个词儿,心里头不禁也好奇起来。
本来林默也没想到能种植菌子的。
像平菇啊、杏鲍菇啊、金针菇之类的菌子,好种是好种,但是得天气暖和了时才能捣腾。
那天在鸡冠山里偶然找见冻蘑时,林默就想起了滑子菇这玩意儿。
这玩意儿也是个很耐寒的菌子,生长的海拔跟冻蘑一样,都是500米到1500米。
离村子最近的那老秃子山都被村里伐木烧柴几乎伐秃噜了,在那个位置捣腾温室棚子非常可行。
能保证里头温度在五度以上就能种植。
既然鸡冠山顶的裂沟子里能长出来冻蘑,那就肯定能找见滑子菇。
能找见滑子菇,就弄到滑子菇的菌种。
至于价钱嘛……
就算是在后世,一斤新鲜的滑子菇也得好几十块钱一斤,干菇更是……
嘻嘻。
林默跟俩发小大致说了说滑子菇需要的环境,以及要是能捣腾出来,一斤干菇的价钱保守估计,肯定不低于十块钱。
“滑子菇长得还怪俊,铜黄色的,头顶盖个厚黄油帽子,身子修长粗壮,一根儿大概巴掌那么长、两根指头那么粗。”
“很好辨认,要是进到山里,在很高的地方遇见了,一眼就能认出来。”
俩发小眨巴着大眼睛,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努力记下林默说的这些特征。
与此同时,隔着墙的外头,还贴着两只耳朵。
吴满仓和吴丰收也听见了。
啧啧,这小子肚子里竟然这么多主意。
虽说只是在闲聊唠嗑,只是几句浅薄,却也听的俩人心动不已。
干菇能卖至少十块钱一斤?
还有那啥温室棚子也是头一回听说。
吴丰收砸吧着嘴瞅着老哥,等候老哥的下一步动作,是进去跟林默唠唠,还是转头回自个儿家去。
而吴满仓肚子里想的就比较杂了。
在单位里头被这样穿小鞋,烦死个人。
要不是不舍得这个铁饭碗……
温室棚子,种植值钱的滑子菇。
这产业要是有可行性,咱兴许可以托托关系调到农业局里去。
斗不起还能跑不起?
到时候要是验证了可行,那就叫相熟的几个村都搞一搞。
“咋样?”吴丰收等不来老哥动静,于是低声问询一嘴。
吴满仓不说话,转头往外走,同时抬手招呼老弟跟他一起离开。
“他要是真想捣腾,你搁村里暗中护着一下,别叫些个阻力刁难他。”
“瞅瞅他是不是真能捣腾出动静来,那时候再叫我过来看看情况。”
吴丰收心领神会的点点头。
在林默毫无察觉之下,他成了吴满仓暗中观察的实验对象。
“老秃子山秃归秃,但是还怪高来,在上头找平山地可不容易。”苗青松听完林默的话后,心里挺想捣腾。
但是还没开始捣腾呢,他就能意识到问题很多。
首先高山生长环境就限制了滑子菇不能在平地上捣腾,只能在山顶上。
还有温度、湿度啥的。
本来听说这玩意儿只能在酷寒的高山老林里长,还寻思岭子里山货似乎挺不少,。这玩意儿还挺坚韧能吃苦。
可这会儿反过来要模拟它的生长条件,又反而感觉要求苛刻。
“非得这么苦才能活着吗,这滑子菇。”阿旺说笑一声。
把冬天的盘算跟俩发小说的差不多后,林默就话音一转:
“我明儿一早要出趟远门,你们跟我一起走不?”
听见这话,俩发小又眯瞪起大眼珠子。
自从他们出生以来,除了去过县里,就没再去过别的地方。
农村人早就接受了生哪儿死哪儿,也不向往远方,反而思想里更根植着落叶要归根。
冷不丁一提“出远门”,俩发小几乎异口同声:
“去哪儿?”
“黑河,”林默粗略估摸:
“从咱们安县到黑河,大概得往南五、六百里路吧。”
一听居然这么远,俩发小登时打起了退堂鼓,毕竟对他们来说,去县里一趟都算远了。
忽然跑这么远……孩怕。
“咳咳,咱还是搁你家蹭热炕、剥松仁吧,嘿嘿。”苗青松首先打了退堂鼓。
“咱也是,嘿嘿。”苗旺啥都跟他堂哥的。
苗青松不去,他就也不去。
林默也不是说想叫他俩跟着给他打下手,纯粹是难得有个出去瞧瞧的机会,寻思他俩有没有兴趣出去瞅瞅。
不去就算了,无所谓。
“我能去吗?”
冷不丁间,窗子外头鬼一样飘来一道虚无缥缈的声响。
那裹着军大衣的陈新,不知啥时候站在了窗子外头,隔着窗子瞅着他们。
玻璃窗上都是热雾,这么一扭头忽然瞅见个模糊的人脸,给仨人吓一大跳。
陈新没法回知青宿舍,不完全是不敢回的原因,主要是回了之后遇着许镇庭那些人,免不了被各种刁难,天天别想清静。
所以林默那两间平房也是盖的巧,一间摆电视了,另一间虽然摆了俩木柜,但里头依旧空落。
弄个土炉子烤火,勉强也能暂时待下去。
陈新早就听说黑河那边工厂更多,是东北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读书人眼界宽阔,比农村人更向往远方。
有机会出远门的话,陈新就很想把握机会。
然而林默听见他的声音时,脑子里就映出了他的身板轮廓。
跟个巴棍儿似的,还驼背,怂不唧唧,窝窝囊囊,一点气质都没有。
带出去了兴许不仅帮不上忙,反而还满脸写着“我好欺负”、“快来欺负我”。
“你还是进来剥松仁吧,两块钱一斤。”林默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这么间接一声。
有钱挣?
敏感的陈新呲溜一下子就跑进了堂屋,然后拐进屋里来。
然后学着苗家哥俩的架势,一边瞅一边学着剥。
这趟出门指不定啥时候才能回来。
就弄回来了这么点儿红松塔,也不够他们仨剥几天的。
思来想去……
驴。
要是有驴的话,俩发小就能骑驴去牛背山捣腾红松仁然后给拉运回来了。
可是手里头就还剩千把块钱。
两头驴,得花掉余粮的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