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是渊源久远的犯罪行为。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已经可以看到有意识的墓葬破坏现象的遗存。
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益为盛行。
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代两代尚可记的清楚所葬之处,可三代四代以后,往往就无人知晓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等原因,后人更不知祖先葬于何处,不知祖坟几何。
遇到这种情况,又当如何解决?
此后,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开始时,古人从逝者下葬时维系棺绳用的圆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娟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
但这东西却极其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法:富贵人家用石头圆柱代替木质圆桩,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
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标明是独葬或者与妻、妾、子、女等合葬信息。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
这些便是墓碑石的由来。
古时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甚至是木碑,又或者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多为松柏)为标识。
不过这些简单的墓碑自然无法长期保留,时间一旦久了,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官宦人家的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岗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
文人志士,又或者是权贵人家与世长辞之后,如要立墓,大多都要有墓碑文。墓碑文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等。所写的碑文应对死者充满敬意和感情。
这些墓碑背后,往往刻有碑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墓志铭,一般讲述着死者生前的事迹,这些事迹大多为歌功颂德的美文,以便后人了解,幻想能够流芳百世。
墓碑上所刻碑文,字的大小也要符合鲁班尺上的吉祥数字。通常大字十厘米或十点五厘米,小字三厘米或四厘米之间。正所谓,十厘米进宝、十点五厘米纳福、三厘米财旺、四厘米登科。这些字的大小与碑身比例协调,又寓吉祥之意。墓主的家人,在心理上可以得到慰藉。
让权贵最为痛恨的人,便是盗墓之人,也就是百姓口中常说的盗墓贼,盗墓者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是很出名的官盗,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大肆破坏,这些人所得的金银财宝又或陪葬玉器之类的,最后大多充了军饷。
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这些人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打开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
而民间盗墓者,往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掩人耳目,并有对付墓内防盗机关的一套办法。自古盗墓者分为:摸金门、搬山门、卸岭门、发丘门。又被称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有称“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人称,“四大隐门”
这些流派的盗墓者,通常算作盗亦有道之人。
除了一些特殊情况,通常情况下这些个盗墓者之中的“正规军”倒是严格秉承一墓取一物的传统,又或者一人取一物,既给自己为数不多的阴德留下一丝后路,又算是对死者的尊敬,毕竟,挖坟盗墓的缺德事干多了,容易遭到天谴。
这些流派之人,为了避免同门同派之人多次盗掘,便会在墓碑的右侧刻下印记,一般情况下,按中国传统的座次礼仪来说,喜庆活动中左为尊,凶伤吊唁中右为尊。
而这盗墓似乎与凶伤吊唁有关,于是行业内便流传下在墓碑的右侧下方刻下自己本门的印记,来告诫同门或者是后人。
摸金校尉乃是一个“金元宝”,搬山道人乃是一个“山状”,卸岭力士乃刻一个类似衣服的“甲”状,最后便是发丘将军,这一派系颇有官方色彩,往往轻视其他三系之人,而他们的标记乃是一个长六边形“令牌”状的印记。
这些流派之人,在墓碑右侧刻下本门印记后,用黄土盖之,也算为逝者填一捧黄土,以示尊敬。
尽管如此,或许盗墓一事,实在是太过伤天害理,世间之人,无论官盗还是民盗,又或者是不入流的毛贼,结果都大多凄惨无比,耳聋眼瞎,瘸腿断臂者不计其数。更有甚者怪病缠身,终身不治者,郁郁而终。
四大隐门的后人一旦发现这些墓穴,首先查看墓碑右侧底部,若是看到本门标记,便知晓这墓已经被前人所盗掘。若是本门之人已经来过,非不得已,自然也不会再去发掘。
即便是再次进入墓室,也一般会严格恪守门规祖训,秉承一墓仅取一物。
并不会大肆的破坏。
然而,刘洋并不是以上所说的任何一个流派,若是说唯一有关联的,那就是他的祖上是堪舆师,其实就是百姓说的风水师。是为历朝历代帝王,霸主,王爷等达官贵人选择长眠宝穴的大臣。
这个职业看似为人权臣,一时间风光无量,实则并不尽然,甚至根本算不上什么好工作,甚至往往都会因为这个差事而丢了性命。
可以说是另一种拿命换薪资的特别人群了。
也可以说是祖祖辈辈过着的,都是刀口舔血的日子,得善终者,十不存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