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文文本为主的思考题
问题:约书亚记17:3 - 6记载西罗非哈的五个女儿要求继承产业,最终获得土地分配。这一事件如何体现旧约律法对女性权益的突破?请结合民数记27:1 - 11和约书亚记17章的细节说明。
在古代社会,女性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她们的权益被极大地忽视与压制。而西罗非哈的五个女儿争取并获得产业继承权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特殊与重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旧约律法在女性权益保障方面所带来的突破性变革。
从律法的公义性角度来看,西罗非哈的女儿们身处父亲无子的困境之中,按照古代近东父权社会的传统观念与普遍习俗,家族产业只能由男性子嗣继承,女性是被无情地排除在继承权之外的。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根深蒂固,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然而,西罗非哈的女儿们并未默默接受这一不公的命运,她们勇敢地援引《民数记》27:1 - 11的律法,坚定地向摩西表达自己要求继承产业的诉求。摩西将这一棘手且具有开创性的案件带到神的面前,神以其超越世俗偏见的公义,亲自裁定她们“所禀奏的是合理的”(民27:7) ,并就此专门立下“女儿可继承产业”的条例。这一裁决如同一道强光,瞬间打破了笼罩在女性头顶的黑暗继承权枷锁。与同时期的其他法典,如《汉谟拉比法典》中那些限制女性继承权利的条文相比,神所立定的这一律法彰显出其无与伦比的公义,它不再以性别作为衡量继承权的标准,而是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则,赋予女性在家族产业继承上平等的地位,让女性的权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保障。
《约书亚记》17章中的实践进一步印证了律法的可操作性与权威性。在《约书亚记》17:4中,我们看到约书亚和以色列会众严格遵循神的命令,毫不犹豫地将产业分给了西罗非哈的五个女儿。这一实际行动意义非凡,它表明神的律法绝非只是高高在上、束之高阁的空洞理论,而是能够切实落地、指导人们生活的现实规范。通过这次产业分配,不仅让西罗非哈的女儿们真正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权益,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土地为神所赐”的核心神学观(书17:4)。这意味着土地的归属权并非由人的习俗、偏见或者传统势力所决定,而是完全取决于神的意志。神通过给予西罗非哈女儿们产业,再次向以色列民众宣告,在神的眼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神的恩赐,无论男女,都不应被人为的不合理规则所剥夺应有的权益。
从救赎历史的延续性视角去审视,这一事件宛如一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救赎历史的长河。它预表了神对边缘群体始终如一的关怀。在后来的救恩家谱中,我们看到路得、他玛等女性同样在神的救赎计划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她们虽然身处社会边缘,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但神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将她们纳入救恩的范畴,使用她们成就神的旨意。西罗非哈女儿们获得产业继承权这一事件,正是神对边缘群体关怀的早期体现,为后来这些女性在救恩家谱中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同时,它也成为新约“在基督里并不分男女”(加3:28)这一伟大教义的重要伏笔。在新约中,基督的降临打破了一切因性别、种族、阶层等产生的隔阂,所有人在基督里都成为平等的一体。而西罗非哈女儿们争取继承权的事件,从旧约律法的层面为这一平等观念奠定了基础,展现了救赎历史的连贯性与神对全人类平等的爱与关怀,神的救恩计划从旧约开始就已经逐步展开,向着实现全人类在神面前平等的终极目标不断迈进。
二、开放式思考题
问题:约书亚记17:12 - 13、16 - 18提到玛拿西支派未能完全赶出迦南人,反而使其成为服苦役的人。这一妥协对以色列的信仰和社会埋下什么隐患?结合士师记1:27 - 28和歌罗西书2:8,谈谈今日信徒当如何应对“未完全驱逐的迦南人”——即世俗价值观对信仰的侵蚀?
玛拿西支派未能彻底赶出迦南人,反而让他们成为服苦役的人,这一看似微小的妥协,实则在以色列的信仰和社会中埋下了深深的隐患,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从旧约的警示角度来看,这一妥协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士师记》1:27 - 28明确指出,玛拿西等支派未驱逐迦南人这一行为,使得原本处于劣势的迦南人逐渐强大起来,甚至“迦南人强逼以色列人住在那地”(士1:28)。这种力量对比的反转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色列人与迦南人在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最终引发了信仰的混杂。以色列人本应是分别为圣,单单敬拜耶和华神的民族,然而,迦南人所信奉的多神教与各种异教习俗,如同病毒一般,逐渐侵蚀着以色列人的信仰。他们开始在敬拜耶和华神的同时,又去崇拜迦南人的偶像,参与他们的异教仪式。这种信仰的混乱,追根溯源,正是源于当初对迦南人的妥协。经济上对迦南人的劳役依赖,让以色列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与世俗共存”的危险试探之中,严重违背了“分别为圣”的命令(利20:26)。他们忘记了神的教导,模糊了神圣与世俗的界限,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灵性衰败,遭受了诸多苦难与惩罚。
新约中,保罗在《歌罗西书》2:8给予信徒严厉的警告:“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把你们掳去。”这与旧约中玛拿西支派的教训相互呼应,深刻揭示了世俗价值观对信仰侵蚀的危害。在当今社会,信徒同样面临着各种世俗价值观的冲击,如物质主义、相对主义等。这些世俗价值观就如同旧约中的迦南人,试图潜移默化地侵蚀信徒的信仰根基。当信徒容许这些世俗价值观在自己的生命中“服苦役”,也就是试图合理化它们的存在时,信仰的根基便会受到严重的动摇。比如,一些信徒以“文化包容”为名,淡化圣经伦理,对一些违背圣经教导的行为采取宽容甚至认同的态度;或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在面对道德和信仰抉择时,轻易地妥协真理原则。这些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信徒与神的关系疏远,失去信仰的纯正与力量。
对于今日的信徒而言,面对世俗价值观对信仰的侵蚀,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彻底割席:我们要以约书亚对亚干的审判(书7:10 - 12)为榜样,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妥协的迦南人”,即那些侵蚀信仰的世俗价值观,其本质就是罪。贪婪、骄傲等世俗观念和行为,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敌人,时刻威胁着我们的信仰生命。我们必须依靠圣灵的力量,坚决地将这些罪从我们的生命中除去(罗8:13)。不能对罪有丝毫的姑息和妥协,要以坚定的信仰立场,与世俗价值观划清界限,坚守圣经的真理和原则。
主动开垦:约书亚鼓励玛拿西人“砍伐树林,扩张地界”(书17:15),这一教导在属灵层面有着深刻的启示。对应到今日信徒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以真理去转化文化领域,如教育、艺术、媒体等各个方面。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地防御世俗价值观的侵蚀,而是要主动出击,用圣经的真理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我们要将基督的爱与真理融入到文化的各个层面,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接受真理,使神的话语在社会中发光发热,成为引导人们走向正确道路的灯塔。
群体守望:以色列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支派各自为政(士1:27 - 28)。而今日的教会,作为信徒的共同体,需要建立起彼此劝诫、相互扶持的关系。信徒之间要密切关注彼此的信仰状况,当有人受到世俗价值观的影响时,能够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我们要共同抵挡“时代的迦南人”,在信仰的道路上携手共进,共同成长。教会应该成为一个坚固的属灵堡垒,信徒们在其中相互鼓励、相互监督,共同践行神的旨意,抵御世俗价值观的冲击,使教会能够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中,成为彰显神荣耀的见证。
总结
这两个问题从不同维度引导读者深入反思信仰的内涵与实践。第一个问题深入经文细节,探讨神的律法如何颠覆世俗逻辑。神的公义体现在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上,西罗非哈女儿们继承产业的事件就是有力的证明。这要求信徒在面临伦理抉择时,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神为本,遵循神的公义原则,摒弃世俗的偏见和不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与神的公义相悖的情况,此时我们要像西罗非哈的女儿们一样,勇敢地扞卫神的公义,为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发声,以实际行动践行神的爱与公平。
第二个问题则着眼于现实信仰挑战,深刻揭示属灵争战的必要性。玛拿西支派妥协的惨痛教训表明,与世俗价值观的妥协,其代价远远超过眼前的利益。信徒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唯有彻底顺服神的命令,积极应对世俗价值观的侵蚀,才能进入“应许之地的丰盛”(书17:18;弗6:12)。在当今社会,世俗价值观无处不在,它们以各种看似合理的方式诱惑着信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坚决抵制这些诱惑,积极投身于属灵争战之中。通过不断学习圣经真理,增强自身的信仰力量,以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坚守信仰,为神作美好的见证,实现神对我们的美好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