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乾隆时空开启
“张彦,乾隆时空什么时候去啊,我阿耶那边基本没什么事了。”
“历代基本都差不多了,火器数量也够了。”
李丽质还没忘记乾隆时空,应该说,这几个月的时间,李丽质很关注乾隆时空。
“那就现在吧。”
【清朝真的没有昏君吗?】
“绝对没有!我大清绝对没有昏君!”乾隆皇帝在百忙之中还不忘回怼一下天幕。
【小人之情,猥险无顾籍,又日夕侍天子,猥则无威,习则不宜过,顾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
【倘若按照儒家的思想,清朝确实没有彻头彻尾的昏君。】
【主张与英国人议和的穆彰阿是个妥妥的小人,但道光皇帝宠信穆张阿三十年,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道光皇帝就是一个昏君,但道光皇帝又是出了名的节俭,在这个标准下,道光皇帝又是贤君。】
(这里就别提鸡蛋了,道光皇帝是真节俭,同样的,也是真傻。)
【实际上,只有只管享乐,完全不管江山社稷的才是昏君。】
【如果用儒家标准进行纵向对比,清朝确实没有昏君。】
(溥仪就别说了,清朝灭亡和他没关系,光绪皇帝也确实想救国,但是能力不允许。)
【可是看待历史,从来不能纵向对比,需要横向对比,之后再加上政治因素。】
【在这些因素之下,再看清朝呢?】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
【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所有赍到表贡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远涉,推恩加礼。已令大臣带领瞻觐,赐予筵宴,叠加赏赉,用示怀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余名,虽未来京,朕亦优加赏赐,俾得普沾恩惠,一视同仁。】
【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向来西洋各国有愿来天朝当差之人,原准其来京,但既来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复回本国,此系天朝定制,想尔国王亦所知悉。】
【今尔国王欲求派一尔国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来京当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归本国,又不可听其往来,常通信息,实为无益之事。】
【且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凡外藩使臣到京,驿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
【今尔国若留人在京,言语不通,服饰殊制,无地可以安置。若必似来京当差之西洋人,令其一律改易服饰,天朝亦不肯强人以所难。设天朝欲差人常驻尔国,亦岂尔国所能遵行?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
【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断难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若云尔国王为照料买卖起见,则尔国人在澳门贸易非止一日,原无不加以恩视。】
【即如从前博尔都噶尔亚,意达哩亚等国屡次遣使来朝,亦曾以照料贸易为请。天朝鉴其悃忱,优加体恤。凡遇该国等贸易之事,无不照料周备。】
【前次广东商人吴昭平有拖欠洋船价值银两者,俱饬令该管总督由官库内先行动支帑项代为清还,并将拖欠商人重治其罪。想此事尔国亦闻知矣。外国又何必派人留京,为此越例断不可行之请,况留人在京,距澳门贸易处所几及万里,伊亦何能照料耶?】
【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
【特此详晰开示,遣令该使等安程回国。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
【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贯加赏各物件另单赏给外,兹因尔国使臣归国,特颁敕谕,并赐赍尔国王文绮珍物,具如常仪。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诸珍,另有清单,王其祗受,悉朕眷怀。特此敕谕。】
【这是乾隆皇帝给英吉利国王乔治三世的信。】
【英吉利公爵马戛尔尼访问清朝时,是带去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蒸汽机,钟表,织布机,军舰模型和天体仪,地球仪,火器等一系列清朝没有的科技产品。】
【可以说,英吉利国当时是带着满满的诚意来到的清朝,希望两国可以平等通商并建立外交关系。】
【结果这所谓的乾隆大帝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此时的朱棣破防了:“你几个意思?故意恶心朕的吧!”
【虽然乾隆一口一个赏赐,一口一个恭顺,但实际上,乾隆皇帝非常清楚西方世界的变化,也知道英吉利国的强大。】
【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却无法审视自身,一味逃避现实,夜郎自大,这同样是一种昏庸。】
乾隆皇帝破防了:“朕开疆拓土!十全武功,你是眼瞎吗?”
【近代史,是华夏的意难平,既然清朝管理不好,那自然有人管理。】
【时空隧道开启,所选时空,始皇时空,西汉武帝时空,西汉宣帝时空,隋开皇时空,唐贞观时空,唐咸亨时空,原唐开元时空,明洪武时空,明永乐时空,明成化时空。】
朱见深兴奋了:“打女真,朕熟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