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给朱媺娖解释完,赢阴嫚又来了:“张君,我看历代的人都说秦法弑人,真的是这样吗?”
张彦呵呵一笑:“阳滋公主,那你听说过秦民大规模逃到其他国家的事吗?”
赢阴嫚摇头:“没有。”
“这不就行了嘛,不过这不代表秦法就没问题。”
“张君,解释一下。”
赢阴嫚是公主,同样对军事和律法不太通,毕竟人家有个牛气冲天的爹当靠山,如果不是有一个不靠谱的弟弟,如果大秦不亡,赢阴嫚绝对是秦朝地位最高的公主。
“关于秦法,最着名的便是商鞅,渭水河畔,七百颗头颅滚落。”
“面对刑场,商鞅一直都是冷眼旁观,而且商鞅制定的秦法包含方方面面,弃灰于道者黥。”
“但如果再看其他诸侯国,秦法就公正多了。”
赢阴嫚眨了眨眼:“啊?怎么回事?”
“首先说秦法,说白了就是钢刀加蜜糖。”
“当年你的祖宗嬴驷失手杀人,商鞅挥刀割下太傅公子虔的鼻子。”
“这让世人看到了所谓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秦法面前,贵族犯罪也要受惩罚。”
“作秀也好,抵罪也罢,至少让天下看到了态度。”
“在看看其他诸侯国,在楚国,郢都贵族享有刑不上大夫的特权,但庶民犯了罪,却动辄被刖足劓鼻。”
赢阴嫚撇嘴:“那他们还有脸说?”
“没错,齐国人鲁仲连曾说过:宁投东海而死,不忍为秦民,但是他刻意忽略了一个事实,六国所谓的仁慈,不过是贵族盘剥的遮羞布。”
“下面是关于功劳的,秦法规定黥面之徒若在战场斩获首级,即刻洗刷耻辱晋升公士;隶臣妾,每月超额织布十匹,可赎身为自由民;就连耕牛养的好,农夫都能获得赏赐的酒肉。”
“伊阙战场上,一名秦卒割下韩卒头颅,这颗头颅能让他获得五十石的年俸,百亩良田附赠耕牛与农具,甚至还有仆人一名。”
“云梦秦简也有记载,一名无爵的平民就因斩首两级,不仅免除父亲劳役,还获准迎娶里长之女。”
“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跨越阶级的捷径。”
“再看看其他国家,齐国,盐铁专卖让临淄巨贾身价百万,而农户却因履亩而税破产为奴。”
“魏国,世族垄断官爵,平民就算有孙膑的才能,也只能装疯避世,没有出头之日。”
赢阴嫚骄傲了:“还是我大秦律法好。”
张彦摇了摇头:“那可不一定,秦法也有残酷的一面。”
“百人队斩首不足三十三级,全员连坐受刑,私斗者不论缘由,各以轻重被刑;什伍之中有人逃亡,余者充作官奴。”
“所谓的二十军功爵,普通人也只能得到前几级的爵位,而且随着时间或者战败,随时都能失去。”
“在《睡虎地秦简》中就揭示了一个细节:一名里长因未及时报告外来人口,被罚戍边两年,妇女举报丈夫盗窃,获赏钱千文。”
“这种连坐法让关中成了密不透风的情报网,但不得不说,这种方法确实造就了秦国的低犯罪率。”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地理,关中四塞之地,西有陇山,东有函谷,南横秦岭,北踞高原。”
“这种天堑不是那么容易跨过去的,再加上路引,逃走就更难了,商鞅本人不就是死在这上面的嘛。”
“就算逃出去又如何,秦国一统天下不可逆转,逃走也会被抓回来。”
“还有就是在秦法之下被驯化的百姓,三代秦人从出生就习惯在耕战体系之中了,早就丧失反抗的想法,认为自己就该如此。”
赢阴嫚有些沉默:“张君,你认为秦法最大的问题在哪?”
“问题就是秦法把人性压榨到了极致,这种能将人性压榨到极致的制度,既可以锻造出无坚不摧的战争机器,同样也会在燃料耗尽时走向灭亡。”
“秦法的燃料就是军功,但军功只能在战场上获得,一但没有了大规模战争,秦法就没办法运转了,秦末的骊山囚徒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么来的。”
赢阴嫚理解了嬴政:“难怪阿翁要改制,为了改制不惜大开杀戒。”
张彦没感到奇怪,以前,嬴政之所以不改,那是因为嬴政也习惯了秦法。
并且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和高居朝堂,嬴政并不知道问题所在。
但当这层迷雾被破开,让嬴政看到未来,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将会展现出千古一帝的魄力。
“张君,你有更好的律法吗?”
张彦摇头:“律法和政治一样,没有一成不变,也没有十全十美。”
“实际上,人类社会都是共通的,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都一样,历史,律法,政局,甚至是科技技术,都有惊人的相似。”
“华夏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建立了长城,罗马为了抵御苏格兰,也造了城墙。”
“西欧的剑,华夏的剑,西欧的矛,华夏的矛。”
“看似相距甚远的两地,就算没有联系,所做的事也是异曲同工。”
“就像后世的慕洋犬,说华夏古代的酷刑有多残忍,但实际上古代欧洲也一样。”
“铜牛刑,轮刑,鼠刑,十字架。”
赢阴嫚眨了眨眼:“慕洋犬?”
张彦很好心的给赢阴嫚解释了一下。
这可把这位大秦公主激怒了:“这事要交给明太祖,他知道该怎么做,在这方面,没人比明太祖更专业。”
张彦直呼好家伙,朱元璋,你出名了。
“张君,我的主意怎么样?”赢阴嫚一副快夸我的样子。
“特别好,不愧是阳滋公主。”
赢阴嫚双手托腮:“如果按照这个想法来看,胡亥也不是没用,哎呀,后悔让阿翁弄死胡亥了,好可惜,张君,还有第三个胡亥吗?”
“没了。”张彦都被赢阴嫚整不会了,这个时候,她竟然想到了胡亥。
“没有胡亥也没事,历史那么长,绝对会有这样的人才。”
“确实,明太祖已经开始收集这种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