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一轮飞花令接近尾声,场上的气氛愈发紧张而激烈。
磬音已然消散,但它所留存的余韵,仿佛仍在胭脂湖上空徘徊不去。
圆台上的参赛者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笔,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复杂的表情,有人露出自信的微笑,有人则掩饰不住眼中的不安与焦虑。
台下的观众目光炯炯,低声的议论仿若秋风中的呢喃,却掩不住对萧宁的期待与钦佩。
“面具公子又是一骑绝尘啊。”
“这首‘秋风起兮白云飞’,气魄与意境皆无可挑剔。想必大儒们也会给出极高的评价。”
“是啊,这短短的十声磬音内,他竟能写出这样一首蕴含深意的诗作,真乃神人之才!”
佳丽席上的红衣翩翩放下手中的折扇,目光流转,笑意嫣然:“这一轮比试,看来又是面具公子的舞台了。”
紫烟绕则微微一笑,轻声说道:“他的才情不仅让人惊叹,更让人敬畏。他的从容,仿佛这场比试从来都不在他的意外,而是理所当然。”
丹凤朝阳点头附和,语气中多了几分感慨:“他一首诗,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境界的体现。这样的文人,才是真正的风骨。”
圆台上,大儒们开始一一点评参赛者的诗作。
一位年长的大儒首先拿起第一份诗卷,那是一位中年书生的作品。他轻轻扫过诗句,眉头微蹙,随后缓缓说道:
“此诗虽工整,但‘秋风怒号声悲凉’之意象过于寻常。‘天涯共此时凄凉’,虽有情感,却显得空泛。意境不足,分数偏低。”
那书生听罢,脸上露出一抹苦涩,低头退回了人群中。
接着,另一位大儒拿起年轻女子的诗作,轻声念道:
“秋水悠悠漾心潮,落叶漂浮随梦遥。”
大儒轻叹一声:“此句虽有秋水的空灵,但‘随梦遥’显得飘忽,情感无法直抵人心。意韵未足。”
年轻女子微微鞠躬,脸上虽带遗憾,却也显得坦然。
当大儒们的目光落到萧宁的诗作时,气氛瞬间变得凝重。
年长的大儒轻轻抚须,眼神中带着欣赏与赞叹。他缓缓念道: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念罢,他的声音微微一顿,随后低声说道:“此诗立意高远,‘秋风起兮白云飞’,短短八字便写尽秋日的辽阔与空旷。‘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更是将秋天的肃杀与生命的轮回完美结合。”
另一位大儒点头赞许:“以如此简洁的句式展现出如此宏大的意境,绝非寻常文人所能企及。此作堪称佳篇,分数当居全场之首。”
这番评价如同一道惊雷,彻底震撼了场上的所有人。
“竟然是全场之首!?”
“果然不出所料,面具公子当真是技压群雄!”
“这样的才情,恐怕已超越了在场所有参赛者。”
听到大儒的评价,台下的参赛者纷纷低头沉思,脸上浮现出深深的无奈与钦佩。
柳山居站在台下,目光复杂地望着萧宁,眉头轻蹙,心中涌起阵阵波澜。
“秋风起兮白云飞……简洁至极,却蕴含无尽的深意。”
他喃喃自语,神情中透出一丝感慨:“这一诗,已远远超出了比试的意义,而是直指天地之间的无尽轮回。”
佳丽席上的红衣翩翩轻轻叹息,语气中满是感慨:“这样的诗才,已非凡尘俗人所能企及。今日之后,面具公子的名字必将响彻神川。”
紫烟绕微微点头,目光中带着深深的敬佩:“他的每一首诗,都像是一道清泉,直击人心,又如一幅画卷,令人深思。这才是真正的大才。”
而丹凤朝阳则轻轻一笑,目光如水般柔和:“他的一切,从未让人失望。”
这一轮飞花令结束后,白雪霁缓缓起身,目光扫过场上的每一位参赛者,清冷的声音再次响起:
“诸位,第一轮飞花令的比试已然结束。根据评审的评分,以下几位参赛者将被淘汰。”
她一一念出几人的名字,台上的参赛者面露复杂的神色,有人黯然退场,有人则满怀遗憾,却又心服口服。
在这场高水平的比试中,他们输得心甘情愿。
而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萧宁的身上。
他以一首惊艳绝伦的诗句,再次成为全场的焦点。
随着第一轮飞花令的结束,胭脂湖畔的氛围却没有丝毫放松。
秋阳渐盛,湖面波光粼粼,柳枝随风摇曳,清风中带着一丝凉意。
观众们或低声议论,或沉思品味刚刚的诗句,但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台上的萧宁。
这一轮,他的诗句简洁却深远,已然震撼全场。
而第二轮飞花令的挑战,即将拉开帷幕。
白雪霁站在圆台中央,她的身姿如霜雪凝成,清冷的目光环视四周,声音如秋水般清澈却带着威严。
“诸位,第二轮飞花令即将开始。”
她稍微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台上的参赛者们身上,继续说道:
“这一轮的规则,与第一轮相同。仍是即兴咏诗,时间限定为十声磬音。”
“但这一轮的关键词,将更加抽象,需各位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才情,写出更为深远的意境。”
“而在评判方面,我们的大儒们也会更加严格。”
说罢,她纤手一挥,示意负责击磬的童子准备。
台下的观众纷纷坐直了身体,目光充满期待。
“第二轮的关键词是什么?”
“会不会更加刁钻?”
“面具公子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佳丽席上的红衣翩翩轻轻摇了摇折扇,唇角带着一抹浅笑:“这一轮,可是决定优劣的关键时刻了。”
紫烟绕微微颔首,目光停在萧宁的身上,轻声说道:“面具公子若继续如此表现,恐怕无人能与之争锋。”
丹凤朝阳则略带玩味地一笑,目光中多了一分期待:“他会如何应对呢?”
就在这时,白雪霁的声音再度响起:
“这一轮的关键词是——‘心’。”
“十声磬音内,作诗两句,须含‘心’字。”
“请诸位开始。”
随着白雪霁的话音落下,第一声磬音如水波般荡开,清脆而悠扬。
台上的参赛者们脸色一凝,纷纷提笔。
第一位上场的是一位年长文士。
他眉头微蹙,显然对“心”字的意境有些难以把握。
片刻后,他深吸一口气,提笔写道:
“孤灯伴月夜难眠,枯叶声中寄我心。”
他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疲惫。
台下观众微微点头,但议论声却显得平淡。
“这首诗的情感倒是直白,但意境稍显浅显了。”
“是啊,仅仅停留在孤寂之情,与‘心’的抽象意义相去甚远。”
年长文士听到评价后,神色黯然,默默退下圆台。
第二位是一位年轻的书生。
他目光坚定,显然对此轮信心十足。
他轻声吟道:
“青山不改流水远,一片丹心向故园。”
这一句刚出口,台下便传来一阵轻轻的赞叹声。
“不错!‘丹心向故园’这一句饱含忠义之情,颇有韵味。”
“但青山与流水的意象虽好,却未能与‘心’字的主旨完全契合。”
大儒们稍作讨论,给出了一个中等的评价。
年轻书生虽未能大放异彩,但也表现尚佳,神色略显平静地退场。
第三位是一名女子。
她微微低头,提笔迅速书写。
“心似浮萍漂泊远,何日归帆待月圆。”
诗句清丽婉约,却也显得有些平淡。
“这一句虽有思乡之情,但‘浮萍漂泊’的意象未免过于普通,缺少新意。”一位大儒低声评价。
女子微微鞠躬,脸上带着一抹淡淡的失落。
这一轮的比试进行得紧张而激烈,但每一位参赛者的表现,都似乎未能达到观众的期待。
而台下的观众早已将注意力集中在萧宁的身上。
“面具公子什么时候上场?”
“他刚才那一首已是巅峰之作,不知这一轮能否再度超越?”
“‘心’字为题,意境广阔,想必他一定能写出更加惊艳的诗句!”
随着第七声磬音的响起,萧宁终于动了。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秋水般清澈,似乎将天地间的一切尽收眼底。
他提笔的动作轻盈而流畅,仿佛蕴含着一种无形的力量。
片刻后,他悠悠开口,声音清朗而从容:
“青冥浩荡万里天,一片冰心在人间。”
短短两句,仿佛如惊雷一般炸响在众人心中。
台下一片死寂,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惊叹声。
“好!真是好!”
“‘青冥浩荡万里天’,将天地的广阔与胸怀写得淋漓尽致!”
“‘一片冰心在人间’,更是点出了赤诚之心与高洁之志,真乃绝妙佳句!”
佳丽席上的红衣翩翩微微挑眉,目光中满是欣赏:“面具公子的诗才,果然不负众望。”
紫烟绕点头附和,轻声说道:“如此意境,已非凡俗之人所能企及。他的诗,仿佛有一种打破时空的力量。”
丹凤朝阳则轻轻一笑,眼中满是赞许:“这一句‘冰心’,不仅展现了高洁的情操,更是诗人的精神写照。”
而圆台上的大儒们更是纷纷点头,目光中带着浓浓的敬佩与感慨。
“此诗不仅意境高远,情感深邃,更是将‘心’字的意象发挥到了极致。”
“今日飞花令,已然因他而生辉。”
随着这一轮的比试结束,萧宁的名字再次响彻全场。
他以一首惊世佳作,毫无悬念地成为这一轮的赢家。
台上的其他参赛者纷纷低下头,脸上带着深深的敬佩与感慨。
“这样的诗才,早已超越了比赛的意义。”
“他的诗,不是作出来的,而是从心中流淌而 出的天地之韵。”
萧宁依旧站在圆台上,目光平静如水。
他的一切风采,似乎都浸透在那短短的两句诗中,让人心驰神往。
胭脂湖畔的清晨,如同一幅静谧而又悠远的画卷。
湖水平静如镜,倒映着初升的朝阳,霞光点缀在水面之上,波光粼粼,宛如碎金洒落。
远处的小岛若隐若现,缭绕的雾气如同轻纱,将岛屿装点得宛若仙境。
湖边的垂柳垂下青丝,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偶有鸟鸣声穿透晨曦,为这片安宁的景色平添一份灵动。
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芬芳,菊花盛放在湖畔的每一处,清香四溢,仿佛将整个秋日凝聚成一缕幽香。
然而,所有的宁静,随着一个身影的到来,变得不再寻常。
那是一位女子,缓缓从远处走来,步伐轻盈,仿佛不带一丝尘埃。
她的身影如晨光映雪,清冷中带着不可侵犯的威严,又似寒霜中的一枝红梅,孤傲而绝美。
她身着一袭冰蓝长裙,裙摆随着她的步伐微微荡漾,宛若湖水流动,将天地的清冷与柔和融为一体。
她的容颜如画,眉目间透着淡淡的清冷,眸光深邃如星辰。
额间点缀着一枚青色流光的坠饰,随着她的步伐微微摇曳,增添了一丝神秘的韵味。
她的到来,无需言语,便已成为这片天地的中心。
清晨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却不敢侵袭她眉眼间的冷意,反而为她平添了几分高不可攀的神圣。
她,便是神川神女——洛青霜。
这是一个在神川大陆无人不知的名字。
她以诗词歌赋名扬天下,亦以无双武艺威震四方。
一身诗剑双绝的才情,使她在文坛与武林皆占据无可撼动的地位。
百年来,她的身影如同神话般流传,但没有人能探究她的真实来历与岁数。
有人说,她是百年前便已声名鹊起的文坛奇才;
也有人说,她不过是三十多岁的绝世美人,只因天资卓越,才显得不染尘世。
但无论传闻如何,见过她的人,皆会为她的风华绝代所折服。
此番前来胭脂湖,洛青霜并非为了诗会。
她是为探视自己的小徒弟白霁雪而来。
白霁雪,神川大陆近十年来声名鹊起的才女。
她是洛青霜亲自收下的门徒,也是洛青霜倾注心血培养的学生之一。
然而,洛青霜心中早已定下,此生只收三位弟子,而白霁雪,便是她的第二徒弟。
如今,她的门下尚有最后一个名额未定。
对于这个名额,洛青霜极为慎重。
她希望找到一位真正能继承她衣钵的传人,一位能在诗与剑的双领域都有所成就的人。
可惜,多年来,她走遍神川大陆,始终未能遇到满意的人选。
“神川才俊无数,却无一人能担此重任。”洛青霜的声音低柔而冷峻,仿佛清泉穿石,带着一丝无奈与冷意。
站在她身后的青衣弟子,轻声说道:“师尊,此番南安之行,神川缘会恰巧举办。或许,能在这场才会之中,寻得一个合适的人选。”
洛青霜微微一顿,回眸看了他一眼。
那目光清冷如霜,却仿佛穿透了一切虚妄,让人无法直视。
“缘会?”洛青霜轻声重复,语气中透着淡淡的讥讽,“每年的缘会不过是世俗才俊的自我陶醉,能有几人真正有才情可言?”
青衣弟子低头,不敢反驳。
他知道,洛青霜对所谓的“天才”一向不屑。
在她眼中,诗词上的灵动与敏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胸怀天下的气度与超然脱俗的心境。
如果无法兼具这两者,便无法真正入她的法眼。
洛青霜抬起头,目光投向远处的湖面,神情淡然而冷漠。
“不过……既然来了,便看看吧。”她语气轻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青衣弟子恭敬地领命,为洛青霜引路至一处高台。
这处高台俯瞰整个胭脂湖,将湖畔的诗会场地尽收眼底。
洛青霜站在高台之上,身形如同一枝迎风而立的寒梅,不染一丝尘埃,独具清冷之美。
清晨的微风轻拂而过,带起她耳边的几缕青丝,柔顺如云,却衬得她眉目间的冷意愈发深邃。
她静静地俯瞰着湖面,目光落在远处的诗会场地。
虽不言语,但那份从容与威严,已然让身后的弟子屏住了呼吸,不敢多言。
“雪霁正在主持缘会。”青衣弟子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恭敬与敬畏,“她的表现一直很出色。”
洛青霜没有回应,目光依旧投向远处的圆台,眸光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
那是她对这个小徒弟少有的温情流露。
“雪霁天资不错,但若只是这般,仍然难以突破平庸。”
洛青霜缓缓开口,语气如霜冷冽,“我教她,乃希望她能自成一脉,而非止步于此。”
青衣弟子默然。
他知道,师尊对每一位弟子的要求都极为严苛,即便是白霁雪,也不例外。
然而,洛青霜却似乎未将注意力完全放在诗会上。
她抬起头,目光扫过远处的山峦与湖水,语气低柔,却透着一丝淡淡的孤寂:“天下才俊万千,真正有资格传我衣钵者,何其难得。”
清风徐徐,柳丝轻摆。
洛青霜的身影宛若屹立于风雪中的梅树,孤傲而清冷,透着一种令人心生敬畏的距离感。
然而,在这份距离之下,似乎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期待。
“也许,今日能有些许意外吧。”洛青霜低声说道,语气中透出一丝难得的轻叹。
但她的神情却依旧淡然,仿佛这世间的一切,都不足以真正打动她的心弦。
洛青霜站在高台之上,清冷的目光注视着远处的圆台。
圆台之下,飞花令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每一个参赛者都带着无比认真的神情,或是紧皱眉头沉思,或是迅速提笔落墨。
然而,这些在台下观众看来或紧张或从容的表现,在洛青霜眼中,却像一场拙劣的表演。
她微微眯起眼,清冷的眸光流转在每一位参赛者身上,却没有停留太久。
因为,她知道,这些人不过是凡俗才俊,即便有才情,也难以真正触动她的内心。
磬音如雨滴般落下,一轮轮的诗作被提交上去。
一名中年文士首先上台,他的动作颇为从容,显然对此轮飞花令信心十足。
他深吸一口气,随后朗声念出:
“秋风卷帘夜微凉,孤灯独影忆故乡。”
洛青霜微微挑眉,嘴角却浮现出一丝讥讽的笑意。
“故乡旧题,情深意浅。”她在心中轻声评价,“言辞虽工整,却无一字能撼动人心。”
果然,台下的观众并没有太多反应,只是寥寥几声掌声随风散去。
中年文士神情微变,悻悻退场,他的自信显然在洛青霜的冷漠目光中化为无形的尴尬。
下一位上台的是一名年轻女子,身着粉红长裙,眉眼间透着一丝灵动。
她提笔略作思索,随后声音清脆地念道:
“秋水映月天如镜,风送桂香伴孤影。”
洛青霜轻轻摇头,眼中透着几分冷意:“画面虽美,却如浮萍般轻薄,少了几分厚重之意。”
她的目光掠过那名女子,仿佛只看了一眼,便将她彻底归为平庸之列。
圆台之下,气氛渐渐有些低迷。
飞花令的规则极为苛刻,十声磬音内即兴作诗,无论对才情还是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
而连续几位参赛者的表现都未能激起太多波澜,使得观众的兴趣也逐渐降低。
洛青霜却没有因为这片刻的平淡而失去耐心。
她静静站在高台上,身姿挺拔,衣袂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目光依旧冷静如霜。
她不急,她知道,这场飞花令尚未结束,还有时间验证自己的预判。
又一名书生上台,他的神情略显慌张,显然对飞花令的压力感到无所适从。
他提笔急急写下两句,随后高声念道:
“秋风萧瑟人心乱,庭前月影映愁颜。”
洛青霜听罢,冷笑一声,心中暗道:“一味哀叹秋风,却忘了诗之魂在于意境的升华。这样的诗作,空有辞藻,无有灵魂。”
果然,台下的观众一片哗然,议论声此起彼伏,显然对这首诗并不买账。
那书生念完后,面色一阵青一阵白,狼狈地退下了圆台。
接连几位参赛者的表现,显然无法让洛青霜动容。
她轻轻闭上眼,仿佛在用这样的方式遮断这片场地的凡俗喧嚣。
但她的耳畔,仍然传来一个又一个平庸之作。